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阅读指导(教案正稿)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外国小说阅读指导(教案正稿)语文试卷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外国小说阅读指导(教案正稿)一、考点阐释:《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
试题预览
外国小说阅读指导(教案正稿)
一、考点阐释: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二、知识点梳理:
(一)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
1、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2、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二)把握场景的功能
【考点梳理】
场景这个话题主要应把握场景的5点功能:
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命题形式】
小说描写了某某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等等。
【答题要领】
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三)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考点梳理】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命题形式】
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等等。
【答题要领】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四)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考点梳理】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考查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命题形式】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要领】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五)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
【考点梳理】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
(1)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
(2)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3)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4)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命题形式】
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等等。
【答题要领】
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六)掌握常见的几种小说结构模式
【考点梳理】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命题形式】
小说作者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请简要分析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等等。
【答题要领】
对结构的分析先整体分析小说属于情节性小说、生活横断面式小说还是心理小说,从而辨识该小说属于何种结构模式,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七)体悟小说情感及其处理方式
【考点梳理】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无论何种文学样式,它在字里行间总是浸润着作者或浓或淡的情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情怀。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情感及其处理方式尤其独特的地方,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地打动人的效果。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
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
【命题形式】
小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它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的?小说里的人物具有高尚的情怀,请作具体分析。等等。
【答题要领】
小说情感的把握,主要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具体的作答还须联系具体文本作具体分析
(八)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考点梳理】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本身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伸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小说阅读的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一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命题形式】
这篇小说显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请探究其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所虚构的内容,分析小说通过想象、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主题。
三、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坐
[美国]H.E.弗朗西斯
早晨,那男人和女人坐在他门前的台阶上,坐了一整天,一动也不动。他每隔一阵子就从前门的玻璃偷看他们一下。天黑了,他们还不走,他怀疑他们什么时候吃东西、睡觉、做其他的事情。黎明时,他们还坐在那儿,坐在那儿任凭日晒雨淋。
起初,只有附近的邻居打电话来问:他们是谁?在那儿干什么?他不知道。后来,街那头的邻居也打电话来问,经过那儿看见他们的人都打电话来。他从未听过那对男女交谈。接着他开始接到来自市内各个角落的电话,有陌生人和市中的长辈、有专业人员和职员、收垃圾及其他社会工作的人,还有邮差,他每天都得绕过他们来送信,这时,他觉得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了。他要求他们离开。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坐着,看着,一派漠然。他说他要叫警察来。警察骂了他们一顿,向他们解释他们的权利范围,然后用警车把他们带走。早上,他们又回来了。这回警察说,如果不是监牢太挤了,就要把他们关起来,其实如果他坚持的话,警察仍得找个地方关他们。那是你们的问题,他说。不,实际上是你的问题,警察这么对他说,但仍然将二人带走。隔天早上他向外一看,那个男人和女人又坐在台阶上了。
他们在那儿坐了好几年。冬天时,他希望他们冻死。但是,他自己却死了。他没有亲戚,所以房子收归该市所有。那男人和女人继续坐在那里。该市威胁要将那男人和女人弄走时,邻居和市民控诉该市并提出:那男人和女人在那儿坐了那么久,房子该归他们所有。请愿者胜诉。男人和女人接管那幢房子。
翌日早晨,全市每一家的门前台阶上,都坐了一对陌生的男女。
(1)请根据小说《坐》的内容,概括其主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小说情节叙述的特点。(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1)主旨:①这篇小说主要是讽喻一种不良的社会怪象,批评人们对一些不良现象的纵容,甚至鼓励。(文章最后,这对男女的行为被纷纷效仿,每家门口都坐了一对男女才能看出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
(2)①巧设悬念:文章开头写一对男女一直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在那儿干什么。②线索清晰:以这一对坐在门前台阶上的男女为线索,写了周围种种人的态度和反应,最后房子主人去世,这对男女接管了房子。③摇摆:小说在运行时,大部分时候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很简单,就是写这对男女坚持坐在别人门口,最后接管了房子,可是中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周围人对此的态度和反应以及双方之间的拉锯战。④结尾巧妙: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的结尾是这对男女最终接管了房子,乍看之下不可思议,但仔细思索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关于结尾做了层层铺垫,写了主人的无可奈何,写了警察的敷衍了事,写了周围人的知晓情况却态度不明,写了这对男女的执着坚持,因此这个结尾又是合乎情理的。(任答3点给满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父亲的悲哀
[埃及]迈哈穆德•台木尔
过去,我在农庄认识了一位长者阿萨法。他精神矍铄,口齿伶俐。阿萨法倾心培养他唯一的亲人儿子,对他百般怜爱,经常如数家珍般地谈论儿子的优点。
有一天,他儿子给火车轧死了。我赶紧去慰问。他面如土色,毫无表情,讲话时吞吞吐吐,异常吃力,只是简单地应了几声。
再过几天,阿萨法开始深居简出,很少有人能见到他。我去看望他时发现他明显地消瘦了,脸色苍白,表情凄苦,话也少了,干巴巴的,问一句,答一句。
一次,他问我: “你说死在火车下的人会有什么感觉,他一定很疼吧?”接着,他提高了嗓门,肯定地说: “一定非常疼噢!”他涨红着脸,脖子发粗,直喘着粗气。
又过了几天,我重访农庄。阿萨法的身体愈来愈坏,瘦成了一副骨架,稍一走动便显出疲惫的神色。“明天你可以陪陪我吗?”“我想到外边去看看,散一会儿步,看看真主的造化,看看我一生只见过一次的那个大城市……”“你不答应我的要求?”当我答应他时,他眼睛一亮,高兴极了。
次日,我们准备了一辆两只瘦骡拉的车。阿萨法一路跑过来上了车。
我们终于到了车站。火车差5分钟到时,阿萨法抬起头,起身说: “走!……”
一会儿列车疾驶而来,呼啸进站。我们正在打点包裹,突然传来了一声尖叫,随后便是一阵骚动,站台那边非常拥挤……
我赶紧回头再找阿萨法先生,他早已无影无踪了。
(1)小说运用多种方法描写阿萨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萨法以毁灭生命的做法,用相同惨烈的方式体验孩子临死的状态,你怎样看待他这一行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1)为塑造阿萨法的形象,小说主要采用了以下描写方法:①肖像描写,车祸后,原本“精神矍铄”的他变得“面如土色”、“表情凄苦”、“消瘦”而“疲惫”;②语言描写,阿萨法原本口齿伶俐,车祸后,话语大减且呆板回答,而准备去体验儿子的死之前,又向“我”接二连三提出问题,说话依然是连贯流利清晰的;③动作(细节)描写,如肯定自己的猜想时“涨红着脸,脖子发粗,直喘着粗气”的描写,又如奔赴体验前,他抬头、起身、说话的干练描写。通过调动这些描写手段,小说把儿子车祸身亡后,陷入极度悲伤、痛苦的父亲形象生动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可见得父亲体验儿子临死状态前的坚定与执着。
(2)可以辩证看待:阿萨法以自身的死亲自体验孩子临死的状态,①这无疑是他对儿子的爱的表现,也是他痛失爱子的那种悲切、痛苦深入骨髓的呈现,这当然是一种人间至爱的亲情的反映;②但以毁灭生命的做法,用相同惨烈的方式来体验却不可取。(扣小说题眼“悲哀”,从珍惜生命等生命意义的角度展开、发挥即可)。也可以完全否定这种“毁灭生命的做法”,但不宜肯定。 (61.187.179.22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
广东省揭阳市玉湖中学2014届高三5月份考试语文试题
』  下一个『
2014年石楼镇海鸥学校初中毕业语文模拟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