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含答案)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含答案)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樊於期(  ) 戮没(  )  揕其胸(  )拊心(  ) 濡缕(  ) 变徵(  )瞋目(  ) 被八创(  )箕踞(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今日往而不反者(______通______,______)(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通______,______)(3)秦王还柱而走(______通__
试题预览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樊於期(  ) 戮没(  )  揕其胸(  )
拊心(  )   濡缕(  )   变徵(  )
瞋目(   )   被八创(  )
箕踞(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
(______通______,______)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__通______,______)
(3)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通______,______)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______通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3)而右手揕其胸(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5)函封之(     )
(6)今太子迟之(     )
(7)持千金之资币物(     )
(8)愿大王少假借之(     )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4.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_____末年_____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_____体史书,全书共_____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5.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4)燕王拜送于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2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 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7.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必说见臣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8.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
 
10.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1.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
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2.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旦暮渡易水   B.进兵北略地
C.太子迟之            D.发尽上指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
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      B.①⑨/②③④⑧/⑥⑦/⑤
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通“疠”,一种毒疮。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B.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
C.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顾不易邪            顾:难道。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 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1.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三、语言表达
12.请体味下面对某些称谓的另类创意,在横线上补写出你对相应称谓的创意。
文人首先应是“文明的人”,商人是“可以商量的人”,生意人则是“①________________”。与之相反,总裁并不意味着“总是裁人”,老板当然不能“老板着脸”,而经理更不可以“②________________”。
13.(2009广东广州高三期末,22)下面是某校高一级新生江小华向学校递交的一份住宿申请书,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只填序号)并改正。
学校宿舍管理办 公室:
①因本人家庭地址离学校很远,②上学、放学途中均需转乘两趟公交车,③耗时大约2小时左右,十分不方便。④为能将精力投入更好地学习,在此特向学校申请住宿。⑤我保证遵守学校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一个文明的住宿生。⑥请务必批准我的申请。
申请人:江小华
2008.9.1



类文欣赏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 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赏析:这首诗吟咏了荆轲刺秦的英雄豪气。最突出的特点是详略得当。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浩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而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彩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轻松练笔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轲是盛赞的态度。在今天,很多人对荆轲有不同看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答案
课前预习
1.wū lù zhèn  fǔ rú zhǐ chēn chuānɡ jī jù
2.(1)反 返 返回 (2)振 震 惧怕 (3)还 环 绕 (4)卒 猝 突然
3.(1)走投无路,处境艰难 (2)刻毒 (3)刺
(4)侵犯、欺侮 (5)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7)礼品 (8)宽容、原谅 (9)掷击
4.西汉 刘向 国别 33
5.(1)状语后置、省略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状语后置
课堂巩固
6.C 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7.D 解析:A项中,“说”通“悦”;B项中,“卒”通“猝”;C项中,“还”通“环”。
8.A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9.D 解析: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B项两个“既”都当“已经”讲。C项两个“就”都当“完成”讲。D项前一个“见”为“被”,后一个“见”为“出现”。
10.B 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修饰关系;A项为承接关系;C项为并列关系;D项为转折关系。
11.B 解析:①②句是定语后置;③句中,“被”是“遭受”的意思,不是被动句;④句中,“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12.(1)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竖着,好像要冲起帽子。
(2)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
(3)事情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我想要活捉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 条约回报太子啊。
课后检测
一、1.B 解析:A项“淬”应读“cuì”;C项“箕”应读“jī”;D项,“卒”应读“cù”。
2.B 解析:①句“说”通“悦”,②句“反”通“返”,③句“振”通“震”,④句“共”通“供”,⑥句“还”通“环”,⑦“卒”通“猝”。
3.C 解析:C项“迟”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B 解析:B项,“切齿”古今都表示痛恨。A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信用”。C项,“长者”古义为“德行高的人”;今义为“年龄、辈分高的人”。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B 解析:①⑨是介词,因为;②③④⑧是连词,表目的,来;⑥⑦是介词,用;⑤是介词,按照。
6.D 解析: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A项也是省略句,“之”字后省略介词“以”。D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轻轻告诉你  勇气是美德立足的基础。——史蒂文森二、7.A 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
8.C 解析:A项都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B项都是人称代词,他的。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凭借”;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9.D 解析: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0.C 解析:“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他的朋友是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襄子身边寻找机会报仇。
11.(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
(2)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注意“所以”“愧”的用法)
参考译文:豫让,是晋国人,从前曾经先后臣事范氏和中行氏,但并没有什么名声。他离开之后去为智伯做事,智伯很宠信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联合起来,灭了智伯。灭智伯之后,他们就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痛恨智伯,所以漆了智伯的头颅,当做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当为知己的人献出生命,女人当为爱己的人修饰容貌。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那么我的魂魄才可以不愧对他。” 于是他便改换姓名,扮作一个犯罪受刑的奴隶,进入赵襄子宫里,在厕所中做涂饰粉刷的工作。身上暗藏着短剑,想乘机刺杀赵襄子。襄子到厕所来,突然心惊肉跳,就命左右捉住审问那涂饰厕所的奴隶,知道就是豫让,他身内藏着短剑,说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左右的人都要杀他,襄子却说:“他是个有义气的人,我以后留意避开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了以后,没有后代,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能之士呀!”结果放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涂漆使身体长满恶疮,吞炭使声音变得沙哑,让自己的形状不能被人辨认出来。他在市上行走求乞,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走去见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辨认出是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我是的。”他友人为他流泪说:“以你的才能,委身去侍奉襄子为臣下,襄子必定会亲近宠信你的。到那时,你就可做你想做的事,难道不是更容易吗?为什么定要残害身体,改变形状?像这样想法报复襄子,不是很困难吗?”豫让说:“既然已经委身事人,还想杀他,这便是存了不忠心来侍奉他的君王。我这样做是很困难,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 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三、12.参考答案:①可以生出主意的人 ②经常不讲理
解析:句子中给出的另类创意是把这个称谓中的字巧妙地嵌入创意之中,而且这个创意解读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13.第①句,改为“本人住处离校很远”;第③句,删除“大约”(或“左右”);第④句,把“更好地”调到“投入”之前;第⑥句,删除“务必”。
读写园地
类文欣赏
参考译文:燕太子丹善于收养门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国报仇。要从招募的壮士中百里挑一选杰出的,年深日久后选中了荆轲。君子愿为知己者死,荆轲决定离燕国京都赴秦为太子丹报仇。荆轲启程前随行的白色骏马在路上嘶鸣,周围都是一片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气。荆轲的怒发撑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气冲击着系帽的长丝带。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以壮行色,周围坐席上都是英雄壮士。琴师高渐离以名为“筑”的乐器奏出悲壮的乐曲,勇士宋意则高唱激人的歌声。岸边上哀 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乐声中的“商”调使人悲痛流涕,“羽”调的高亢激越则使壮士动容。心中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但会将英明流传于后世。荆轲登车的时候没有回头往后看,高速奔腾的马车朝秦国而去。快速行驶了万里之遥的路程,途中漫长曲折经历上千座城池。当向秦王进献燕国地图时匕首一现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杀一事,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惊而怔在那里。可惜荆轲的剑术不够精熟,这一举世奇功没能实现。荆轲这个人虽然死去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会千载流传。
轻松练笔
写作提示:对荆轲可以从两方面评价:结合历史,否定荆轲的作法;从人格、勇气、智慧等方面看,也可以赞扬荆轲的行为。
示例一:古时,荆轲因勇刺秦王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示例二: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但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他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荆轲,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识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 (218.76.167.16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语文试卷』  下一个『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