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区第一中学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新青区第一中学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新青区第一中学2013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班级姓名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
试题预览
新青区第一中学2013高考模拟试卷(二)

(语 文)

班 级

姓 名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溶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1.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后汉书•卷三一》)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暴横民间          暴横:干横行霸道的事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清平:清正平和
C.郡内比室殷足      比室:家家户户
D.求欲降避功臣      降避:放下身价躲开
5.下面四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杜诗才能的一组是 (    )
①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③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④不安久居大郡
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董崇等   ⑥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6.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肃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以致死后无葬身之地。
7. 把《杜诗传》中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8~9题。
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8、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阕表达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论语》)
(3)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杂说》)   

乙 选考题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文完成(1)~(4)题。(25分)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 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两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去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
班 级

姓 名

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不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形。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多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是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铁凝《从梦想出发》)
(1)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中的“亮”字表现出作者的欣赏之情。
B.“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中的‘高墙大院’”一语双关。
C.“不料有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中“路子”的引号起到强调的作用。
D.文章以“带套袖”作为抒情的“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孙犁由衷的钦佩。
E.“带套袖”不仅仅是劳作的需要,它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2)文章开头部分“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我差不多可以背诵”等句想表达什么意思?从全文看有怎样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末段写道“多年以后”的一件小事,这件事与孙犁“带套袖”有怎样的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请从选材和立意的关系上,阐述本文的写作特色。(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历史不可复制 精神却能传承
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的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1)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曼菱认为我们应该把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下去。
B.张曼菱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很狭隘,他们只崇拜名人,成不了大师。
C.张曼菱在挖掘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的过程中个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D.张曼菱认为一个大学只有拥有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教授,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E.教授的责任就是教书,将书教好就尽到责任了,将学生带好就是参与了学校管理。
(2)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的财富”?(6分)


(3)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6分)
  

(4)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里不良现象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B.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各奔东西了。
C.近年来,屡见不鲜的矿难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D.他是一个很有风度的中年人,说话做事都挥洒自如,给人一种非常干练的印象。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年轻有为的高二学子们都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对中华民族复兴有着较大贡献的人才。
   B.这家工厂的干部职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经营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C.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从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朱自清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因此对他的诗作予以热情的评价。
D.警方已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分析、勘查取证,基本确定犯罪嫌疑人系该公司内部人员。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1)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2)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3)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4)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5)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6)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1)(5)(2)(6)(3)(4)   B.(2)(6)(4)(1)(3)(5)
C.(1)(5)(2)(3)(4)(6)   D.(2)(4)(6)(1)(5)(3)
16、根据下面的消息报道,写一条简讯。(不超过30个字,5分)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对京、沪、穗三地502位居民进行专项调查透露:42.7%的家庭,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开支的重要一项,超过60%的家庭1—3年内要把钱花在教育上,而且是大额支出,然而对重金消费中的教育质量是否感觉物有所值呢?在调查中,只有45%的居民给予肯定,另有26.5%给予否定,有26.5%认为无法判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图表,完成后面题目。(6分)
某校学生图书馆阅览室共有十万册图书,再最近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
图书状况 完好无损 损坏较轻 损坏较重 损坏严重
图书数目(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林的学生的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的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林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林很受伤。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 2.A 3.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 D解析  D降避:降职让位。5. D 解析  ④⑤忠于朝廷。
6.  C 解析  只是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没有让出。
7. (1)杜诗晓逾肖广,他仍不改悔,于是杜诗就杀掉了肖广,回京后把情况奏报给光武帝。(2)拜授为成臯令,做了三年官,政绩十分突出。
(二)诗歌鉴赏(11分)
8、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②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答一种即可)
9、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名句默写
10、(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却熊掌者也(2)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
(3)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乙 选考题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11、(1)B、E(A、“亮”表现的是孙犁的情感。C、“路子”是专门用词。D、“带套袖”不是抒情的“线索”,是记事的“线索”。)
(2).作者自以为非常理解、了解了孙犁先生;为下文写自己真正认识孙犁作衬托(作伏笔)(意思对即可。)
(3)诠释了孙犁“带套袖”的真正原因,表达出作者真正认识了孙犁质朴和美丽的人生。(意思对即可)
(4)以小事现真情,以平凡的琐事显现深刻的道理。或把道理寓于普通的故事之中,把哲思寄于平凡的形象之上。(意思对即可)
12、(1)A、C 
(2)①西南联在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等。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修改、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③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育人精神。④西南联大师生传承5000年文化的文化精神。
(3)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2分)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2分)
(4)答案不作具体要求,但必须做到有观点(1分)有概括性材料(1分)有分析(2分)思路清晰(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答案示例: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1分)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过 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2分)如尼采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2分)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的难免的(1分总分总结构完整)(语文表达酌情给分)
13.C【A.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该词属褒词贬用B.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该词属望文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滨海中学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试题』  下一个『鲁人版必修四综合测试题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