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2014届高三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玉溪2014届高三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云南玉溪2014届高三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
试题预览
云南玉溪2014届高三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他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同上),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的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这样,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
1.下面各项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的理由的一项是(   )
A. 他们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B. 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C. 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D. 他们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答案】A.(该句的陈述对象应该是“古文运动”,而不是韩柳)
2.文中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下列对这种说法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陈言之务去”,努力摆脱陈言俗套。
B. 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
C. 裴度的反对意见也包括对韩愈的古文的内容的批评。
D. 裴度之所以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持反对意见,关键是他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上加以革新。
【答案】B.(“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不当,应该结合下文加以理解)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韩愈在理论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由于韩、柳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
B.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彼此促进,共同繁荣,韩愈、沈亚之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并注意把二者统一起来。
C. 韩、柳之后,古文成为少数作家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由于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渐趋没落。
D. 宋代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作家再一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与唐代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C.(文中说这些古文“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只是“不够深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及善以父死事         死:使…死
B.太子谢之             谢:道歉,谢罪
C.密赞其谋             赞:辅助
D.时二张怙宠           怙:依仗
【答案】.A(死:为…而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及善有大臣节的一组  (3分) (      )
①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        ②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
③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④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
⑤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 ⑥及善数裁抑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D(①说的是王及善的父亲。③是武后对王及善治国方略的赞赏。⑤表现王及善很受重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王及善因为父亲为国捐躯的军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并袭邢国公爵。
B.皇太子李弘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高宗又提升他任三品要员,特许他 佩带大横刀在身边侍卫。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是祸乱的元凶,必须予以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D.二张由于受武后厚宠,在侍宴时全然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指责他们,武后很生气,便罢了他的职。
【答案】.D (武后虽然不高兴,但并未免他的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5分)
(2)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5分)
译文:
(1)逆贼侵犯边境,卿虽有病,可以带上妻子儿女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替朕治理好边境,使它成为抵御敌人的屏障。 (“盗”、“ 妻子”、“屏蔽”各1分,句子通顺2分。)
(2)来俊臣凶残狡猾,不合仁义,带领亡命之徒,诬陷杀戮善良的大臣,天下人都很痛恨他。(“不道”、“引”、“疾”各1分,句子通顺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8.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5分)
9.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词中的作用。(6分)
【答案】
8.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5分)
9.(1)内容上:点明了题旨——旅愁乡思,(2分)(2)结构上:承上启下  ①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2分) ②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
(苏轼《赤壁赋》)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韩愈《师说》)
【答案】
(1) 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透明的红萝卜
莫 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
“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
“你爹叫什么名字?”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
“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说:“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滚吧!”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黑孩——黑孩——。
(节选自《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注:《透明的红萝卜》创作于1984年冬天,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黑孩儿跟着同村的小石匠去帮公社加宽村后的滞洪闸,黑孩砸过石头,到铁匠那去拉风箱,小铁匠不仅让黑孩儿高强度的干活,还时常指使黑孩儿去偷工地附近的农场的地瓜和萝卜。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铁匠自称是杂技英豪,还叫黑孩去拔萝卜,可见小铁匠骄傲自负,倚老卖老,与黑孩的淳朴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铁匠随意就叫黑孩去偷萝卜,根本没想过这样做对小孩子来说究竟对不对。“文革”的到来造成了农村价值体系的崩溃,人们已经找不到平常支撑自己生活的某种东西。
C、文中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紧承上文,“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则引领下文。
D、老头子发现黑孩偷萝卜后,不客气地揪着他,队长对他又打又踢,揭示了“文革”时期社会人情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可言。
E、小说后面还写到黑孩去偷萝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剥下来,“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这一细节有很深的含义,透露出黑孩的绝望,因绝望而无所谓的态度。
【答案】A(2分)D(3分)(A选项有误,小铁匠不是骄傲自负,倚老卖老。D选项老头子最后表现了同情善良,社会有温情。)
(2)小说开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①铺设背景,故事发生在寂寞荒凉、贫穷落后的农村,渲染悲凉萧索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悲凉的感情基调。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压抑贫穷的环境为黑孩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环境加剧了黑孩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暗示了极左路线造成了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普遍贫困。(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3) 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形象。(6分)
【答案】黑孩是一个天真可怜的孩子。①他身世不幸,命运悲惨:从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的一衣着变化以及当队长问“你爹叫什么名字?”时,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说明他没有亲人的关爱。②他心地善良,他愿意为小铁匠去偷萝卜,表现出他对师傅的尊重。③天真幻想,在拔萝卜时想找到曾经见过的透明的萝卜,没有找到后扔了一地的萝卜,突出了他的纯真。④沉默压抑,逆来顺受,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队长打时,也只是迷惘的眼睛里充满泪水。(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透明的红萝卜”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8分)
【答案】①小说写的是黑孩拔萝卜的故事,以“透明的红萝卜”为题符合故事内容。(2分)②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象征,象征孤独、卑微、苦难的环境中对温暖、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莫言对贫困、苦难、孤独的黑孩的诗意抚慰。黑孩能存活下来,就是因为在他纯真的童心里,有个美丽的梦幻世界——一个晶莹透明的红萝卜。正是这个美得让人落泪的红萝卜,使黑孩能超脱于人世的苦难,超然于贫困、忧伤、恐惧之上。(3分)③红萝卜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物,体现了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对纯洁、幸福或者另一种世界的憧憬,或许是一切纯洁善良的精神净土,黑孩最终没有找到红萝卜,象征了希望的破灭。(3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吴良镛欣然前往。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回到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协调、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
(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地指出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E.本文撷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若干片段,详细地描写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的事业深深的爱,表现了一位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
【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项,说他“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不准确,原文只是强调他的社会影响大;C项,说他在国外“生活并不如意”不恰当;D项,理解错误。文中是在谈对“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地标性建筑”的看法。)
(2)吴良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人,为了人民而走上了建筑这条路,为了国家而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②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遵从老师的教导,接受老师的邀请回国,在老师因坚持理想而遭遇困难的时候,他坚决地站在老师的一边。③他是一个有坚定个性的人,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屈从,对于生活中违背建筑规律,劳民伤财的事情,敢于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④他是一个执着坚韧的人,为了能尽快战胜病魔,他刻苦炼习,早日回到自己的岗位。(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3)吴良镛在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与梁思成合著《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保存;②在美国完成重要设计项目而且获奖;③参与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新北京的规划工作;④对于城市建设中文化灵魂失落的现象,敢于指出其错误的根源。⑤致力于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建筑界的后备人才。⑥保护大江南北的古城。(要点不分先后,每点1分,共6分)
(4)请结合吴良镛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要有理想,并且为之奋斗。吴良镛自幼经历战乱,深知家庭房子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树立了“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的理想,这是保证他最终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②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吴良镛师从梁思成,以及到国外深造,这都是他成为伟大建筑大师的必要因素。③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吴良镛在病中的坚韧源于他顽强的意志和对事业的热爱,这也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④要有好的机遇,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梁思成对吴良镛的赏识和教诲是他成长的重要因素。 (观点明确2分,理由分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河北省百校联盟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下一个『四川省内江市201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