豫南九校2014——2015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豫南九校2014——2015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豫南九校2014——2015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编审:联谊会语文命题工作组(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
试题预览
豫南九校2014——2015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编审:联谊会语文命题工作组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怎样去观察和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劣?首先要懂得“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使人之为人”的全部要素、过程和成果。按照这个本质来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的凝结,是民族主体生命历史的积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是一切民族文化的“共色”;而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就像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是来自语言形成的独特历史一样。其“特色”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现实的、具体的个性。
    一般说来,并非所有特色都一定是优点和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却必然有一种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因为,“我的文化就是我本身”——民族与民族文化存亡与共,荣辱相依。除非民族本身改变,或被消灭和取代了,否则这种联系是不会让位于其他文化的。在这层意义上,就可以说“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了。
    可见,文化上的所谓“特色”和“优势”,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其实却是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
    这样说是否抹煞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不是的。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讨论了很久,结论是:所谓民族文化的优劣或先进与落后之分,只应以民族主体自己的生存发展为尺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能用一个民族的尺度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区分文化的“优势”与“强势”两个概念:“优势”是指主体自身的条件,“强势”则指对其他主体的态度。人类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标的。从长远看来,这种“强势”所代表的未必是某种先进文化的“优质”成份,相反倒常常是人类文化中的“劣质”成份。这一点正在为今天的人类所觉悟。
    总之,离开了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就不能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是我们在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都不能忽视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凝聚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和力量,推动着中华
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
B.民族文化既有“共色”,也有‘特色”,“共色”表现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符号,“特色”则表现为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
C.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凝结着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
方式和过程,积淀着这个民族主体生命的历史。
D.民族文化的“特色”,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它代表着
民族的个性,因此,它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就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这种特色与其民
族主体的生命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B.民族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可谓存亡与共,荣辱相依。从这层意义上可
以说—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
C.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
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D.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因此,世
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
这和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观点并不矛盾。
B.判定民族文化的优劣,只应看其能否为民族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是用
一个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C.文化的优势与强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因为帝国主
义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
D.要从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的视角来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
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应重视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浚,字彭祖,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揖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            不节:无节制
    B.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        雅知:一向知道
    C.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          乡曲:粗鄙的乐曲
    D.令皓卒死,更立贤主              卒死:突然死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B.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C.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D.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品行名声。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刺史徐邈将自
己女儿嫁给他。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
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
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
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情思乱,梦魂浮。缃①裙多忆敝貂裘。官河②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  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二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B.“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是“生命”,但有人认为以“小翠”做文章标题更好。请就此问题探究。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非洲圣人史怀哲
    艾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于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德国肯萨斯伯格。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常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们生活穷困而不安,母亲带他去买帽子、手套,他总是执拗地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绝不要那些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这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年轻时就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出众的才华。他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特的领会,拥有许多乐迷。沿着这条轨迹走下去,史怀哲将成为一名出色的学者、牧师、艺术家,在富足、优雅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地度过一生,但史怀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吃一惊。1904年的一个早上,史怀哲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非洲大陆严酷恶劣的生存状况,那里迫切需要医疗服务,这促使他做出了一个震惊父母和好友的决定:放弃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进入医学院去学习。父母亲友强烈反对,医学院的院长不接受他,建议他去看精神病医生。经过四处奔走努力,他才获得医学院旁听生资格。历经8年艰辛,38岁的史怀哲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史怀哲和新婚妻子海伦以及筹办诊所的70箱行李一起,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之旅。经过一个月的辗转颠簸,他们来到兰巴伦,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那是一个辽远、充满神秘感的原始丛林,也是一个蚊虫肆虐、物资匮乏、穷困无助的蛮荒之地。史怀哲的丛林诊所、医药完全免费,病人就医期间的食宿日用也是免费的。精神病、脱肠、热带赤痢、昏睡病、麻风病、疥癣等等,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每天络绎不绝的病人还是令史怀哲很吃惊,带来的药物两个月就告罄了。史怀哲不得不紧急筹款,吃闭门羹,遭到拒绝都是常事,而史怀哲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将遭到拒绝、面对挫折视为正常,在此后的50年里,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史怀哲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在史怀哲的努力下,诊所从一个简陋的鸡舍变成能容纳几百名病人住院的医院。他不仅治病,也引导黑人走出迷信与混沌。那里的黑人靠天吃饭,种族隔离,互不信任,在丛林法则中自生自灭。史怀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强加于他所服务的人群,而是以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人,他对非洲土著的爱是不存偏见、真心尊重的。史怀哲一直坚守着他的丛林医院,其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也燃烧到非洲丛林,医院曾被关闭,他本人也曾被关进俘虏营。但一获自由,他就又开始重建医院,他不仅要做医生、护士,也要做泥水匠、木工的工作。二战时期,因外援中断,医院几度濒临绝境。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这样述说自己的心境:“我受尽种种煎熬,已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孤独而长久的坚持,史怀哲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丛林医院也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即使是当时两个敌对军队为争夺兰巴伦地区激烈交战时,双方也都很有默契:绝不伤及史怀哲医院。史怀哲说,“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命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1945年1月14日,英、德两国在进行最后的激战,英国广播公司的电波里,传出的却是为史怀哲——一个敌国的丛林医生庆祝70岁生日的节目。1953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把奖金全部用来改善医院条件和建立麻村。30岁以后,史怀哲除了为禁止核试验而短暂外出演讲外,一直生活在兰巴伦,每天坚持巡查病房、诊病,直到90岁逝世。他被誉为“非洲圣人”。
    在非洲恶劣的条件下,史怀哲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学的著作,完成了著作《敬畏生命》,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摘编自华姿《史怀哲传》)
相关链接:
①史怀哲(1875—1965),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多年,国际上还有许多人在宣传和发扬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名的是国际史怀哲组织和国际史怀哲基金会,前者着重发扬史怀哲精神,后者着重于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摘自“百度百科知识”)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了解到非洲人民缺医少药的痛苦,史怀哲改行学医,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
的医学知识,远赴非洲,为黑人提供医疗服务。
B.史怀哲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不仅促使交战双方在兰巴伦地区停火,还为禁止核试
验而演讲,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C.在英、德两国战争最激烈时,英国广播公司却为史怀哲庆祝70岁生日,这说明史怀
哲博爱精神的感召力巨大,能够化解敌意。
D.作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史怀哲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生命都有不可
替代的价值,其先进的生命观得到高度评价。
E.本文通过记述史怀哲不畏艰难,创办丛林医院并为穷困黑人服务50年的事迹,表现
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和奉献精神。
(2)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怀哲被称为“非洲圣人”,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因斯坦认为史怀哲“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这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过,“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__________。”
这导致印度军事发展,特别是武器研发方面的好大喜功怪病。
②“八项规定”出台后,公务员福利便烟消云散,__________。—时间“公务员该不该
有福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③国际金价上周创15个月来的最大跌幅。不过,在1400美元/盎司之上大胆杀入引起
全球轰动的“中国大妈”,则在最近__________,没有再现抢金潮。
    A.销声匿迹 无影无踪 偃旗息鼓      B.无影无踪 偃旗息鼓 销声匿迹
    C.偃旗息鼓 无影无踪 销声匿迹      D.偃旗息鼓 销声匿迹 无影无踪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尊重改革规律,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旗帜。
    B.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C.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D.琼瑶对制片人于正《宫3》抄袭《梅花烙》一事提起诉讼后,于正新戏逃不开质疑的眼睛。对新戏的故事情节是否涉嫌抄袭,于正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极权主义的起源其实是人性中的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石家庄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  下一个『2015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仿真训练一(有解析)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