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女娲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杀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让先民安康幸福。 B. 女娲被视为婚姻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C. 女娲被视为音乐女神。传说中的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愉悦身心。 D. 女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就是女娲(娲皇)的遗骨。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都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原始母亲。 B. 女娲要实现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也就是对她的中国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确认,需要用文化和科学两大类的证据来证明。 C.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县人祖庙发现的人头骨、木函残片和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些都可以认定为有利的考古证据。 D. 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这为女娲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在文化和传说中,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是因为她承担了多重母亲的责任,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B. 传说认为,在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她的陵寝,考古专家却在山西吉县发现遗骨,可见传说是不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 C. 对女娲是不是中国人的共同始祖的认定是严肃的,由此,考古等专家认定女娲的头骨是参考了文化和科学多方面证据。 D. 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头骨是先母女娲的头骨,但是还不能最后确切地认定这个女娲头骨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的头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已,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 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 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趾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 宣德七年,帝改福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 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福始。隆用福言,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卒, 年七十八。成化初,赠谥忠宣。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 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节选自《明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皆报可。于是编氓籍 报:上报 B. 帝察其妄,不问 妄:荒谬 C. 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 赞:辅助 D. 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孚:信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福“关爱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请酌定,务从轻省 ②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 ③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 ④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 ⑤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 ⑥忧国忘家,老而弥笃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黄福经历六朝,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起了留都的文臣参预机务的先河。 B. 黄福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C. 黄福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拯救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而对侍宠欺压百姓的马骐,黄福则多次压制他。 D. 黄福为官清廉,不事家产。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5分) 译文: (2)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南安军① (宋)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8.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