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训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训练语文试卷
(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训练编写者: 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借来就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大寒,砚冰坚,(天很冷时,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
试题预览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训练 编写者:
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借来就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大寒,砚冰坚,(天很冷时,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因此放松)。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了,跑着把书送回去,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余因得遍观群书。(我也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二十岁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未尝稍降辞色。(他从未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当我外出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时节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我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了书馆,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在旅馆里,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和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白玉之环,左佩刀,(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象是这样吧)。
考点梳理
1、古今异义词
(1)尝趋百里外 (古义:跑向 今义:快走)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些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走送之 (古义:跑,赶快 今义:行走) (4)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5)无从致书以观(古义:取得,文中指买到
今义:达到,实现) (6)裘葛之遗 (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
2、一词多义
至 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到达)
从 无从(从何处,这里指办法) 从乡之先达(向)
3、词类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 (名作动 腰间挂着)
日再食 (“日”名作状 每天)
(“食”名作动 给……吃)
无鲜肥滋味这享(原意为新鲜、肥厚,文中为鲜鱼和肥肉)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5、常考虚词
以
计日以还(而,来,可不译)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以是(因为)人多以(把,拿)书假余 以衾拥覆(用)
俯身倾耳以请(来,连词)
之
录毕,走送之 ( 代词,书 ) 每假借藏书之家 (助词,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益慕圣贤之道 (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转折连词,但是、却 ) 久而乃和(承接连词)
则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
6、关键句子翻译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每每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日期。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常常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得以广泛地阅览到各种书籍。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
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旧袍子破衣服,,夹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一)理解填空:
1、文章第一节作者主要回顾了自己读书求学的艰辛。从时间方面看主要分两个阶段:
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从内容看求学之苦有四个方面:借抄苦、求教苦、行路苦、衣食苦 。
2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3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4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 )简答题
1.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3.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6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7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比较阅读
(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翕然:形容一致
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醒来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4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比较阅读
(二)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五年中,他竟然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夜里有时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直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要旨,又慷慨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对自己说:“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媵人持汤沃灌 (4)感泣辞母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
3.翻译句子2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__________ , 乙文范仲淹是: ② _________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________ 、___________要求填写两个。
.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
答出意思即可,每小题l分,共4分。
2.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2分
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2分,大意正确l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
4.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1分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等要求填写两个,一个1分 (218.200.102.5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
《公输》复习详解语文试卷
』  下一个『
2013-2014学年度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