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八中2012级高一升高二分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漳州八中2012级高一升高二分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漳州八中2012级高一升高二分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室、准考号、班级座号、考试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
试题预览
漳州八中2012级高一升高二分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室、准考号、班级座号、考试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                           。    (《蜀道难》)
(2)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登高》)
(3)人生如梦,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并序》)
(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6.)位卑则足羞,                           。             (《师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         施:施行
    B.不籍识其姓名                       籍:登记、记录
    C.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                没:通“殁”,死去
    D.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         发:打开
3.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 (    )(3分)
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         ④所活不可胜计矣
    ⑤戒其子孙曰:“其毋苟自为利!”     ⑥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供给了饥民粮食,又让他们觉得是自食其力,不至于让他们产生羞愧耻辱之感。
   B.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命画工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3分)
                                                                          
(2)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舟中立秋
[清] 施闰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①愁。
洊饥②今有岁,倚棹③望西畴。
[注] ①军储临海:时局动荡,临海府储存了大量的军粮。②洊饥:指百姓遇到了连年的饥荒。③棹:代指船。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的变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贾雨村知道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古扇,而石呆子又不卖给他时。竟然使用手中的职权,讹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打了个死去活来,抄了他的家,把20把古扇子充抵官银,再作官价给贾赦送了去。石呆子因此而生死不明!(《红楼梦》)
    B.宝玉见到海棠花开,心中涌起无限丘壑,竟然在匆匆换衣后把通灵宝玉给弄丢了。贾琏忙出去找人测字,说在当铺里。众人不放心,又求岫烟到栊翠庵找妙玉扶乩。而宝玉自从丢了玉以后,竟现出呆傻的样子来。贾母命令贾琏悬赏巨资找玉,最终有人在当铺里找到了。           (《红楼梦》)
   C. 克字辈三兄弟一起面对官太太入住,同样都是封建卫道士,但他们的态度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克明正统刚直,士阶层的不屈;克定心怀鬼胎,心术不正;克安明哲保身,毫无气节。《家》
D.甘果瓦和副主教救出爱斯梅拉达,但他觉得自己负担不了照管两个囚犯的重任,更认为副主教十分愿意照顾爱斯梅拉达,便带着山羊离开了。而爱斯梅拉达再次拒绝了副主教。《巴黎圣母院》
   E. 一日,黛玉在梨香院听《西厢记》,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红楼梦》)


8.问答题:(二选一)(5分)
(1)简述《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故事情节。
(2)《家》中有这样的描写,“可是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倒在床头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的梦幻而哭?”
    他是谁,有什么梦幻?梦幻是怎么破灭的?
选做第【   】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造成的后果必定是“       ”(填一成语)(1分)孔子以堆山、平地为喻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述。
答:                                                            (2分)
(2)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共同看法,有什么意义,请简述。
答: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①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这一基本概念。
    ②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③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④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11、文章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终级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3分)
                                                                         
                                                                             
                                                                             
12、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15分)
买房记
    马老末是个五十多岁的驼背的人,烟黄脸,肿眼泡,看人时目光犹豫,主意却很稳。当他看出我真心喜欢这院子时,便耗着时间把价格一提再提。后来靠了老秦的努力,马老末答应一万二卖给我。
吃过早饭,马老末还无踪影。过了中午,过了下午,晚饭前,马老末终于露面了。他麻耷着肿眼泡坐在老秦的床边说,那院子,眼下已经有人出到了一万五……接着他就不往下说了。老秦一边冲我使眼色,一边把马老末叫到院里。两人嘀咕了半天,又一块儿回到屋里,老秦向我宣布了一个新数目——那当然是马老末和我都能接受的一个新数目:一万三千块。一万三千块,我买下了马老末的院子。老秦拟定房契,我们三方分别在房契上签字盖章。我收起房契,马老末点清我付给他的钱。当他把钱装进一只粗布小面口袋时,他说还有个事儿,他说他的大姑眼下还在那院里住着。不过老太太七十好几,一直病着,已经活不了多大工夫了,她一死,我立刻就能搬进去。
这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件事,老秦也表示了他的惊异。他对马老末说当初可没谈过这一条,当初他提到那院里好像住着个病老太太时,马老末分明答应只要房一卖,他会立刻把他的病大姑接下山去。马老末没有正面否认他答应过老秦,不过他又说,也许老太太明天就死了呢,也许就在今儿晚上,“今儿早起我家里给她去送饭,见头天的饭菜她一口也没吃。”我对马老末说,钱我付了,那院子就已经归我,无论如何你们得立刻把老太太接走。马老末苦笑着说,不是他不接大姑,是大姑她不离开那院子。
房契在我手中已经十天,一切却仿佛全无着落。马老末不知何时又出现了,他手中拎个包袱,摊在老秦的桌上,他指着包袱对我说,大姑的“装裹”他们都备好了。他想用这确凿的“装裹”向我证明,他决不是想收了我的钱,又赖着不腾房。
早晨,我要老秦和我一起到我的院里去。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清凉的空气使头顶的绿树更绿,脚下的红土更红,错落在坡上的石头房子更亮。我们进院时,发现院子竟被清扫过:略微潮湿的土地上印着有规则的花纹般的扫帚印儿,使这久久无人经营的小院充溢着人气。大姑正坐在门口纳底子,她穿着月白色夹袄黑粗布裤,脑后梳着白花花的髻儿,青白的脸上竟泛起淡红的光晕。可她头也不抬,半眯着眼,只一心盯住手中的鞋底,有条不紊地使着锥子和针,从容有力地扯动着淡黄的细麻绳。一阵阵青花椒的香气从后坡上飘来,是风吹来的香气,又仿佛是被大姑的手势招引而来。
我决定退掉大姑的院子。老秦说,你就不能再等等?我说,这不是等不等的事。老秦说,再从马老末手里找回那一万三千块钱怕不太容易。ks5u
和马老末谈话是艰难的,不要他的院子似乎不可思议;请他把钱退给我,那更是天方夜谭。从下午到晚上,事情没有结果。老秦为了帮我退房,请马老末吃晚饭,请他喝啤酒吃香肠,还送了条云烟。马老末就是一句话:“我真闹不清你们这是为什么,那么好一个院子。”我的态度也很坚决,我坚持退房并要回我的一万三。马老末说,钱他是一分也拿不出来,给他一个远房侄子拿走投资开铁矿去了。我说那么我就要考虑诉诸法律,马老末说那你就上法院告我去吧。说完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下山去了。
老秦说,你还是要了那院子,你知道法律不保护咱们这种交易,你去哪儿告马老末呢。我说我决不再要大姑的院子,并且我一定要亲口告诉她。我说着拔腿就走,老秦跟了上来。
大姑的院子里,东屋亮着昏暗的灯光。她佝偻着身子坐在炕上,还在低头纳底子。她有条不紊地使锥子使针,从容有力地扯动着细麻绳,伴着“咝咝”的抽线声,她抡动着胳膊舞蹈一般。一切都和上午一样。我站在屋门口,老秦站在我的身后。我说,嗯,您能听懂我的话吧?我说,这院子我不买了,嗯,不买了。我说,我愿意让您硬硬朗朗的。我说,您的花椒树可真好,山杏儿也好,嗯。
至今我也没能从马老末手里追回我那一万三千块钱,听老秦说,马老末已开始背着老秦,四处物色买房的人了。
(选自严歌苓《第十二夜》,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马老末在卖房时故意拖延时间,是因为他看准“我”真心喜欢他大姑的那个院子,但并没有真想买下来的意思。
    B、老秦在文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对于“我”迟迟不能得到已经付了钱的房子感到很内疚,因此在“我”退房这件事上更尽心。
C、马老末在钱揣进兜里时,才告诉“我”他大姑还在那个院子里住着的事实。这一事实给“我”和大姑带来一系列麻烦。
D、“我”决定退掉大姑的房子,固然是因为大姑不肯退出,还因为大姑的举动使“我”动了恻隐之心,理解了老人那种故土难离的感情。
E、这篇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来展现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14、请概括并简要分析马老末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文本,请从小说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情感或主题等,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1)幸福、善良、正义、勇敢、壮烈……数字又能说明什么?
(2)这些概念多半属于不可数名词。 
(3)难道称得出幸福的斤两或者为勇敢定一个价格?  
(4)不可数表明了这些概念的高贵。 
(5)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不该被数字玷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下面的语境,补写出对话的内容。(2分)
 观众:请问导演,在你拍过的影片中,你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部?
 导演:
 主持人: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18.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2分)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答:言外之意:                                                           
        应对: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北京师范大学某教授认为,汉语的危机,并不是普通话的危机,而是另外两个危机:一是方言的流失。上世纪80年代他初到北京时,经常听到“劳驾”、“借光”、“盖帽儿”之类的词,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很多原先挂在人们口头上的方言都消失了。二是古汉语的流失。他认为,年轻人的古汉语阅读和使用能力在普遍下降。
对于方言流失与古汉语流失的危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70分)
20.材料一.有网友调侃我们的“黄金周小长假”出游,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走一趟而已”,国人老是抱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材料二.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只要您善于观察,热爱生活,你会发现“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请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写记叙文的同学只能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题目;写议论文的同学可以另起题目,但不得脱离材料。
高一分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百年多病独登台。(3)一尊还酹江月。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官盛则近谀。  
(二)文言文阅读(15分)2.A(“施”:给予,施舍。)(3分)
3.C.(①句是杨达卿先生对“为善施义”的思想认识,不属于“言行”;④句是“为善施义”所产生的社会效果;⑥是社会名流对杨达卿先生的赞颂,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表现其“为善施义”的)(3分)4.B.(“父子夫妇相食”于文无据)(3分)
5.(1)过了几年,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高大茂盛,都符合用材(的标准)。(3分)
  (2)开始时杨先生只是想施舍谷物粮食而已,只是想让被救济的人(因出力才获得救济而)内心安宁而已,哪想到树木长大后会这样呢!(3分)  
【参考译文】《万木图》这幅画,是担任翰林院侍讲的建安人杨荣先生,为了彰显他的祖父杨达卿的美德,画出来留给后代看的。
杨达卿先生有孝顺的品行,对于行善做好事一直急切努力地追求。然而不喜欢以施舍闻名,认为接受别人施舍的人,总有一种惭愧羞辱的心理。施恩于人,却让受施者常常感到惭愧羞辱,还不如不施恩。一定要使那些接受我的施舍的人,(接受施舍)就像他应当得到的一样,并且在内心觉得安宁,大约这样才可以。  
元朝末年,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粮食,将打开粮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喊话说:“有能够出力帮我种树的人吗?种一棵树,我给他一些粮食。”由此(饥饿的人)争相出力,来换取粮食。(杨先生)让他们都吃上饭,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愿意种树的人给他们谷物,不登记他的姓名,最终也不看他的功劳大小(就给了他谷子),因此救活的饥民多得数不胜数。杨先生的乐于施舍,多么地忠厚、委婉又考虑周全啊!
过了几年,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高大茂盛,都符合用材(的标准)。杨先生指着树木告诫子孙们说:“我没料到树木现在长得如此繁茂!希望你们不要只用它们来为自己谋利,将来有建学校、建寺庙道观、造桥梁以及摆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送给他们;有家贫要建造房屋、死后做棺材却买不起木材的人,送给他们。(千万)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利!”于是先生施舍给人们的好处就更加多了。
当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先生的行为很高尚,命令画工绘制了《万木图》并上表奏报给朝廷。士大夫和读书人写了很多诗文记载这件事,歌颂这件事,不久(这些绘画、表章和诗文)都在战争中丢失了。而他的子孙,感念佩服他的教导,至今没有违背。然而,想让他的后世都感念佩服、不违背先祖的教导,这就是杨荣重新绘制这幅图的原因啊。 
唉!开始时杨先生只是想施舍谷物粮食而已,只是想让被救济的人(因出力才获得救济而)内心安宁而已,哪想到树木长大后会这样呢!那些接受救济的人一定是尽力种树,不随便应付了事,大概是世人心中都存有天理,(善心好事)会传递延续下去吧。杨先生留下了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仅仅施展于社会衰败混乱、充满艰难祸患的时期,仅局限于方圆几里之内,并且仅以平民身份过完一辈子。不这样的话,假如杨先生生活在在太平盛世,得到某种任命可以做他想做的善 事,他的善心善举的受益者难道不是会更广泛吗?如果他的后人能够世代继承他的教导,推广他的善心,并且坚持不停地做下去的话,那么这种善心善行带来的好处将会更加普遍。(我)写下这篇序以告诉后人。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参考答案:(1)诗人的情感经历了由看到秋天生出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到由于看到临海府储存的军粮和百姓的连年饥荒,生出对时局动荡、百姓愁苦的无奈和忧虑的变化。(3分。意思对即可)
(2)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写立秋之日站在船上,看到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的迷茫秋景,抒发了内心纷乱和阴郁的情怀。(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B、E (5分)B “贾琏”改成“ 林之孝家的”,玉不是在当铺找到的,是和尚送来的;
E《牡丹亭》
8.参考:(5分)(1)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狗儿祖上与贾府连过亲,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旗开得胜,使一个小小的庄户人家和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逐渐建立关系。 她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的援助,使这个庄户人家度过了难关。
 (2)觉新(1分),他打算中学毕业以后到有名的大学里继续深造,还想到德国留学,梦想与表妹结婚(2分),由于他的祖父想抱重孙,他父亲便给他定了一门亲事,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所爱的表妹,并且年内就要结婚(1分),婚姻和升学的梦想都成了泡影(1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1)功亏一篑。(1分)孔子以堆山、平地为喻,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1分)。如第一则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如果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1分)。
(2)他们都反对半途而废,鼓励积极进取的精神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3年漳州一中高三5月月考语文测试』  下一个『自贡市第13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下期七年级期中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