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如东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高一必修一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阶段测试卷2013/10/19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刹车/铩羽而归橘红/波诡云谲辟谣/鞭辟入里B.漫溯/横槊赋诗悲怆/创巨痛深弹丸/肆无忌惮C.曝晒/曝背谈天墟场/嘘寒问暖粘贴/服服帖帖D.召唤/昭然若揭悠邈/藐视对手提挈/锲而不舍答案:C(“曝晒/曝背谈天”,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阶段测试卷2013/10/19
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刹车/铩羽而归      橘红/波诡云谲      辟谣/鞭辟入里
B.漫溯/横槊赋诗      悲怆/创巨痛深      弹丸/肆无忌惮
C.曝晒/曝背谈天      墟场/嘘寒问暖      粘贴/服服帖帖
D.召唤/昭然若揭      悠邈/藐视对手      提挈/锲而不舍
答案:C(“曝晒/曝背谈天”,加点字都读作“pù”;“墟场/嘘寒问暖”,加点字都读作“xū”。“粘贴/服服帖帖” 加点字都读作“tiē”A. “橘红/波诡云谲”,加点字读音不同,分别读作“jú”、“jué”。B.“上溯/横槊赋诗”,加点字读音不同,分别读作“sù”、“shuò”。“悲怆/创巨痛深”,加点字读音不同,分别读作“chuàng”、“chuāng”。D. “召唤/昭然若揭”,加点字读音不同,分别读作“zhào”、“zhā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  )
A.在久居内陆的人的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动人心弦的诗,而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我们,却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
B.“山寨”版的电子产品,不仅侵犯了正规厂商的合法权益,而且其自身质量的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大消费者蒙受了损失。
C.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善于破解难题、打开局面的实干家,而不要做侃侃而谈、光说不干的“战略家”“思想家”“理论家”“指挥家”。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又一桩骇人听闻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答案:D(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A.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该成语后不可带宾语。B.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此处用错对象。C.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褒义。其感情色彩与此处的语境不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
A.在当今这个舆情汹涌的年代,各级权力部门应当学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信任媒体,以便使媒体更好地发挥通达社情民意、搞好舆论监督等作用。
B.近年来,广交会克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组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C.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近期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升空,其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下一步的深入探测做准备。
D.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
答案:C(A.语序不当。应将“信任媒体”置于“善待媒体”前。B.搭配不当。“克服……挑战”搭配不当。D.不合逻辑,“避免”和“不再”相互矛盾。)
4. 用“……使……”这句句式概括下文说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不超过25个字)(5分)
19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气温已经升高0.7摄氏度。研究显示,温度升高会使作物产量减少。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即使升高1~2摄氏度,都有可能导致作物减产。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候较为凉爽,如果气温升高3摄氏度,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倒有可能增加大米和小麦的产量。可是这些地区由于降雨方式的改变和污染造成普遍缺水,就使得这点好处荡然无存。此外,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污染物与光发生作用在地球表面生成的臭氧含量增加,也会明显降低作物产量。
答案示例:气温升高、普遍缺水、臭氧增加将使世界作物减产。(评分标准:气温升高1分,普遍缺水1分,臭氧增加1分,世界作物减产1分,“……使……”的句式正确及字数不超过25个字1分,共5分)(解析:本题将压缩概括语段与选用句式糅合在一起,题目的要求其实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框架。先概括这一段所包含的内容,第一、二、三句讲温度升高使作物产量减少,第四、五句从反面表明缺水使增加产量的好处荡然无存,“此外”这句讲臭氧含量增加降低作物产量。总体来看,就是讲了三个使作物减产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挺:坚硬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请求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与:参与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往,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官盛而近谀                  谀:巴结,奉承。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解析】D(A挺:挺直;B曾:竟然/与:帮助;C惑:糊涂)
6.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公开批评、指责 
学不可以已                  已:自己,引申为“自私”
B.望西山,始指异之            异:不同寻常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不论
C.召公谏厉王弭谤              弭:听从,接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通晓,精通
D.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查对照
【解析】C(C弭:消除,阻止/通:普遍;A已:停止;B异:以之为异,感到奇异;D常:固定的)
7.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余嘉其能行古道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D.哀吾生之须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B(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A均为代词,他;C均为副词,表转折;D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师说》)
                 ▲                          ▲                             
                 ▲                          ▲                             
【翻译】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2)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3分,《召公谏厉王弭谤》)
                 ▲                          ▲                             
                 ▲                          ▲                             
【翻译】推行百姓认为好的(政令),防范百姓认为不好的(政令),这就是用来使财物衣食丰富起来的方法。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始得西山宴游记》)
                 ▲                          ▲                             
                 ▲                          ▲                             
【翻译】这以后我才知道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
三、古代诗词鉴赏(8分)
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4分)
                 ▲                          ▲                             
                 ▲                          ▲                             
                 ▲                          ▲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风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2分)“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分)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
第二问:别路:离别的道路。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4分)
                 ▲                          ▲                             
                 ▲                          ▲                             
                 ▲                          ▲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2分)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2分)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
【全诗赏析】
1.雨雪曲:“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是乐府,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以鼓角为伴奏,因此叫做“横吹”。角这种乐器,渐渐不再流传了,姜夔道“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则其声悲咽可知。后来广为流传的横吹曲辞却是李延年所作。
2.首联: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
隔:阻隔,隔断。
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直译:大雪纷飞隔断了边塞,出征的戍卒越过了陇西。
赏析: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
3.颔联: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直译:围绕着军阵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依傍在山脚下可以看见马匹留下的蹄痕。
赏析: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4.颈联: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直译:天气寒冷得军队旗帜上的色彩似乎也变得不好了,阴暗的大地上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沉了许多。
赏析: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5.尾联: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漫漫:广远无际。
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苍苍:空阔辽远。
别路:离别家乡之路。
迷:迷失。
直译:无边无际的暗淡的云气升了起来,(使得)空阔辽远的离别家乡之路迷失于远方。
赏析: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师说》)
(3)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赤壁赋》)
(5)淇则有岸,                。(《氓》)
(6)              ,靡有朝矣。(《氓》)
(7)                           ,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案:(1)金就砺则利(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渺沧海之一粟(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隰则有泮(6)夙兴夜寐(7)苟利国家生死以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窃读记
林海音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切地寻找,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上。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整本书:
“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心灵确实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发作,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去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能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得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没看见那本书,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那么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了下去。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了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11.本文以“窃读”为题,有何作用?(6分)
                 ▲                          ▲                             
                 ▲                          ▲                             
                 ▲                          ▲                             
①“窃读”是本文的叙事线索(1分)。以此为线,串起几个关于“窃读”的故事,清晰地显示出作者“窃读”的心理和情感经历。(2分)
②“窃读”两字真切反映了作者囊中羞涩的窘态(1分),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鲜明的形象(2分)。
12.出色的心理描写是本文一个亮点,请对下面的语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整本书。
                 ▲                          ▲                             
                 ▲                          ▲                             
                 ▲                          ▲                             
12.这里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2分)刻画了作者刹那间由喜悦到惊慌、沮丧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一个渴望读书的穷学生受人侮辱的悲凉。(2分)
1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                          ▲                             
                 ▲                          ▲                             
                 ▲                          ▲                             
13.“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谈物质肉体方面的2分,谈精神心灵智识方面的2分)
14.文中作者真切、细腻地写出了自己“窃读”的滋味。结合全文,分条概括“窃读”的滋味有哪些,并结合文章内容作些解说。(6分)
                 ▲                          ▲                             
                 ▲                          ▲                             
                 ▲                          ▲                             
①窃读是快乐的。放学后“急匆匆地赶”, 到了书店“急切地寻找”想读到这本书,读的时候入境忘了时间忘了饿,读后“像喝醉了酒似的”,“被快乐激动得忘形”。(2分,滋味1分,解说1分)
②窃读是累人的。她一直站着,站得腿都酸了,脚也麻了。(2分,滋味1分,解说1分)
③窃读时带着忧惧。她“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害怕“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提心吊胆,还要“装着皱起眉头”,察颜观色。(2分,滋味1分,解说1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我们曾用来复枪射杀了一只老狼。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它那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5.从全文看,文章开头那声狼嗥的特写,有什么作用?(5分)
                 ▲                          ▲                             
                 ▲                          ▲                             
                 ▲                          ▲                             
15.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狼生存状态(或“面临的生态危机”)的关注与思考;(2分)⑵引出下文各方对狼嗥的反应,从而为后文呼吁人类像山那样思考做铺垫。(3分。“引出……的反应”,1分;“为……做铺垫”,2分。“铺垫”,若字形有错,扣1分分。)
16.文章第二段末尾,作者写道:“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从全文看,“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深刻含义是什么?(5分)
                 ▲                          ▲                             
                 ▲                          ▲                             
                 ▲                          ▲                             
16.⑴自然生态环境(或“正常的生物链”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正)因为狼生存环境出现的危机而变得恶化;(2分)
⑵狼虽然让人毛骨悚然,但它作为一种生命有其存在的意义(价值)——守护着山,维系着整座山的生态平衡;(1分)人类必须与狼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捕杀它,甚至将其赶尽杀绝,(1分)因为,这样做带来的只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1分)。
17.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祈使句,按作者的观点,“像山那样思考”应怎样思考?从全文看,这个标题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                          ▲                             
                 ▲                          ▲                             
                 ▲                          ▲                             
17.“像山那样思考”即要求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时不要带有个体功利性,(1分)而要“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像山一般认识狼的嗥叫背后“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从而妥善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间的关系。(2分)
标题中蕴含着作者对目前人类贪图眼前和平(或:为追求眼前和平)而不计后果的行为的不满(1分)以及对这种行为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潜在的长远的危险的担忧(1分),呼吁中有一种深刻的悲悯情怀(1分)。
七、名著阅读(8分)
1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黛玉来看宝玉,晴雯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
B.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大红汗巾送与琪官。
C.由于贾母王夫人等要给湘云还席,大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明德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下一个『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