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第Ⅰ卷(4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酒馔(zhuàn)庇佑(pì)迤逦(yí)绿林好汉(lù)B.髭须(zī)沏茶(qì)炮制(páo)长矛毒弩(nǔ)C.央浼(měi)瘦削(xiāo)拾掇(duo)瞠目结舌(chēnɡ)D.间或(jiàn)思忖(cǔn)亲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Ⅰ卷(4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酒馔(zhuàn)  庇佑(pì)    迤逦(yí)   绿林好汉(lù)
B.髭须(zī)     沏茶(qì)    炮制(páo)   长矛毒弩(nǔ)
C.央浼(měi)    瘦削(xiāo)  拾掇(duo)  瞠目结舌(chēnɡ)
D.间或(jiàn)    思忖(cǔn)   亲昵(nì)   起我沉疴(k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赍发    亲眷    慰籍    漂缈    皓齿朱唇
B.契约    闲暇    租赁    作揖    面面相觑
C.寒伧    鞠躬    迄今    尴尬    义愤填赝
D.谙熟    裙褶    唱诺    誊写    熟视无睹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______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⑵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__________他的“五虎断魂枪”。
⑶他惯用一些村中恶妇的________,百般抵赖,让人看不起。
⑷他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_______。这一家住三个月,那一家住两个月。
A.奢华    熟悉熟悉    伎俩    寄食
B.奢侈    熟习熟习    计策    乞食
C.奢华    熟习熟习    伎俩    寄食
D.奢侈    熟悉熟悉    计策    乞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寄人篱下,悄悄地捅破纸窗,看到了屋里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一切。
B.这种破马车只在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C.王大夫妙手丹青,只用了几味丸药,就治好了青儿父亲的病。
D.来金家茶炉子打开水的人很多,提着洋铁壶、暖壶、茶壶的,车水马龙。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其中莫泊桑的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风味,多描写北京底层人民生活。
C.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长篇杰作的问世,使中国小说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史实。

二、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6—11题。(18分)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与知耻                与,念yù。
B.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少,念shào。
C.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      衣,念yì。
D.亿有三千                有,念yǒu。
7.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今越国亦节矣       节:克制。
B.越四封之内        封:疆界。
C.乃致其众而誓之      致:召集。
D.欲其旅进旅退也      旅:军旅。

8.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国之父兄请曰
A.请报之                  B.臣而思报君之仇
C.勾践既许之              D.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②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10.回答问题:越国父兄两次请战,分别体现了什么?(5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
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              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第Ⅱ卷(共50分)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2、请在空白处默写出相应诗句。(10分,每空1分)
①               ,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                。
②明月松间照,                    。
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                 ?
④桃花落,闲池阁,               ,                  。
⑤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⑥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完成13—15题。(共10分)
打鱼的
女人很少打鱼。
打鱼的有几种。
一种用两只三桅大船,乘着大西北风,张了满帆,在大湖的激浪中并排前进,船行如飞,两船之间挂了极大的拖网,一网上来,能打上千斤鱼。而且都是大鱼。一条大铜头鱼(这种鱼头部尖锐,颜色如新擦的黄铜,肉细味美,有的地方叫做黄段),一条大青鱼,往往长达七八尺。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网的时候,如果觉得分量太沉,会把鱼放掉一些,否则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险。这种豪迈壮观的打鱼,只能在严寒的冬天进行,一年只能打几次。鱼船的船主都是个小财主,虽然他们也随船下湖,驾船拉网,勇敢麻利处不比雇来的水性极好的伙计差到哪里去。
一种是放鱼鹰的。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浑水鹰比清水鹰值钱得多。浑水鹰能在浑水里睁眼,清水鹰不能。湍急的浑水里才有大鱼,名贵的鱼。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鱼,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运河堤上,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两个人,一个撑船,一个管鹰。一船鱼鹰,多的可到二十只。这些鱼鹰歇在木架上,一个一个都好像很兴奋,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管鹰的把篙子一摆,二十只鱼鹰扑通扑通一齐钻进水里,不大一会,接二连三的上来了。嘴里都叼着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鱼尾不停地搏动。没有一只落空。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
一种是扳罾的。
一种是撒网的。……
还有一种打鱼的:两个人,都穿了牛皮缝制的连鞋子。裤子带上衣的罩衣,颜色白黄白黄的,站在齐腰的水里。一个张着一面八尺来宽的兜网;另一个按着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的竹架,从一个距离之外,对面走来,一边一步一步地走,一边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着,把鱼赶进网里。这样的打鱼的,只有在静止的浅水里,或者在虽然流动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里,如护城河这样的地方,才能见到。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
在小学校后面的苇塘里,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打鱼的。一男一女。他们是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举网时听到歘的一声,和梯形的竹架间或搅动出一点水声,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是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
有几天不看见这两个穿着黄白黄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鱼的了。又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按着梯形竹架赶鱼的换了一个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辫根缠了白头绳。一看就知道,是打鱼人的女儿,她妈死了,得的是伤寒。她来顶替妈的职务了。她穿着妈穿过的皮罩衣,太大了,腰里窝着一块,更加显得臃肿。她也像妈一样,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13.文中列举的几种打鱼方式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14.“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如何理解“平淡得近于木然”?(3分)
15.文章开头说“女人很少打鱼”,这样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8分)
古村的雨
费振钟
①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②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椿、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③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④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⑤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取材于2001年《散文》第9期)

16.从全文看:
①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2分)
②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2分)
17.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6分)
18.联系全文看,本文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的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韵味,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景的宁静。
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儿、“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韵。

七、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0.下面的语句回答得体的一句是(3分)
乾隆皇帝有一天对官居东阁大学士的刘墉说:“有人说你滥用同乡,结党营私,不知有无此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刘墉立刻答道:“                    。”
A.滥用同乡、结党营私之事臣万死不敢
B.这是诬蔑诽谤之词,请陛下明察
C.臣谨领陛下‘无则加勉’之训
D.臣耿耿忠心、可誓天日,望陛下明鉴
21.为下面一条新闻拟标题(不超过12字)(4分)
《北京青年报》讯:继9月本市住房基本保障试点宣武区陶然亭街道207户符合条件的居民率先通过摇号获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房源后,本市保障性住房房源供应是否充足成了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强调,今年北京计划开工建设的2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40多万平方米廉租房目前进展顺利,未来3年,北京还将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000万平方米、廉租房100万平方米,可提供16万至17万套房子,北京的保障性住房房源有保障。北京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题。
22.将下面四句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同一个虚词,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5分)
凡事过犹不及,                    ,(   )变成明哲保身,(   )变成圆滑世故,(   )变成是非不分。
①超越了这个度
②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谬误
③值得赞许的成熟就可能走向反面
④成熟也是有度的

第Ⅲ卷(60分)
八、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在你跟同学、朋友、老师……的交往中,有没有过令你感动并收藏在心里的故事,从这些人与事中,也许你还能体味出某种人生况味,请以“        的故事”为题,为我们再现一段难忘的真情故事,从中传达出你所执著或反对的人生追求。
要求:①补足横线上内容,使之完整;
②写一篇记叙文;
③行文中要恰当引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
④全文不少于800字。
(另附作文纸)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庇佑(bì),迤逦(yǐ)。 B项——沏茶(qī)。 C项——瘦削(xuē)。
2、B。
解析:A项——“慰籍”应为“慰藉”;“漂缈”应为“缥缈”或“飘渺”。  C项——“义愤填赝”应为“义愤填膺”。  D项——“唱诺”应为“唱喏”。
3、C。
解析:A项——“奢侈”指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奢华”指奢侈豪华。在本句中用“奢华”较为恰当。  B项——“熟悉”指知道得清楚。“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在本句中用“熟习”较为恰当。  C项——“计策”为中性词,“伎俩”指不正当的手段,为贬义词。根据本句的感情色彩,应选“伎俩”较为恰当。  D项——“乞食”指要饭,“寄食”指依靠别人过活。根据上下文意思,本句应选“寄食”较为恰当。
4、B。
解析:A项——“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生活。  B项——“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C项——“妙手丹青”形容画画画得好,此句应改为“妙手回春”。  D项——“车水马龙”指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本句应改为“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在此句中主要指人。
5、C。
解析:C项——“话本小说”应主要在宋元时代,明清时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属于章回小说。学生只要稍读过原文再稍加分析就能明了。
6.C。    7.D。    8.B。
9.(略)
10.第一次请战,体现父兄复仇之心强烈;第二次请战,体现父兄甘愿为君牺牲。
11.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12.①诚既勇兮又以武  子魂魄兮为鬼雄  ②清泉石上流
③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④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⑤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是按打鱼规模的大小、收获的多少依次排列的。
张网捕鱼:轰轰烈烈、豪迈壮观  收获最丰 
放鹰捉鱼:痛快满意
扳罾捉鱼:很常见
撒网捕鱼:常见
网兜竹架打鱼:规模最小,收获最少
用以衬托最后一种打鱼人的辛酸悲苦。
14.打渔人是面对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现出无奈、顺从、忍受、无争、甚至有些麻木。
附:学生答案
示例一: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天为生存去打鱼,生活中没有大起大落,所以“平淡”。他们总是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奔波着,又毫无改善它的办法。所以长久下来对苦难麻木,所以“木然”。(7班9号)
示例二:其实并不木然。他们总是平平淡淡的,安于这种艰辛的生活,以一种质朴、淡泊面对生活的委屈。这家人很少说话,或许是心灵相通,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但在外人看来,他们像是“木然”罢了。(7班11号)
示例三:因为在打鱼夫妇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惊喜会出现,而对于生活带给他们的苦难和辛劳,他们也无法不选择接受。对于生活的无奈,他们早已习惯,而这种习惯所带给他们的是日久之后的平淡与木然。(10班1号)
15.为全文定下基调。(同情、哀伤)
为后文写母女钓鱼作铺垫。
流露了作者的同情。
附:学生答案
示例一:一是交代了女人很少打鱼这一背景,让读者有所了解。二是为下文作铺垫(伏笔),引人读下去。三是以此突出一家人的艰辛,母亲、女儿都要出来打鱼,母亲为此去世,女儿还要接替,让人同情。(7班2号)
示例二:埋下伏笔,为下文的两口子打鱼作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另外,它也是对打鱼的两口子生活贫穷困苦程度的体现,女人很少打鱼,而两口子中的女人却天天打鱼,可见其生活之艰难,流露出作者的同情。(6班3号)
16.①它已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2分)②“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幽闭”)。(2分)
17.相同: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分)
    不同:①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巷道便空虚而冷寂,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2分)
②郭洞村自愿做—件古旧的艺术品,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桃花源”没有。(2分)
附:学生答案
示例:
相同:①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自足生活);②村外古木环合,泉水夹带野花流过,只有一道小门与外界交通;③村内屋舍俨然。
不同:①村内看不到黄发垂髫而怡然自乐的场景,村民都“躲”在高墙重门之后,封闭了自己的心;②郭洞村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而桃花源的人则希望不受外界对打扰,过平静的生活;③郭洞村人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已是一个空壳;而桃花源是一个人生活富足安康的理想之地。(梁一兰)
18.“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微雨中,古村的本色令作者感动,对古村原本风貌的喜爱。表达了对古村变化的委婉批评,(4分)
附:学生答案
示例:
作者怀念古村以前的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场景,看到现在被开发的毫无生气的村庄很痛心,在郭洞村只有那天下雨时看到了令人感动的真实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村原貌的怀念和现状的不满。以“古村的雨”为题表达了村庄日渐消失,作者怀念雨天村庄的感情。(赵姿昂)
19.D、E
20.C。表现了刘墉的诙谐巧妙,其他三项都过于直白。
21.北京保障性住房房源充足
22.答案:顺序为:②④①③,填空为:“或”“或”“或”(填:“或者”“或者”“或者”也对)本题考查语言连贯。顺序是按逻辑关系排列的。“过犹不及”是指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与这个意思相衔接的应该是②。而③必须排在最后,因为横线后面的几个句子是走向反面的几种情况。而④①两句语意自然衔接,应该在②与③之间,这样顺序也就找出来了。 (123.123.51.14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上一个『初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一个『2014年春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八年级语文(A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