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高二必修五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埋怨(mái)筵席(yán)看觑(qù)前合后偃(yǎn)B.亲(qìng)家觊觎(yú)凝噎(yē)一蓑烟雨(suō)C.楔子(xiē)绣闼(dà)汗涔涔(
试题预览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埋怨(mái)      筵席(yán)     看觑(qù)         前合后偃(yǎn)
B.亲(qìng)家   觊觎(yú)      凝噎(yē)         一蓑烟雨(suō)
C.楔子(xiē)      绣闼(dà)      汗涔涔(cén)    羽扇纶巾(guān)
D.罪愆(qiān)     钓叟(sǒu)     刽子手(kuài)   鲈鱼堪脍(kuài)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寒碜     套近乎     苌弘化碧     消声匿迹
B.暮霭     暑气暄     雕栏玉砌     趋炎附势
C.熟稔     顶梁柱     负曲衔冤     举案齐眉
D.历练     雨霖铃     终南捷径     世外桃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即使曾有瑜亮之叹,告别时他们的内心也一定是光风霁月的,像琴箫合奏出《笑傲江湖》的绝唱,余音袅袅,千载悠悠。
C.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D.刘同的报告十分精彩,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大厅里噤若寒蝉,只有记笔记的沙沙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当我们身静、心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时候,才可能听到山花落瓣的细微声响,嗅到绿苔地衣淡淡的馨香。
B.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C.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又被称为“诗余”或“长短句”。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B.元代杂剧是综合了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通常每本三折,每一折都有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的一套曲子。
C.莎士比亚的戏剧为我们展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着他的艺术高峰。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二、课内文言知识(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根拳而土易(更换)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原因)
B.且硕茂,早实以蕃(多)     加之以师旅(加到……上)
C.端章甫(端正)             舍瑟而作(起)
D.吾与点也(赞成)           勖尔植,督尔获(勉励)
7.下列虚词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
B.儿之成,则可待乎        他日汝当用之
C.因之以饥馑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8.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故不我若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7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向:朝着。
B.兹欲以成吾亭邪                  兹:这。
C.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广:扩大。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方:将要。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子瞻“适意为悦”的一组是(  )
①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③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④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⑥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苏轼游武昌诸山之乐,第二段写重建九曲亭之乐,第三段追忆少时作者随苏轼游山玩水的情景,表现苏轼超然洒脱之乐。
B.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指出了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也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C.当苏轼称心如意的时候,他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游山玩水的快乐;到了他游山玩水感到厌恶时,他也不觉得吃惊。
D.文章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脉络清楚,结构清晰。
1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3.请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马 骇 舆 则 君 子 不 安 舆 庶 人 骇 政 则 君 子 不 安 位 马 骇 舆 则 莫 若静 之 庶 人 骇 政 则 莫 若 惠 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 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煕宁七年(1074)四月,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时作。②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
                                                                      
(2)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                ,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2) 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
(3)                ,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 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7)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8)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9)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听   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头顶上的雨声的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比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虽然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雨中麦田,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16.对这篇散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春雨让作者兴高采烈,作者通过麦苗吮吸雨滴、二月兰开出了小花、荷花蓄力冲击等场景充分了表达这种感情。
B.文章自听雨始,由听雨终,中间通过听雨插写了别人的听雨感受和自己想像的麦田情景,结构严谨,收放自如。
C.由听到雨声想到的是一片温馨与祥和的景象,由宋人蒋捷听雨时的心情写到自己听雨的心情,后半部全是虚写自己喜雨的原因。
D.文章引用了一些诗句,这样用别人听雨的境界来衬托自己的心境,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E.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虽然对景物之美的感受不太敏感;但却关注民生,心系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7.请用简要的文字评析文章第三段加线这一部分的表达效果。(4分)
                                                                              
                                                                              
18.作者先说“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后又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9.探究:文中所写的(1)“头顶上的雨声”、(2)“雨中麦田”、(3)“刚醒的荷花”这三个意象各有何作用?(8分)
(1)头顶上的雨声                                                               
                                                                          
(2)雨中麦田                                                                  
                                                                          
(3)刚醒的荷花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8分,共2小题)
20.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这段文字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①   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
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    ②   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③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①              ②              ③             ④            
21.《窦娥冤》和《雷雨》分别刻画了窦娥和周朴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4分)
(1)窦娥是一位                    
                         
    。                    
 
(2)周朴园是一位                    
                         
    。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位年轻人问老者:“我怎样才能成功地攀登到梦想的山巅?”
   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只小船放在身边的小河,小船不喧哗,不急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吭地驶向前方。途中,蝴蝶、鲜花向它骚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
   老者说:“人的一生,金钱、美色、地位、名誉、诱惑太多。选定了奋斗目标,途中因思谋金钱而驻足,因贪恋美色而沉沦,因渴求名誉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难眠,故难以像小船一样,不为诱惑所动,向着既定目标默然潜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成功的原因。”年轻人恍然大悟,打点起行囊,迎着风向山顶爬去。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拒绝诱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黄冈中学2013年秋季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B.(埋怨(mán)   C. 绣闼(tà) D.刽子手(guì))
2、B(A.销声匿迹  C. 负屈衔冤  D.世外桃源)
3.B(B项中“光风霁月”形容清新明净的气候和景象。也比喻人胸怀坦荡,品德高尚;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光风”就是雨过初晴的风,“霁月”就是雨雪止后的明月。A.“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C.“栉风沐雨”的意思是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适用对象是人,不能是斗笠;D.“噤若寒蝉”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与句意不符。)
4、B(A. 语序不当而造成主语残缺,应将“我们”放在“只有”前面。C.句式杂糅。“采用……说法”和“以……为准”句式杂糅在一起。D.一面对两面,不合逻辑。去掉“能否很好地”,在“传承”前加“的”。)
5.B(元杂剧每本通常四折。)
6. C(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这里作动词用,穿着礼服)
7. D(D.表假设的连词,均为“如果”;A.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代词,它,指笏板;C.动词,“接着”/介词,“经由”“通过”)。
8. C(C项,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9.D(正当)
10.C(①③⑥只是叙述)
11.C(是满足,也感到吃惊。)
12.(1)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缓慢(悠闲)步行上山。
(2)只要心中无愧,在外又不受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或: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3)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或:让人心安定)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
13.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翻译】马被车子惊吓了,那么统治者在车子上就不能安定;老百姓被政令惊吓了,那么统治者在职位上就不能安定。马被车子惊吓了,那不如让马安定下来,老百姓被政令惊吓了,那不如给老百姓以恩惠。选用德才兼备的人,举荐诚实稳重的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独寡居的人,补救贫苦穷困的人,这样做了,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令,这样以后统治者才能安于职位了。
14. (1)一是雪与杨花代表着两个不同季节,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冷到暖,双方离别时间长,从而表达对远人深深的思念;二是雪是洁白的,飘飞的杨花是纷乱的,可以构成洁白迷濛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意对即可)
(2)想象(联想)、反衬。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意对即可)
15.(1)钟鼓馔玉不足贵(2)三峡星河影动摇(3)薄雾浓云愁永昼(4)水随天去秋无际(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何妨吟啸且徐行(7)多情自古伤离别(8)梧桐更兼细雨(9)樯橹灰飞烟灭
16.CE(C后半部有虚写,也有实写。E是完全能感受景物之美,只是和一般的感受不一样)
17.这段文字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声的时大时小时疾时徐的情景,突现了雨声给作者带来的活力,和作者对春雨降临时的喜悦之情。
18.不矛盾。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也是个文人,也能感受雨中的诗意,所以不是完全的俗人。而后来,在听到雨声想到的是麦子获救之类的世俗现实民生问题,所以说是俗人。
19.“头顶上的雨声”:(1)文章围绕头顶上的雨声来展开联想,所有的材料都由它来串联。(2)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一是借头顶的雨声表达了春雨降临的喜悦之情;二把自己听雨的感受与别人对比,表达了自己异样的情怀;三是通过雨声来联想麦田,表达自己对丰收的期盼和民生的关心。
“雨中麦田”是作者的想像,是文章的虚写部分,作者借此来突现文章的主题,揭示了喜欢听雨的原因,表达了自己对民生的关心情怀。
“刚醒的荷花”是写雨中的荷花的生机,借此再次表达喜雨的心情,希望雨下个不停,给人们带来丰收和温馨。这个意象也是由回忆想像回到现实,提示文章的写作线索。
20. ①如果②甚至③因此④否则
21.(1)是一位善良、安分守己、刚强、有主见、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女性。
(2)是一位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的资本家。(注意要运用单句,人物形象理解要正确)
22、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山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文言文赏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常州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苏省无锡2014届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