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七年级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B)(2分)A.觅食(mì)蹑手蹑脚(niè)上溯(sù)镶嵌(xiāng)B.驯良(xùn)分娩(wǎn)呕心沥血(lì)铠甲(kǎi)C.问鼎苍穹(qióng)要塞(sài)媒体(méi)矜持(jīn)D.分外妖娆(ráo)粗犷(guǎng)濒危(īn)献媚(mèi)2.下列句子中加
试题预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觅食(mì)       蹑手蹑脚(niè )   上溯(sù)      镶嵌(xiāng)
B.驯良(xùn)       分娩(wǎn)       呕心沥血(lì)  铠甲(kǎi)
C.问鼎苍穹(qióng) 要塞(sài)         媒体(méi)    矜持(jīn)
D.分外妖娆(ráo)   粗犷(guǎng)      濒危(bīn)    献媚(mèi)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2分)
A.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只要各级政府集思广益,扎实工作,加大教育和监管力度,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B.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可是菲律宾当局却别出心裁地一再篡改历史,制造南海紧张局势。
C.《西游记》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
D.钟山地势开阔,环境优美,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中山陵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3. 下面的句子里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为了防止学生溺水悲剧不再发生,学校加强了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峰顶。
 C.通过对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使得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D.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拟于今夏“探触”7000米深海,   届时“蛟龙号”有望再度刷新我国载人深潜的深度纪录。
4.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C  )
A.推崇  枢纽  耳目一新  茅塞顿开
B.苋菜  奠基  浑然一体  孜孜不倦
C.挑衅  磅博  错落有致  锲而不舍
D.奶酪  俯瞰  不言而喻  安步当车
5.下列句子中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D    )(2分)
A.《沁园春  雪》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个“惜”字委婉地指出历代帝王的不足,但对成吉思汗在“文治”方面的批评要严厉些。
B.《“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以速写的形式对杨利伟出征这件事进行了报道,角度独特,内容新颖,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也更为丰富多彩,在众多报道中显示出明显的独特之处。
C.《松鼠》从总括松鼠特点入手,生动具体地分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最后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思路清晰,结构严密,语言生动。
D.《木兰诗》北朝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详写了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
6.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D  )(2分)
青年是祖国和人民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         ,       ,       ,       ,努力成为信念坚定、知识丰厚、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① 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② 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③ 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④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A .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②①      D. ①③④②
7.下列说法委婉的一项是(          )
    A.这么容易的题都不会做?             B.这道题怎么可以这样做?
    C.这道题肯定不能这么做。             D.这道题这么做不合适吧?
二、诗歌鉴赏:(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8、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9、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二、阅读题(共6分,每小题2分)
(一)阅读《大熊猫的祖先找到了》,完成10——12题。
   ①近期,中科院教授金昌柱、刘金毅,美国学者乔昂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在广西首次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一种大熊猫头骨化石,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大熊猫祖先。
   ②报告说。2001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广西乐业县考察著名的“天坑”时,有乡民告知他们那里有一块“奇怪”的化石。金昌柱和刘金毅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块完整的古代大熊猫头骨化石,尽管只有现代大熊猫头骨约一半大小,但具有大熊猫头骨的所有特征。在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检测后,他们相信,从头骨的形态功能看,这种生活在200万年前的大熊猫就是现代大熊猫的“直系祖先”。
   ③现代大熊猫身长可达2米。据此推测,“侏儒”大熊猫身长约1米,跟一只中等大小的狗差不多。在此后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侏儒”大熊猫的个子、体重逐渐增加,最终进化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熊猫。
   ④“侏儒”大熊猫正式名称叫“小种大熊猫”,是目前人类所知道最早的大熊猫祖先。美国学者乔昂说,此前,古生物学家也曾发现一些“小种大熊猫”的牙齿或其他部位化石,但由于过于零碎,未能推断出“小种大熊猫”的个头大小。这次发现的头骨保存完好,牙齿完整,据此可以认为“小种大熊猫”是现代大熊猫的“缩小版”,这表明现代大熊猫这一支已经进化乐好几百万年,独立于熊类家族其他物种的进化进程。
  ⑤迄今发现的大熊猫化石基本分布在中国境内,年代从约四五十万年前到200万年前不等。这次发现的头骨化石也证实了古生物学者长期以来的推测,即现代大熊猫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
  ⑥报告称,早在200万年前,大熊猫就基本是“素食主义者”了。与现存熊类家族其他动物相比,大熊猫是唯一完全素食的物种。不过,很久之前,大熊猫是食肉动物,后来才逐渐进化成以吃竹子为主的“素食者”。根据头骨化石上的牙齿磨损痕迹和咀嚼特征,可以推断,“侏儒”大熊猫的日常饮食已基本以竹子等素食为主。这么看来,大熊猫的素食习惯可以追溯到200万年前。“侏儒”大熊猫主要生活在那些气候潮湿、地势较低的热带丛林地区,竹子在它们的居住地分布广泛。(选自《科技之谜》有改动)
10.下列有关“小种大熊猫”头骨化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是在广西乐业县首次发掘出的,生活在200万年前的一种大熊猫的头骨化石。
 B.只有现代大熊猫头骨约一半大小,从形态功能看,具有大熊猫头骨的所有特征。
 C.从化石牙齿磨损痕迹和咀嚼特征可以断定,“侏儒”大熊猫已经进化成完全素食的物种。         D.是目前古生物学者发现的第一块保存完好、牙齿完整的古代大熊猫头骨化石。
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 “小种大熊猫”是现代大熊猫的“缩小版”,是最早的大熊猫“直系祖先”。
B.现代大熊猫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独立于熊类家族其他物种的进化进程。
C.现已发现的大熊猫化石都分布在我国境内,年代从约四五十万年前到200万年前不等。
D.热带丛林地区气候潮湿,地势较低,竹子分布广泛,是“小种大熊猫”主要栖息地。
12.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一项科研成果:目前所知最早的大熊猫祖先的化石已被发掘和证实。
B.第③段用列数字和作比较来准确说明“小种大熊猫”与现代大熊猫的联系与区别。
C第④段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侏儒”大熊猫被正式命名为“小种大熊猫”的原因。
D.全文分别说明了“小种大熊猫”的形体大小、生活年代及生活习性等内容。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6分)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 13——15  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绝巘多生怪柏。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鱼我所欲也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徐公孰美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甲乙两文 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5.选出下列句中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甲文第一段,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B、甲文第二段,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侧面(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比喻、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C、乙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D、乙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帛长画,上以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倒影入清流,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17.默写(10分)
(1)海日生残夜,                                    。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稻花香里说丰年,                             。 
(4)江山如此多娇,                              。 
(5)                                 ,寒光照铁衣。  
(6)足蒸暑土气,                               。  
(7)晴川历历汉阳树,                           。 
(8)                        ,带月荷锄归。     
(9)了却君王天下事,                              。  
(10)晴空一鹤排云上,                                      。
五.18、综合实践(10分)              
(1)谢过灵吉菩萨,一个跟头,又回到翠云山芭蕉洞前。他一边用金箍棒敲打洞门,一边高声叫喊:“开门!开门!老孙借扇子来了!”铁扇公主大吃一惊,冲出洞门,取出扇子,朝他连扇几下。顿时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可他却纹丝不动。铁扇公主吓坏了,慌忙收起扇子,逃回洞里,砰的一声,把大门紧紧地关上了。
 本文节选自我国哪部名著?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结合相关情节,说说理由。(3分)
                                                                                
                                                                                
(2)晚会开始了,小明第一个发言。他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你们能准时参加我班的晚会,这是你们的光荣,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刚说完,大家笑声一片。为什么笑?请作简要分析并改正。(3分)
分析改正: ①“准时参加”不得体,应改为“应邀参加”②“你们的”用语不当,应改为“我们的。”
                                                                              。
(3)某同学晚上“开夜车”学习,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怎么说?
       “班主任”说:你是一位刻苦学习的同学,但也得注意爱惜身体。老师建议你合理安排时间。晚上早点休息,第二天精力充沛学习效果会更好,你说是吗?(意思相符即可)。
(2分)
(4)下面说话中最温和婉转的一项是(   C    )(2分)
    A.你既然有错,硬撑着有什么用?
    B.你是有错的,还硬撑什么?
    C.你不是没有错的,不要撑了。
    D.难道你没错?还撑?
                                                        
六、现代文阅读(14分)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 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 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 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 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9.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分)
21.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1分)
22.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_______    _______。(2分)
 
23.文中加“——”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0.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2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2.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23.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24.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25.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六、作文(50分)
(1)、 小王在某城市打工,因工作勤奋,业绩突出,很快就做了公司经理。有一次,小王请外商共进晚餐。饭后,餐桌上剩下两只小包子,为了不浪费,小王让服务员打包给自己带走。外商对小王顿生敬意,很快与他签订了订货合同。
要求:①结合实际和自己的感受,自选角度,提炼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 
(2)家庭富了,家长出手更大方了,孩子的零用钱更多了,买学习用品、买书籍、救困救难……更方便了,买零食、进游戏厅、请客送礼……也更突出了。零用钱牵连着你的生活、思想、学习;影响着你的家庭、社会;还关系着个人与国家的未来……。
2、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零花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真事,抒真情;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字迹工整,字数在600字以上。
两篇作文任选一篇。 (221.7.204.3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七年级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质量检测』  下一个『河北省石家庄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