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玉屏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高二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完全自编题,部分原创题。按照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题型设置试题,有标准的答题卷,有详细的答案及解析。可用于期末考试,亦可用于高考复习检测。难度适中,适宜于一般学校用。玉屏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制卷郑孝红说明:1.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试题预览
完全自编题,部分原创题。按照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题型设置试题,有标准的答题卷,有详细的答案及解析。可用于期末考试,亦可用于高考复习检测。难度适中,适宜于一般学校用。玉屏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 制卷  郑孝红
说明:1.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班级填写在答题卷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本试题自己留用。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摘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D.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将诗歌的起源区分出圣诗和俗诗两个不同的源头并分别加以探讨,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可能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不及圣诗,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而文明早期的圣诗则都被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
    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这是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的产物。
    D.安德鲁•兰认为: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他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可能源于宗教文化,俗诗则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诗经》中的“颂”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姓万讳年策,字献之,湖广平溪卫人。中贵州天启甲子乡试。历任陆川教谕、南阳府同知,分守郧襄少参,晋太仆卿、大司马。鼎革后,以寿终于家。
公少时倜傥有大志,卓荦①不羁。父早卒,奉母,夫人孝养备至。家素贫,有索负者至,母曰:“今无以偿,姑俟予子成立,当厚酬汝。”其人曰:“而子放旷不检,安得成立!”公闻之毁裂冠服谢绝庆吊杜门伏案誓学不成不出户三年果中甲子乡闱。
初授粤西陆川县教谕,兴学造士,著有能声,当道特荐,升河南南阳同知。方严率属,洁己爱民。时土贼率众作乱,焚劫村镇。盘踞山中,与流贼遥为声势。公以计歼其渠魁,余党悉平。擢升分守湖广郧襄道参议。公将去南阳,余孽复煽惑谋乱,人情恟恟②,有不可终日之势。南郡士民,请于抚按,愿留公数月。公留与之经营筹画,复靖谗顽。及代者至,公授以方略,绥定乃行。南阳童叟攀辕号泣,数千人送至襄阳境上而返。
公至襄,总督熊公文灿,奉命剿寇,驻扎襄阳,檄公守郧阳。适曹操③等诸大寇相继投降,公谓不宜受降,即受亦当散其党羽。熊公特信重之。时曹操屯房竹、保章,张献忠屯谷成,名虽曰降,声援甚盛。所在皆然,官军不敢过问。熊公始议将谷城闭门焚烧,以绝其祸。公曰:“贼之在城中者不下数万人,城中百姓亦不下数万人,若一概焚烧,贼死固当矣,其如数万生灵何?”熊乃止。是谷城数万生灵不至屠灭者,公之力也。寻升太仆寺少卿。公以母老辞归终养。
公晚年与同乡总制天虞郑公、方伯子相夏公、复之、肃之诸公,皆庞眉皓发,朝夕过从往来,泉石间悠游杖履。(摘选自《贵州玉屏县志》卷之十)
注:①荦,luò,卓越。②恟,xiōng。恟恟,惊惧的样子。③曹操,代指大寇渠魁即匪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子放旷不检   而:同“尔”,你的   B.著有能声      著:显著,突出。
C.檄公守郧阳         檄:用檄文晓谕,命令。
D.寻升太仆寺少卿     寻:找寻,追求。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闻之毁裂/冠服谢绝/庆吊杜门/伏案誓学/不成不出户三年/果中甲子乡闱。
B.公闻之毁裂/冠服谢绝/庆吊杜门/伏案誓学/不成不出户三年果中/甲子乡闱。
C.公闻之/毁裂冠服/谢绝庆吊/杜门伏案/誓学不成不出户/三年果中甲子乡闱。
D.公闻之/毁裂冠服/谢绝庆吊/杜门伏案/誓学不成不出户三年/果中甲子乡闱。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万年策是平溪人,明朝天启甲子年考中举人,官至太仆寺卿、大司马。改朝换代后,在家里年老寿终。
B.万年策从小洒脱超群,有志气。步入仕途后,清正廉洁,爱抚百姓,严格要求属下,深得百姓拥戴。
C.万献之镇守郧阳时,识破了贼人诈降伎俩,并成功阻止了贼人放火烧城的破坏活动,保全了谷城几万人的性命。
D.万献之回到平溪家里后,寄情山水,就跟郑天虞、夏方伯及两个弟弟复之、肃之交往甚密。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无以偿,姑俟予子成立,当厚酬汝。
(2)南阳童叟攀辕号泣,数千人送至襄阳境上而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透过词作,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

9.“花容月貌”是用花比喻女子容貌美丽,这样以花喻人之美已成习惯。但本词中作者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是以“黄花”喻愁思之人。你认为合适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4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在第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相应地方把所选题题号填写清楚,且要一致。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题里的小题。如果不选或多做则按第11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只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的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莳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他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很多的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那盲眼老头是看不见的。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让盲眼老头开个价,他想买下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可他是能想象得出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时那种满脸诧异的样子。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的样子,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地相像。他不知道,照片上的后生真的就是那个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说:“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这句话是一个暗示,表示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B.小说通过“一只鸟”的故事来表现两个老人由相互关爱到相互理解的过程,而以两个老人的一番经历来演绎它,就更加生动感人。
    C.古板老头为了得到叫“阿捷”的鸟,就千方百计的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人。而盲眼老人的友善、豁达又使他左右为难,以至于病了。
    D.小说的开头极力描写“一只鸟”的漂亮,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他”对这只鸟的喜爱之情。结尾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E.小说从古板老头听到盲眼老人喊那只叫“阿捷”的鸟起,层层铺垫,层层深入,到古板老头病倒了开始转折,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从小说中看,“古板老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构思上以“一只鸟”为题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说“他不知道,照片上的后生真的就是那个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你认为是还是不是?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的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斧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繤《中国通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注:刘半农(1891—1934),“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鲁迅看来,陈独秀和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的性格感染到了他的朋友赵元任一家,从而加深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C.刘半农顶着舆论的压力,采访名妓赛金花,终为赛金花正名,表现了他治学的严谨、认真和为人的潇洒,这正是他让人敬仰和怀念的原因所在。
    D.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E.性格决定命运,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特立独行的性格对他的生活有重大影响,他调查蒙古牧区民俗时的一句玩话“一语成谶”,让人感慨良多,具有警示意义。

   (2)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分)

   (3)文章题目“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妙处何在?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6分)

   (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认为为人和治学是“浅”一些好,还是“深”一些好,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13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早晨起来,校园门前的白果树下,白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        。
②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           。
③我们是找工作做的人,重要的工作摆在面前,        ,而却不让你染手,有良心的人谁个能够不苦闷呢? 
A.俯拾皆是  触目皆是  比比皆是      B.触目皆是  俯拾皆是  比比皆是
C.俯拾皆是  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D.触目皆是  比比皆是  俯拾皆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资料显示,上海电影集团影视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目前其主营业务为文化影视传媒行业的投资、文化艺术交流策划、动漫设计等。
B.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C.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也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会察觉它的存在。
D.中国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           。           ,             ,            。
①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②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③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④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
⑤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A.①⑤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③①⑤②④      D③⑤②④①

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分三次把100封平信投入邮筒,以此对我国的平信邮递情况作一次调查。下面的表格是调查的结果,读后回答16、17题。
平信类型 寄发数量 收到数量 收到率 寄发时间 收到时间 法定时间
寄发直辖市、省会城市 34 28 82.35% 3月1曰 3月9日 3—6天
寄发省级以下城市 25 13 52% 3月2日 3月16日 5—9天
寄发乡村镇地区 33 22 66.67% 3月12日 4月6日 8—15天
寄发国外部分城市 8 4 50% 3月12日 4月7日 未规定
16.此表反映了我国平信邮递怎样的现状?(5分)
17.我国《邮政法》规定,邮政企业对平常邮件(包括平信)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条法规合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人出外旅行,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边,他站在那里束手无策。有一个人看见他遇到难处,就过来很爽快地把他背过河去。这个人没什么钱,不能给好心人适当的报酬,为此他过意不去。正为此事不安之时,他看到那个人又回到对岸,继续把不能过河的人送了过来。于是,他走到那人身边说:“我现在已经不再感激你了。根据我的观察,你有帮助任何人渡河的癖好。”可是当他回来时,那人却不再背他过河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Zheng xiaohong  2014.7.2.
玉屏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答题卷
选择题(空格处自填题号11或12)
题号 1 2 3 4 5 6 13 14 15 得分
答案
非选择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无以偿,姑俟予子成立,当厚酬汝。(5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初三语文中考专项复习(实践探究)』  下一个『江苏省涟水县201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