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2013届高三开学检测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淮安中学2013届高三开学检测试卷(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淮安中学2013届高三开学检测试卷语文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勾当/勾搭 吐露/露马脚 勒索/悬崖勒马B.着凉/着想夹被/夹生饭劲歌/疾风劲草C.炮仗/炮弹关卡/卡脖子曾经/曾几何时D.作坊/作业倒班/倒春寒宿舍/魂不守舍【参
试题预览
江苏省淮安中学2013届高三开学检测试卷
语  文
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勾当/勾搭   吐露/露马脚   勒索/悬崖勒马
B.着凉/着想    夹被/夹生饭    劲歌/疾风劲草
C.炮仗/炮弹    关卡/卡脖子    曾经/曾几何时
D.作坊/作业    倒班/倒春寒    宿舍/魂不守舍 
【参考答案】C(A项gòu/gōu lù/lòu lè;B项zháo/zhuó jiá/jiā jìng;C项pào qiǎ céng;D项zuō/zuò dǎo/dào shè。)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B.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美欧的态度日趋强硬,外界认为其对叙利亚的政权颠覆斗争势在必行,只是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故引而不发。
C.1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海上女神。
D.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参考答案】C(A项“不可思议”指神秘奥妙,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这里不合语境。B项“引而不发”有做好准备,等待时机的意思。自相矛盾。C项“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D项“百里挑一”形容十分出众。不能用来形容人才缺乏。)

二、文言文阅读(28分)
3.课内文言文加点实词翻译(9分)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荀子《劝学》)
⑵暴秦之欲无厌                    (            )         (苏洵《六国论》)
⑶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⑷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            )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⑸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烛之武退秦师)
⑹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       (司马迁《鸿门宴》)
⑻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        (《季氏将伐颛臾》)
⑼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         (李密《陈情表》)
【参考答案】
⑴广泛地学习            ⑵满足               ⑶重金收买
⑷既而以追究,查办      ⑸通“供”,供给      ⑹倚仗
⑺道歉,谢罪            ⑻痛恨,讨厌         ⑼迫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益州画像记
苏  洵
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既不可以文令⑧,又不可以武竞,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油然而退,无矜容   矜:自得       B.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绳:管束
C.今夫平居闻一善     平居:平时     D.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诘:责问
5.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方平对百姓仁爱的一组是(3分)            (     )
①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②既正,油然而退
③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④吾以齐、鲁待蜀人
⑤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        ⑥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方平处事从容不迫,在敌军压境、蜀地百姓人心惶惶之际,毅然撤去守备军队,安抚民心,使蜀地度过危机,出色完成了朝廷委派的重任。
B.在苏洵看来,祸乱在将发生而尚未发生的时候是最难治理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把握好解决问题应具有的分寸。
C.张方平认为蜀地骚乱不能归咎于当地百姓的本性不良,而是相关官员对百姓不信任,滥用刑罚所致。
D.蜀地百姓为感激张方平给蜀地带来的安宁局面,想为他画像留作纪念,张方平不赞成这样做,苏洵也觉得无比必要。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公以亲辞,不可,遂行。(3分)
                                                                              
⑵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3分)
                                                                              
⑶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4分)
                                                                              
【参考答案】
4.D(诘:询问)
5.A(②写张方平不居功;⑤写一般人对做好事之人的习惯性行为;⑥写为张方平画像的目的。)
6,A(“敌军压境”属于传言,并未发生。)
7.⑴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动身出发。(“以亲辞”1分,“不可”1分,句子通顺,大意正确1分)
⑵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把它扶正。(“颜色”1分,“正”1分,句子通顺,大意正确1分)
⑶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何事于斯”1分,“虽然”1分,“释”1分,句子通顺,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宗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百姓传说:敌冠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朝廷上下大为震惊。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处理这事),天子说:“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到明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象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到了明年的正月里,(蜀地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张公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象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这样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人,那么蜀人也会把自己当成齐鲁之人。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用淫威胁迫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他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的史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己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音容显现在人们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4分)
                                                                              
⑵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分)
                                                                              
⑶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1分);“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名时间地点(1分);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分)
⑵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流水”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反衬(1分)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1分)。
⑶写法: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1分);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1分)。“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⑵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⑶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⑸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⑹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⑺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⑻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参考答案】
⑴无以至千里   ⑵官盛则近谀      ⑶泣孤舟之嫠妇    ⑷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⑸佛狸祠下     ⑹无边落木萧萧下  ⑺可以横绝峨眉颠  ⑻千呼万唤始出来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牛栏里,积满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
“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牛栏边的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依你的意思,不如拿把刀来将我身上肉一片片剁下去送人倒干净!省得下次又出新花样!”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禄兴不做声,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就起身,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哭诉:                                        
  “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蒙蒙。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有删改) 
10.“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11.“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这句话含意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5分)
                                                                              
13.有人说,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苍凉”的具体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0.(5分)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答侧面描写亦可)。(1分)说明牛长年以来都是禄兴家的重要成员,暗示让别人牵走老牛实在是迫于生活情非得已,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痛楚;(2分)暗示了禄兴一家面临的困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2分)
11.(4分)生活逼得她不得不变卖家中的财物,包括牛和鸡,甚至迫使她的丈夫连性命也交付了出去;(2分)如今值得记挂的人和物都已失去,她成了孤身一人,突出了她命运的悲惨,表现了她的绝望和痛楚。(2分)
12.(5分)禄兴娘子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1分)她勤劳坚忍,忍冻忍饿也要养鸡,失去耕牛却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1分)她善良柔顺,她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夫卖鸡的决定;(1分)她命运悲惨,无论怎样挣扎,还是逃不脱悲惨的结局,最终连丈夫也死了,成为一个绝望者、孤苦者。(2分)
13.(6分)①人物的境遇是苍凉的:禄兴夫妇的生活中只有无尽的苦难,没有丝毫希望。②情节的结局是苍凉的:禄兴惨死,禄兴娘子陷入更大的痛苦和无助。③社会环境是苍凉的:在禄兴夫妇周围,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没有温情。④自然环境是苍凉的:小说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冷色调,渲染出的都是凄清的氛围。⑤笔法是冷的:小说始终保持着冷静而客观地记录的风格。(答对三点即给满分,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艺术三味
丰子恺
①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②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③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瞭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④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⑤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1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5.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6分)
                                                                              
16.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
                                                                              
【参考答案】
14.由吴昌硕的字说起,引出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于整体美,并以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例加以印证;(2分)再举摆放“三个苹果”的例子,说明何谓“多样的统一”;(2分)最后延伸到阐述以此种审美观看待宇宙人生。(2分)
15.①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以求“统一”,代表单纯追求“统一”的审美观,即把机械、教条的同一性作为目标,是审美的误区;②小孩子把苹果触乱,使之滚开,代表盲目追求“多样化”的审美观,意味着忽视个体之间的联系,也是审美的误区;③画家根据写生的需要,将苹果摆放成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这是注意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协调,遵循了审美的基本法则;④总之,只有兼顾审美对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的三味境界。(答对三点即给满分,每点2分)
16.①从鉴赏书画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启发,把宇宙也看作艺术,观照其三味境界;(2分)
②明白包容万象的宇宙乃是一整体,学会从个体出发探究整个宇宙的规律;(2分)进而体悟到“我”作为万象的组成部分,应该从小我中超脱出来,融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2分)

七、作文(7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本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二:一是名词,原来的面目,本相,本性,如恢复本真;二是形容词,符合本色而真实,如为人本真。
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本真”是“在群体传媒中的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下,能够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维护自我,拒绝异化,拒绝权威,颠覆传统,勇于承担责任,追求真理的精神”。
    请以“本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14.238.44.18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江苏省淮安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下一个『黄冈启黄中学2012届初三第三次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