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学年上学期文笔中学、山霞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13-14学年上学期文笔中学、山霞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3-14学年上学期文笔中学、山霞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卷共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得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7分)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6分)热爱——世界上所有的伟大都凝结在这两个字里,人生中的万千情愫都归结在这两个字里。枯燥的工作,因热爱而变得意趣盎然
试题预览
13-14学年上学期文笔中学、山霞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卷共18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7分)
1.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6分)
热爱——世界上所有的伟大都凝结在这两个字里,人生中的万千情愫都归结在这两个字里。枯燥的工作,因热爱而变得意趣盎然;                 ,                  。因为热爱,我们才会有锲而不舍的恒心;因为热爱,我们才会有迥异于常人的执着。
(1)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锲而不舍—宿舍         B.意趣盎然—黯然泪下        C.执着—着陆        D.凝结—灵动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枯燥”中,“枯”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查“ K ”音节“kū  ”,义:没有生趣。
B.“迥异”中,“迥”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查“ 辶  ”部,义:远。
C.“都”字的笔画数是十画;“有”的起笔是“一”。
D.“热爱”是个中性词,它的反义词是“痛恨”。
(3 )仿照语段中划线句子,结合语境在横线上续写句子。(2分)
                                             ,                                                            。
2、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            ,对抗着西北风。(茅盾《白杨礼赞》)
②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下了被誉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              ,
                   。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                     。④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⑥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⑦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                          ’,
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按提示填空。(3分)
这学期来,我们读《愚公移山》,愚公的                            精神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钦佩鲁迅的                        精神;读《孔乙己》,鲁迅再次控诉                                的罪恶。
4、综合探究:海洋文化(8分)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曾是历史上闻名的东方贸易大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在与海外频繁而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中,逐渐形成海洋文化的社会生活特色,成为了中国少有的海洋文化核心区域之一。作为古航标的万寿塔和六胜塔,位于海口和江口的石湖码头、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进行航海祭祀活动的史迹真武庙、天后宫、九日山祈风石刻,生产外销瓷的德化窑、磁灶窑址,轰动世界的宋代泉州湾古沉船……这一切,都是海洋留给泉州深刻的历史烙印,每一件都能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世界大港曾经的辉煌和风度。
① 请写出两个含有“海”字的成语再写出两句与海洋有关的诗句(2分)
成语:                                 
诗句:                          ,                           。   
②请完成对联   上联:弘扬海洋文化   下联:                      (2)
③请简述一个与海洋有关的古今中外神话或童话故事并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4分)
                                                                                
                                                                                
                                                                                
5、文学名著。(8分)
(1)下列有关名著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骆驼祥子》中刘四爷是个军阀出身的车厂老板,极端的自私自利;小福子性格泼辣,敢爱敢恨。
B.祥子从农村来到军阀混战的上海,省吃俭用,终于买了第三辆车,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然后主动追求并娶了虎妞。
C.《伊索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意深刻。《狼和小羊》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北风和太阳》告诉人们,想让他人改变主意强迫比劝说更有效。
D、《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故事,少部分以受欺凌的下层平民或奴隶为主人公。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
(2)简述题:《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但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自暴自弃。请简述其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祥子的某一段人生起落(5分)
                                                                                   
                                                                                   
                                                                                   
                                                                                   
第二部分   阅读(5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②殚其地之出(           )
   ③犯寒暑(            )               ④又安敢毒耶(           )
7、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
   (A)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 吾恂恂而起——面山而居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9、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二)阅读《厉行节俭,人人有责》(人民日报评论员),回答10-12题。(14分)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在全社会掀起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也不说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也有一种浪费行为,源于扭曲的消费观。或是“面子消费”,认为大操大办、宁剩毋缺、宁多毋少面子上才挂得住;或是“炫耀消费”,不选对的、专炒贵的,以此炫耀财富、夸饰身份、显示地位。任由扭曲的消费观滋生蔓延,就会产生“绑架”现象,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大家这样、我也这样,     然而,个人虚荣满足了,社会资源却浪费了,这笔账怎么算?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10.作者为什么说“厉行节俭,人人有责”?(4分)
                                                                                
                                                                                
11.作者分析存在浪费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导致奢靡之风的。(6分)
                                                                                
                                                                                
                                                                                
1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讲述故事,引出论述的话题—→                                  —→          
                            。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4分)
(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3.依次填写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14.第(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4分)
                                                                                                                        
                                                                                                                        
15.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4分)
                                                                                                                        
                                                                                                                        
16.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的是第       句,                                                                                              
不符合的是第      句,                                                                                           
17.就你阅读后的感受,具体谈谈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写出两点)(6分)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18、人生的路,没有坦途。人生中的一些错误,往往让我们苦恼不已。请以《烦恼只因做错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有真情实感 ②内容要充实 ③卷面要整洁美观 ④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1)C   (2)D    (3)示例:平凡的生活,因热爱而变得丰富多彩。   单调的人生,因热爱而变得绚丽多姿。    平庸的生命,因热爱而变得意义非凡。  (如不是围绕人写,如“黑白的世界,因热爱而变得五彩缤纷”,则最多得1分。)
2. ①参天耸立   不折不扰     ②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③隔江犹唱后庭花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⑦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3. 坚持不懈;忧患意识和爱国;封建科举制度
4. ①成语:示例:海枯石烂 海纳百川
②对联:保护海洋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绿色家园)  
③精卫填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木石,投到海里,一心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坚决,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5.(1) D
(2)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6、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      7、.D    8、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9、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4分)厉行节约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答“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共利益”亦可)(个人私德2分;社会公德2分)
11.(6分)今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2分)扭曲的消费观滋生蔓延,消费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从而助长奢靡之风。(3分)(语言简洁1分)
12.(4分。意思对即可)提出观点,分析根源;(2分)引起思考,强调中心。(2分)
13.(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 “母校”
14.(4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2分)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2分)
15.(4分)①敬佩(羡慕)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觉得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 ②感恩(感激)之情。长大后,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情感2分,原因2分)
16.(4分)①③  因为父亲是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好用“那家伙”来搪塞。(2分)  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17.(6分)示例一:“父亲”是一个有眼光的人,(2分)因为父亲虽没知识、没文化,但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示例二:“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2分)因为他对儿子的教育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自己虚拟的美好“母校”,引发儿子的好奇、兴趣和向往。(2分)(从“爱子之情”作答亦可) (120.33.56.1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必修一选择题测试卷(100分)语文试卷』  下一个『东兴中学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