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古代诗歌散文试卷(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语文试卷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玉簟(diàn)神妪(yù)奇葩(ā)霰雪(sàn)盛筵(yán)难再B.聒噪(ɡuō)鼎铛(chēnɡ)羁旅(jī)诡谲(jué)呱(gū)呱而泣C.勖勉(xù)剽掠(piāo)子嗣(sì)怙恶(ɡǔ)所向披靡(mǐ)D.渌水(lù)佝偻(lóu)
试题预览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
高二语文试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簟(diàn)   神妪(yù)     奇葩(bā)     霰雪(sàn)    盛筵(yán)难再
B.聒噪(ɡuō)    鼎铛(chēnɡ)  羁旅(jī)     诡谲(jué)    呱(gū)呱而泣
C.勖勉(xù)     剽掠(piāo)   子嗣(sì)     怙恶(ɡǔ)     所向披靡(mǐ)
D.渌水(lù)     佝偻(lóu)    垣(yuán)墙   戏谑(nuè)    吞声踯躅(zhú)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绸缪  文身  修葺  纭纭众生  钟鼓馔玉
B.逸豫  跌宕  寂廖  眼花缭乱  雕栏玉彻
C.城阙  溽热  阴霾  轻歌曼舞  饥肠辘辘
D.粟粒  讫今  凋蔽  切中肯綮  钩心斗角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上海对“美国”、“恐龙”、“PK”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面对印尼发生的四十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和海啸,我们的救援工作一定要有宏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
C.投资者在把握波浪脉络后还要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在起伏不定的股市中,唯有把握大势,波段操作,才能游刃有余。 
D.面对喷薄而出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中国3G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B.一位农民向国家文物部门献出了一枚祖传的大颗珍珠,具有极高的观赏、保存价值。 
C.甲状腺减低症简称“甲减”,发病率高达5%,但在人群中知晓率却很低,多数人不但没听说过这种病,甚至还很不了解这种病。
   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定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记者们这样卖力地宣传它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确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还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以扩大报纸的发行量呢?
B.中国政府发布报告说,去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包括新房和二手房)同比上扬7.8%。
C.由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入册。
D.见春花而喜年少,见秋霜而叹白头,见旷野而遥想塞外,见小溪而梦回江南:中国的诗人多是因物而生情的。

6.下列各项中,关于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红楼梦》)
B.桑丘是一个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但随时间的推移,堂吉诃德的精神感化了他,在陪伴堂吉诃德游侠的过程中,他的心胸开阔起来,展现出了美好的品德和才能。(《堂吉诃德》)
C.刘备带领关羽和张飞来到曹操处,希望能为讨伐董卓出一份力。曹操派张飞攻打董卓的义子吕布,两人打了几十个回合都没有分出胜负,刘备和关羽也来打吕布,吕布大败而逃。这就是著名的“三英战吕布”。(《三国演义》)
D.国王的侍卫弓手抱着一根长梁撞向教堂门的同时,数不清的大石头从上面高处雨点般地落下,向进攻者砸来。原来这是加西莫多在向弓手们投的石头,他的这一抵抗使弓手们愤怒不已。但是,尽管落石随处砸得头颅开花,他们撞击大门的狂劲不减。(《巴黎圣母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7.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8.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三、(9分,每小题3分)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                     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泽:施恩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12.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至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第II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8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5. 默写:限5空选4空(8分)
(1)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2)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3)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 ________  ,咏而归。(《论语》)
(5)______________,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
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觉得有一种清空风格。
C.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啼鹊、秋蝉、陈蝉、螽斯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
D.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17.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答案:


18.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9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
与感悟。(6分)
答案: 


六、(15分)
  20. 语言综合运用。(15分)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
(2)有一处用“不仅……而且……”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过渡。
(3)使用打比方、拟人两种手法。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七、(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打开紧闭的窗扉,你会看见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根据你的阅读感悟,选择合适的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答案
1B
2C
3 C  ( B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纯熟精湛。A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D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4.A(B项后半句缺少主语。C应为“多数人不但很不了解这种病,甚至没听说过这种病。D项重复,去掉“导致鱼虾绝迹”。
5.D(A项第一个问号改句号。B项括号里的内容应放在“房屋”后面。C“生命百科全书”应为引号。)
6.D(不是“加西莫多在向弓手们投的石头”,而是“加西莫多在向无赖汉投的石头”。)
二大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7.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解析: C.表意指向错误文章举袁宏道一例是从另一角度论证分析本段观点,即“杜甫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是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答案: C
 
8.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解析: B.见第三段的论述,强调杜甫诗歌的“规矩”“高质量”
答案: B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解析: B项,文中未有此信息,C项,原文中提到“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在于说明杜诗的规范和高质量,并非“由模仿‘五排’而产生的”D项,“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非“是由杜甫思想所塑造起来的”
答案: A

三大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         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泽:施恩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12.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至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10.D.答:泽——遗风
11答:D(以,表目的)
12答案: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营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13.答案:
(1)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计分点:凡、百、可)
(2)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受到人们的讥讽。(计分点:违亲、绝俗、怀禄、苟安)
(3)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计分点:去、厌、宾语前置句式)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题汇编(完整、详解版)』  下一个『高二语文期末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