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模拟试卷(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模拟试卷(三)(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模拟试卷(三)一、阅读《醉翁亭记》原文,回答文后问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
试题预览
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模拟试卷(三)
一、阅读《醉翁亭记》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  )  野芳发而幽香 (    )山肴野蔌 (    )
觥筹交错  (   )        树林阴翳 (   )   佳木秀而繁阴  (    )
2、根据理解按原文填写句子。
(1)本文的主旨句是:                  。(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
(3)写作者娱情山水以谴情怀的句子是:                                                  。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       ,____     __,____        _,______     __。 
3.下面是由本文形成的两个成语,请比较本文的意思和成语意思的异同。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水落石出:
4.本文最后一句写“太守醉也”,照应上文的“                  ”更为主要的是写出太守不仅是醉心山水,还在于滁州人享受“山水之乐”,从而体现了全文的主旨                 ,将“        ”与“        ”统一起来,作者写“           ”是表象,写“          ”才是实质。
5、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6、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_。 
7.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作者作《醉翁亭记》时的背景与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的背景有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两篇文章中作者所表达出的感情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出师表》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手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攮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臣本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恐托付不效(   )    
(4)深入不毛(  )(5)亲贤臣,远小人(   )(6)庶竭驽钝 (    )
2、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段中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志趣高洁的语句是       。2)作者认为出师条件已经成熟的语句是        。
3)文段中表现作者不凡的军涯生活的语句是         。4)文段中说明出师的目标是               。
5)文段中“臣”“受命以来”的心情是                   ;行动是                      。
3、翻译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诸葛亮在选文中向后主提出了一条建议,是什么?
5、先帝在时,对桓、灵两帝的态度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6、 选文中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一个                的人。选文中,从诸葛亮向刘禅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选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8.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诗词及俗语还有很多,请列举出三个。

三、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以头抢地耳(    ) ②长跪而谢之 (     )  ③秦王怫然怒 (     )
④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⑤秦王色挠 (    )⑥ 寡人谕矣 (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6.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7. 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8.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9.用自己的话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四、阅读《陈涉世家》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2)楚人怜之(  )3) 发闾左適戍渔阳 (     )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 置人所罾鱼腹中6)卜者知其指意(   )
2.翻译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下列各选项中不能体现出陈胜谋略的句子是(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苦秦久矣”一句中“苦”“久”二字,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文中详写陈胜的话,写出起义的策划过程和斗争策略。
C.本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起义原因;第二层,写谋划起义;第三层,写制造舆论。
D.本段在写法上以人物动作描写为主,揭示了陈、吴起义的阶级根源和社会基础。
5、根据原文问答题。
1)“宜多应者”的原因是           ?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3)陈胜吴广在队伍中树立威信的手段是            ?4)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
6、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 
7.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8.联系全文.说说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9.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你认为是什么样的才能成就了他?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10.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11.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五、阅读《陋室铭》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    5)谈笑有鸿儒(      )   6)无案牍之劳形(     )
2、按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4)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
5)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之雅的句子是            。6)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             。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翻译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有何表现力?

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手法?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模拟试卷(三)答案:
一、阅读《醉翁亭记》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1、靠近  香花   菜蔬  酒杯  遮盖    茂盛、繁茂
2.(1)前人之述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手知乐其乐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3. (1)本课指作者的情趣不在酒上,在山水之间。后来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彼,可用于贬义也可用于褒义。(2)在课文中写冬季水位下降,水中的石头都显露出来。后来表示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真相大白。 
4.饮少咂醉 与民同乐 醉 乐 醉 乐 
5.写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其带给游人的无穷乐趣。 
6.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醉
7.(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8.相同:都是被贬谪。不同。范:慷慨激昂、旷达,一心报效国家;欧阳:也想在政治上有大作为,但在挫折面前有些消沉。
二、阅读《出师表》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1、(1)平民百姓(2)身份低微,出身鄙野(3)实现(4)苗(草木)(5)亲近(6)劣马,走不快的马
2、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南方已定,兵革已足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3、
1)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当中扬名做官。
2)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3)先帝在时,每当与我议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二人的行为慨叹、痛心和遗憾的。
4、亲贤臣,远小人。
5、叹息痛恨,因为他们“亲小人,远贤臣”以致“后汉倾颓”
6、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忠心耿耿淡泊名利 有谋略
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三顾茅庐 空城计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1、(1)撞 (2)道歉(3)盛怒、愤怒(4)曾经(5)屈服(6)明白、懂得
2、
1)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4、C
5、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6、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7、“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8、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9、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土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已死相拼,舍生取义。唐雎最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四、阅读《陈涉世家》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1、(1)编次 (2)爱戴  (3)適同谪(4)到 (5)动词 用网捕 (6)意图  
2、(1)现在逃走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2)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 A
4.D  
5、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2)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3)篝火狐鸣   置书鱼腹
4)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8.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9.①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②做事周密细致;
   ③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10、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11、①号称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
五、《陋室铭》答案:
1、略   
2、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孔子云:“何陋之有?”
3、D  
4、1)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体劳累
5、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又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
6、因为诸葛庐、子云亭都是古代君子的陋室,作者借以赞自己的陋室,赞美自己的志趣和品格。这是类比的手法。
7、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中有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才能不为利诱,不为势趋。 (59.45.74.13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模拟试卷(二)』  下一个『项城三高2014-2015学年上期高二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