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期中考试卷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一下期中考试卷语文试卷(高一必修四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1-2012学年高一下语文期中考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积累与阅读(4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2),孤舟一系故园心。(3)?杜鹃啼血猿哀鸣。(4),无以至千里。(5)人非生而知之者,?(6),善假于物也。(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8)千载琵琶作胡语,(9)履至尊而制六
试题预览
2011-2012学年高一下语文期中考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积累与阅读(4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                       ?杜鹃啼血猿哀鸣。
   (4)                  ,无以至千里。
    (5)人非生而知之者,             ?
  (6)                       ,善假于物也。
(7)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千载琵琶作胡语,                      
(9)履至尊而制六合,                      
(10)                      ,蓝田日暖玉生烟。
  2、下列有关诗句节奏的划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D.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主张性善论;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8题(共21分)
(甲)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乙)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数罟不入洿池(密) 
B. 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 
D. 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  )
4.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 河东凶亦然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水为之,而寒于水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5 . 下列划横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3分)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6. 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B. (乙)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及使民加多的措施和应有的态度,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 (乙)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乙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8.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⑴.这首诗第一、二联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除了表达思乡之情及身在异乡的孤独凄苦的心情外,还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⑵.请就第三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选择一种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0.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钗来到怡红院找袭人。袭人出去后,宝钗坐在袭人的位置代做鸳鸯戏莲花肚兜。还没坐多久,只听到宝玉于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B. 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给王熙凤两盆海棠花,王熙凤转送给宝玉,遂起“海棠社 ”。每个人都起了封号。李纨当社长,迎春和惜春当副社长。首次活动在秋爽斋,所作之诗为“咏白海棠”。众人都赞黛玉的诗“比别人又有一番心肠” ,于是李纨评定黛玉的诗作第一,宝钗第二,宝玉的排在最末。
 C.刘姥姥二进贾府,见贾母高兴,大家也感兴趣,便编了个女孩雪地拾柴草的事。才起个头,因马棚失火老太太不让说,宝玉却信以为真,第二天叫茗烟去找,茗烟找了一天,只找到一座瘟神庙,惹得宝玉骂他无用。
D.贾环在王夫人处抄写《金刚咒》,见众人恩宠宝玉,又见宝玉与自己还比较合得来的彩霞拉手嬉闹,怒火中烧,故意打翻一盏油汪汪的蜡灯,油灯烫伤宝玉的头脸。
    E.袭人决定让家里人给她赎身,于是便借赎身一事好好地规劝宝玉。她要求宝玉“不管你真喜欢读书还是假喜欢读书,我都希望你至少在老爷和别人跟前摆出个喜欢读书的模样来……”宝玉很想留住袭人,但他无法听从袭人的规劝。
11.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黛玉说:“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她说的是谁,为什么这么说,请简述相关情节。
(2)十九回里,宝玉只怕她睡出病来,便哄她道:“‘哎呦!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这里的她是谁?宝玉用什么方法哄她?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②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1)上面两个选段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都运用了比喻来说理,请分别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
①阅读总是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大到为国为民,小到为家为己。人们通常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功利之目的。惟独的,人们忘记了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就是孤独的过程,而孤独就是为了寻找“己之所是”,即成为我们自己。
②阅读固然是为了知,知则是为了行,行使知得以复活,进而让我们的知绽放出真理的光华。所以,每每在真理的实践中,我总能够体验到一种重生的感觉。我无法将知与行彼此分离,但我也总是会提醒自己:“格物致知”的说法往往忽视了知识的超验性, “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也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它们共同的弱点在于可能的片面。
③我相信古希腊哲人的观点,你只有明白德性的真谛,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反过来,我也想说,你只有成为一个德性之人,才有可能明白德性的真谛。阅读是知也是行,阅读不只是手段,它更是目的,阅读本身就是财富和幸福。以为阅读是为了达成某一明确且又具体的世俗目的,那应该属于一种没有灵魂的阅读吧。对于这样的阅读,我还能说些什么呢?读读高尔基的《在人间》就会明白,这个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孩子,正是因为大量的阅读而成就了自己。如果没有阅读,他更有理由成为一名盗贼、骗子或者流浪汉。总之,他就是没有可能成为高尔基。
④古人那种“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总让我深感恐怖,不寒而栗。其中隐藏的,似乎是某种“卧薪尝胆”式的刻骨仇恨。依我看来,这根本就不叫读书,这叫复仇。阅读的过程当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寓涵有多少的艰辛,也就注定寓涵有多少的幸福。我们始终不应败坏阅读的幸福感,否则,阅读就会把我们引向邪恶。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孤独的。
B.作者认为阅读是为了知,知是为了行,强调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
C.作者认为阅读是要造就有灵魂的人,不是为了明确具体的世俗目的o
D.作者认为阅读过程注定要有不少的艰辛,但他反对复仇式的苦读。
14.请简要概括本文论述的问题。(2分)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论述的思路。(4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在西域读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②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④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⑤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⑥在喀什、若羌、阿尔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尔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⑦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6. 文章第④自然段说“诗人拒绝根的存在”,句中的“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拒绝根的存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⑤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超过5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作者在第⑥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章结尾说“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文章第③自然段说“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结合全文,从李白与唐朝的关系上,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3分)
20.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  
①仲夏,芭蕉那高及屋檐、软阔碧绿的如盖仙扇,总能营造出一片清与静。②这静,是叫人无法不心安神逸、去除烦躁的静。③这清,是不带任何杂质的清,犹如井水的清,秋之溪水的清。④何况这清与静,还附着绿叶的冷,这冷与清、静,是如此地            ,⑤才叫你尘心内敛,清凉入静,自怡自适,了无它念。
 (1)从上下文衔接来看,材料中有两句顺序颠倒一下会更好,这两句是      (只填序号)(1分)
 (2)请在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2分)
答:                                                                              
五、写作(70分)   
21.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分)    
1.  (10分)(1)砯崖转石万壑雷  (2)丛菊两开他日泪  (3)其间旦暮闻何物  (4)故不积跬步 (5)孰能无惑  (6)君子生非异也  (7) 剑阁峥嵘而崔嵬  (8)分明怨恨曲中论  (9)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沧海月明珠有泪 (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给分)
2、C(“贺知章”为“杜甫”:“白居易”为“贺知章”。)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8题(共21分)
3. C(检:约束)
4. C(C都可译为:比;A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B这样   ……的样子;D衬字,无实意   代词,它,指天下)
5. D(A数作形,专一;B数作动,统一;C名作动,游水)
6. A(A为定语后置;BC D为介词结构后置;)
7. A(孟子把当时所有的统治者都列入了“嗜杀人者”之列)
8. (1) (4分)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着他。(“引领”“望”各1分)
 (2) (2分)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固定句式1分,句意1分)
9.  (6分)
 (1)  飞行的雁群(大雁)    落叶    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进身渺茫)(各1分)
(2) 以动衬静,用细小的露滴的声音来衬托夜晚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寂。
烘托,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3分)
二、(16分)
10.BE(B贾芸送宝玉白海棠   李纨评宝钗第一    E袭人没有决定让家人给她赎身   为留住袭人宝玉表示听从袭人的规劝)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1.(5分) 
(1)说的是宝玉。(1分)宝玉在园中偷看《会真记》(《西厢记》),遇见黛玉。(1分)于是宝黛共读西厢。宝玉用书中的艳句与林黛玉开玩笑,自比张生,将黛玉比为莺莺;(1分)黛玉说宝玉欺负她,(1分)宝玉求饶。(1分)黛玉说宝玉是“银样镴枪头”。
(2)她是黛玉。(1分)宝玉怕黛玉睡出病来,胡编了一个“耗子精偷香芋”
的故事逗她开心。(1分)说是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1分)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偷果子,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变成小姐去偷香芋,(1分)来打趣林黛玉才是真正的香玉。

12.(6分) 
(1)(2分)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2)(4分)选段①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来说明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的道理;选段②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说明人如果不能坚持始终,最终就不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译文:
①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②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三、(24分)    
(一)(9分)
13.(3分)B(作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并没有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14.(2分)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或:阅读的真谛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15.(4分)围绕阅读本身的意义展开论述,先通过对古希腊哲人观点的肯定、补充与拓展,论述阅读是知也是行,本身就是目的,是财富和幸福;然后举高尔基的事例,强调阅读可以成就人。
(二)(12分) 16. “根”指故乡。因为他认为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
17. (1)重侠轻儒(2)轻财重义(或“重友情”)(3)藐视权贵
18. 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的诗歌中“ 剽悍与纯粹”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
19. 一方面,李白通过自己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运用手中的笔,将大唐山水都赋予了神奇的内涵,为唐朝增添许多光辉;另一方面,具有开朗雍容气势的大唐才能安措饱含异质天才的李白那放达的脚步(或:具有开朗雍容气势的大唐为饱含异质天才的李白提供了发挥的条件)。

    四、(3分)    ’
    20. (1)(1分)②③
    (2)(2分)水乳交融 (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五、(70分) 1.漫画本身反应的是一个故事或一个故事中的某个片段,审题时应先理解画中的故事
2.“这道作文题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必须深刻揣摩漫画的意蕴,特别应该注意第2幅漫画的寓意,并将3幅漫画紧密联系起来理解。”虽然有些考生没有将3幅漫画串联起来,特别是未对第2幅漫画进行深刻理解,但根据题目本身给出的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要求,有些考生可能会对3幅漫画中的某1幅漫画进行重点阐述,这样应该也是允许的。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最佳切入点立意:(1)不经过自己努力而轻易获得的东西,也许不会去珍惜它;(2)送来的“精品”并不一定“美”;(3)只有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创造美;(4)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美”,而轻易得到的东西并不一定“美”。有些学生去写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必须实事求是、距离可以产生美、我们不能喜新厌旧,这些切入点虽不是最佳切入点,但也不能算离题。
范文:熄灭焦灼之火
    杜拉斯曾言:“把灯关掉,以便看清灯仓。”唯有熄灭内心的焦灼之火,保持一份相对的神清思澈,我们才能在纷繁世相前安之若素。
    花瓶仍是花瓶,为何在得到之后便失去了当初艳羡的目光?得不到的,朝思暮想踮脚张望;握在手里的,不断质疑甚至嫌弃。这恐怕是现代人的通病。拒绝患得患失,以冷静沉着之姿去评判事物,不为形势所扰,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的心总被繁华翳障所扰,我们总是咋咋呼呼。世界在奔跑,我们便紧随其后。何不停下脚步,摆脱物质的束缚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公元四世纪的荷马,处在一个迷乱的时代,人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当众人沉浸于歌舞声色之中,他却独自寒窗沥雨,青灯走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厚实的《荷马史诗》。正是内心的平静让他摆脱了尘世的束缚,独自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泰戈尔说过:“我们看不清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让心为形役,使欲望不断膨胀,却在现实的打击中懊悔不已。静心思之,我们应对生活抱有一颗平和之心。李叔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跟从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内心的澄澈;终南山隐士过着如千年前的生活,只为寻找一片精神净土;海顿晚年仍呐喊着“天上要有星光”,保持着年轻时的执着梦想。很多人跳出了尘世的困扰,让自己的灵魂找到了归宿。如此他们就不再惧怕那些时光里的兵荒马乱,因为那些坦然与无憾早已如常青的藤蔓,爬满了生命的每一季。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短短八个字便概括出了人生的高妙境地。心灵静谧,细针落地之声也清清楚楚;心灵喧嚣,晴天霹雳也置若罔闻。心静,现世才静;心安,岁月才好。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简单的道理,微博控、手机控、游戏控……各种“控”层出不穷,这反映了时下人们对“控制住”的渴望和“被控制住”的不安。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只有保持自身的清醒,坚守内心的平和,才不至于随波逐流,才能在泥沙俱下的世相面前高举自我的旗帜。
    欧里庇得斯说:“这世上只有一件东西可以经得起生活的冲刷:一颗宁静平和的心。”我们也只有怀着这样一颗静谧之心,才能将现实看得更清楚。无论花瓶属于别人还是属于自己,我们都不再焦灼不安。
    简评:文继炬(厦门一中教师)
    本次省质检作文命题以一组漫画为材料,形式简明,内涵丰富,可以多元解读,但又须遵循画面内容的客观限制。从材料看,一、三两幅表现人对花瓶认知的矛盾是写作的抓手,深入追问矛盾产生的原因,文章便有了开展的可能。
    本文认为,得不到,则惊羡赞叹、朝思暮想;得到了,则不断质疑甚至嫌弃,这种患得患失的通病是因为心中不静,充满焦灼之火,以致心为形役,不能在纷繁世相前安之若素。这种认识应该说把握了画面的内涵,是贴切的理解。沿着这一思路,作者以一系列典型的素材论述了熄灭焦灼之火,摆脱物欲束缚,对生活抱一颗平和之心的价值和意义,理据充分,条理清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议论始终有其现实的价值指向,针对物欲世界中焦灼不安的人群,提出了静心息虑,高举自我旗帜的重要,这种现实的关怀使文章的议论具体切实。
    另外,文章的语言繁简适当,理性之中又不乏文采,显出较扎实的语言功底。
亲手摘下“彼岸花”
    画中人叹为观止与落寞失望的情绪转换间,将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你我的某些特质映衬得恰到好处:总是歆羡于彼岸花的美丽,机缘巧合拥有后,却又开始抱怨它的刺,它的不甚完美。
    沃尔特•肯《在云端》一书曾如此阐述这种“彼岸花情结”:“那端的云,美得令人眩晕,伸手过去,无非是过眼云烟。”得不到的,总是最美的;彼岸花,总是最绚烂的。这种美,源自距离,而美却终结于画中人一句:“送给你了。”没有血泪汗水的浸泡,他人赠与的彼岸花,只能停留于被挑剔的层面。
    黄光裕便是最好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13年秋季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语文试卷』  下一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