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阶段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高一语文阶段测试题
(高一必修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试•教师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且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A.胁从/蓬荜生辉遵循/徇私舞弊炽热/独树一帜B.寒暄/隔靴搔痒渐次/东渐于海累赘/果实累累C.通牒/心无旁鹜沉疴/百舸争流咯血/恪尽职守D.蛊惑/分庭抗礼粗犷/旷日持久牵强/强词夺理答案:A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试•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且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
A.胁从/蓬荜生辉 遵循/徇私舞弊 炽热/独树一帜
B.寒暄/隔靴搔痒 渐次/东渐于海 累赘/果实累累
C.通牒/心无旁鹜 沉疴/百舸争流 咯血/恪尽职守
D.蛊惑/分庭抗礼 粗犷/旷日持久 牵强/强词夺理
答案:A(B累都读“léi”;C应为“心无旁骛”;D强都读“qiǎ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 )
A.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B. 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C.南昌个别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人工色素和粘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加入人工色素”,此举完全是掩耳盗铃。
D.当这位长袖善舞的梨园名旦,抖起她最擅长的水袖,唱开清亮的京腔时,台下的观众都禁不住大声地喝起彩来。
答案:A(B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C掩耳盗铃:有欺骗之意,但欺骗的对象是自己,而广告对象是消费者,显然不合适。D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属贬义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C )
A.最近央行负责人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B. 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C. 技术或许是中性的,技术本身既非善亦非恶,技术的运用及运用的结果却可以是大善或大恶的。
D. 当今已经很少有人还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答案:C(A. 搭配不当。“缓解……负担”;B. “每个”和“均价”“都”在表意上有赘余,因为“均价”就是每个的价格,与“每个”“都”重复,只保留“均价”;D应该是“像以前那样具有闲情逸致”。
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①~②题。(5分)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①此实验的目的是(不超过20字)(2分) ▲
②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20字)(3分) ▲
答案:①研究反馈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或“研究反馈方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2分)②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3分)(如答:反馈频率和成绩提高成正比例关系,得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对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B) (3分)
A. 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像篱笆一样)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亲近)
暴虐以重祸(加重)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如果)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 思厥先祖父(他的)
身为擒者,其救败非也(违背)错误 摽掠其人,辞楼下殿 (掠夺 )攻击
C. 使六国各爱其人 (假使 )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胁迫)
五伯征而诸侯从(顺从) 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迎候,等待)
D.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杳不知其所之也 (去,往 )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 (3分)
A. 暴虐以重祸 因而 然秦以区区之地 凭借
B. 赢粮而景从 表修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表转折
C. 始速祸焉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句末语气词
D. 杳不知其所之也 去,往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的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 )(3分)
A.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聪明智慧
B. 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所处的地方,这样
C. 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称心如愿
D.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4分)
秦国有充足的力量(乘他们)困乏的时候制服他们,追逐败逃的人(逃跑的败兵),倒伏的尸体有上百万, 流的血水能使盾牌漂浮起来。
⑵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3分)
然而他们不敢竭尽忠诚,提出纠正错误的意见的原因,是秦国习俗中有很多禁忌,忠诚的话还没从嘴里说完,自己就被杀了。
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分)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采取武力却不能坚持到底。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熙宁四年(1071),时年33岁的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在三年杭州通判任满后,苏轼转任密州太守。本词即写于太守任上的熙宁七年。②云中:郡名,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文帝时,云中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劝谏后,文帝命他持节去云中赦免魏尚并恢复其职务。③天狼:星座名,此喻指西北与宋为敌的辽和西夏。
⑴上阕在描写太守出猎场面时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或: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正面描写了(或:从个体形象角度描写了)太守出猎时的雄姿与豪兴;(1分)而“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的壮观景象,则从侧面(或:从群体形象角度)烘托出深得士民拥戴的太守出猎时踌躇满志的狂放之态。(1分)
⑵从全词看,词中“鬓微霜,又何妨”句与作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相比,思想感情有何异同?(5分)
同:都有年华老去的感叹。(2分)异:前者表现虽已年老,但雄心不已,期望为国靖边,建功立业;而后者感慨衰老无成,饱含失意、无奈之情。(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7)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五、名著阅读(8分)
11. 下面对有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3分)
A、《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歌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B、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宝玉等人护送其灵柩到水月庵,后到铁槛寺。
C、元妃下谕叫宝玉等去园中住。贾政传来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恶之心减了八九分;虽对所起“袭人”名字不满,但又不让改。
D、《边城》中,翠翠的爷爷答应了大老天保的提亲,但后来发现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傩送,最终在懊悔和无奈之中离开了人世。
E、宝玉挨打后要吃荷叶莲蓬汤,凤姐便命做十来碗大家吃。汤烧好后,王夫人命玉钏儿送去。见到她,宝玉想起她姐姐金钏儿的不幸,又伤心又惭愧,千方百计的哄她说话,并让她也喝一口汤。
答案BD(B、先到“铁槛寺”后到“水月庵”;C、爷爷并没有答应大老的提亲,他离开人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2.请简述“良宵花解语”这一故事情节。(5分)
袭人见宝玉任性恣情,不务正业(指走读书仕进的路),便以家里要替她赎身之事试探宝玉,见宝玉对她恋恋不舍,便趁机加以劝谏,为宝玉定下三个条件,一不许说身化轻烟的话,二不许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三不许吃别人嘴上的胭脂,宝玉一一答应。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前方
曹文轩
①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②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③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在这迁徙中度过子漫长的光阴。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⑦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⑧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⑩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间)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⑪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3.作者在第二节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诱导或促使人们离家的因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①迁徙的习性,②外界的诱惑,③家的压迫,④理想的召唤,
分析:
本题答题区间为3----6节,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注意提问的方式,问的是“有哪些因素”,答案的呈现形态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名词性偏正短语。
这道题如果换一种问法——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作者分析了哪些原因?
答案的呈现形态就应该有所差别,可以是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或主谓句:①人类有迁徙的习性,②外界的诱惑,③家的压迫,④对前方充满幻想。
14.结合文本,回答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4分)
①人生旅途中,要经受肉体之苦(1分)②人生旅途中,要经受精神之苦,(1分)具体表现为——前路迷茫,内心惶惑;人在旅途,思亲念家;无家可归,精神无依。(2分)
分析:这道题如何答,要看配分的多少,“出多少钱做多事”,
可以简而答之——人生旅途中,一者要经受肉体之苦,二者要经受精神之苦。
15. 请结合文章,概括作者所认为的人生的三重悲剧? (6分)
①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或人无法还家;(2分)
②走向前方时,总惦念着故土家园;(2分)
③人即使还了家,还是有无家的感觉。(2分)
分析:
(1)要弄清多个“家”的意思,一种家是传统意义上的家,现实的家,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一种家是抽象的无形的家,是梦想,是希冀,是精神家园、精神的归宿、灵魂的憩居地。此外,文中的“路”,有时指实实在在的道路,有时指人生之路,有时一语双关;文中的“前方”,指梦想、追求、未经历的人生、所憧憬的理想。
(2)如果把“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人无法还家”拆成两点,只能计为一点。
16. 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作者是如何由一幅摄影作品展开行文构思的?(6分)
首先作者由一帧摄影作品展开思考,提出问题:车上的人们是归家还离家?由此引出“离家”“走向前方”的话题(或,第1节由一帧摄影作品说起,引出“离家、前方”的话题,是3—8节抒写漫想的由头)。(2分)
然后在漫想的基础上,作深入思考,感悟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并以摄影作品中的旅者情状加以佐证,由此作相似联想,写到钱、丰的作品,再作相关联想,写到乘具中的旅者。(2分)
最后一节,回扣摄影作品,呼应开头,留下袅袅余音。(2分)
七、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昊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于城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有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了。
(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
17.“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答:①东北已经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北平局势紧张;②北平学术自由,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③学府的生态和大师们的心态真正影响了张中行,使他放弃搞政治,选择做学问。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8.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4分)
①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②散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③学术研究精深:研究八股文、文言文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④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 (评分建议:每点1分。)
19.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6分)
①在生活的时代上,民国时期与六朝时代都处于动乱的时代;②在学术研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③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怀得失;④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八、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成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1.177.202.10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
2014年高考病句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语文试卷
』  下一个『
《秋天的怀念》训练及答案语文试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