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3上海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3上海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许纪霖①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的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
试题预览
2013上海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许纪霖

①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的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②上海是近代都市文化的代表。大都市文化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这种二元文化分析模式,对于上海来说,通常是失效的。固然,上海是近代大众文化各种流行小说、流行音乐、流行戏剧的发源地,然而,上海同时也是精英启蒙文化的摇篮。最早的政论性报纸《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作为报纸的主笔,以“笔锋常带情感”的魔力,倾动大江南北。《时务报》象征着近代中国批判性公共领域的诞生,也象征着第一代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晚清的启蒙源于上海,同样,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是在上海拉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将启蒙的火种接力到北京,启蒙 遂蔚成大潮。 

③上海的启蒙与北京不同,北京是中国的学术中心,拥有北大、清华等著名国立大学,精英云集。上海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舆论中心,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发行量最大的书局、品种最丰富的杂志都云集上海。报纸、杂志和出版业,构成了近代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与大学不一样,大学吸引的是知识精英,而媒体面向的是各类社会大众。北京的启蒙是精英对精英的启蒙,走不出精英的圈子;而上海的启蒙,则是精英对大众的启蒙,通过媒体的管道,诉诸于公共舆论、教科书和流行读物,直接面向社会公众。 

④随着印刷技术的现代化,使得廉价的出版物成为可能,令一般社会公众都能买得起;而白话小说、白话文的推广,又使得阅读大众迅速扩张。上海的精英文化与北京不同的,便是以印刷资本主义为背景的传播媒体。报纸、杂志与书籍,皆是受市场法则支配,皆要考虑到阅读大众、戏剧大众和电影大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取向。于是,上海的精英文化与启蒙事业,便不是一个精英向大众布道的单向过程,而是精英与大众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双向过程。 

⑤于是,在上海文化之中,精英与大众、启蒙与生意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界限。以国内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务印书馆为例,在民国初年的启蒙运动之中,它的影响力绝对不在北京大学之下。商务印书馆走的不是上层而是下层路线,它出版了大量的辞典、教科书和通俗学术性读物,将新科学、新学科和新知识传播于社会,它所创办的杂志系列:《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青年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等,除《东方杂志》面向知识界之外,其余都是面向特定的社会大众。走市场路线,却绝不媚俗;教化大众,却不居高临下。19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计2000卷的《万有文库》,收集有各种中外的经典读物,以简装、价廉的方式面向一般读者发行,其工程之大超过法国启蒙学派的百科全书,在文化效益和市场效益上取得了双向成功。 

⑥北京的五四启蒙阵营,到1925年之后,发生了深刻的分化,自由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启蒙的不同遗产,却相互对峙,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紧张表现得非常激烈。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局等主流出版媒介,虽然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却不置于前台,他们以一种广义上的自由派姿态出现。比如商务的老板张元济,取的是兼容并包的态度,各种“主义”的著作,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皆在容纳之列。因此,对于中西文化,上海出版界的文化人是调和的、会通的,这是海派文化的精神所在。 

⑦上海有启蒙传统,也有消费文化,启蒙与娱乐之间,并非天人两隔,精英的雅致与大众的世俗,也是相通的。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洋教授与胡同里的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级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既过着世俗的生活,又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虽然有界限,却没有无法跨越的鸿沟。 

⑧精英与大众、高雅与世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镶嵌,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选择2009年9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1.“骆驼祥子”是            (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1分)

 2.(1)第⑦段横线处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1分)  

 (2)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2分) 

3.从下文看,第⑧段中“镶嵌”一词的意思是:                         。(2分)

 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在对“海派文化”的定义上,鲁迅先生的看法虽有合理之处,但也有失偏颇。 

B.《时务报》和《新青年》的诞生,证明了上海也是精英启蒙文化的摇篮。 

 C.在上海文化之中,启蒙之所以成为生意,同现代印刷业的出现和发展有关。

 D.上海的主流出版媒介没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而是调和地容纳各种“主意”。

 E.上海城市文化就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交融,既非大雅,也非大俗。 

5.在民国初年的启蒙运动中,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力绝对不在北京大学之下。从文章内容看, 商务印书馆之所有会有这样的影响力,主意因为                         。(2分) 

6. 作者在第③段说:上海的启蒙与北京不同。从全文看,这种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其不同和造成不同的原因做述。(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塔上的树

易云武

①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②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③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楚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瞭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④这时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响动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叫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⑤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鸟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⑥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才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身下退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①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②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③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⑦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    

⑧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于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秾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⑨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7.文中提及的沈从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高中课本节选了他的小说《边城》,小说中的主人公是          (1分) 

8.联系上下文,填入第六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①长  ②缠  ③沾           B  ①嵌  ②缠  ③挂  

C  ①扎  ②缠  ③挂           D  ①嵌  ②拧  ③滴 

9.本文第②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0.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塔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⑤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12.请细读第⑨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4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注: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 ⑴___________,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⑵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⑶ 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⑷ 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⑸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⑹____________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⑺ 人事有代谢,___________。(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⑻ __________,则无不治。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老子《道德经》)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14.(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在词中还指                。 

15.(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臵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的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16.(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①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 云虽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②,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③,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①巡、远:指。安禄山造反时,张巡与许远是守卫睢阳的主将。南霁云为张巡部将。 ②贼:指安禄山的叛军。  ③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南八。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分) 

⑴具食与乐      (            )      ⑵延霁云坐    (            )   

⑶皆感激为云泣下(            )      ⑷此矢所以志也(            )   

18.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①血淋漓,以示贺兰∕贼以刃胁降巡                

②且不下咽∕爱霁云之勇且壮   

A.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也相同。   

B.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字相同。   

C.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也不相同。   

D.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不同。 

19.对“矢着其上砖半箭”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箭射中佛塔半块砖上,只留下了半支箭。   

  B.箭射中佛塔,砖上只剩下折断的半支箭。   

  C.箭射中佛塔,半支箭射进了佛塔的砖里。   

D.箭射在上半部佛塔的砖中,只见半支箭。   

20.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节文字通过对南霁云的      和     刻画,表现了他      和       的精神面貌。(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屦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原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④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⑤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⑥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⑦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释]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   ②罘罔:捕兽的网。  ③萉屦(fēi jù):麻鞋。  ④伉:当,承担。⑤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⑥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⑦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22.北郭骚“踵”晏子之门,“乞所以养母”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4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养其亲者,身伉其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   

B.奉养他的亲戚的人,这个人一定能承担灾难。   

C.能奉养自己父母的人,他自身要能担当危难。   

D.奉养自己亲人的人,应奋不顾身地承受灾难。   

24.北郭骚的朋友说:“北郭子为国故死。”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2分)   

25.文中,晏子说了两句类似的话,第一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第二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说第一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说第二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4分)

二  写作 70分

26.作文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么,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这则寓有深意的对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18分)  1.老舍(1分)  2.(1)B(1分) (2)因为上海的文化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之间是调和共通的。“既„„又„„”表明的正是这种并列、共存的关系。(“虽„¨却¨„・”的逻辑重点在转折之后。)(2分)  3.一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里共存、渗透、交融。(2分)  4.DE(6分)(D项:上海的主流出版媒介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只是不置于前台而已;E项:这是对江南文化传统特征的说明,而不是对上海城市文化)  

5.它面向大众,走市场路线,将新科字、新学科和新知识传播于社会。(2分)  

6.(1)北京拥有著名国立大学,知识精英云集,北京的启蒙是大学精英对精英的启蒙;上海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舆论中心,拥有近代的传播媒介,上海的启蒙是精英对大众的启蒙。由于印刷技术的现代化和白话来的推广,上海的启蒙成为精英与大众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2)北京的五四启蒙阵营1925年之后发生分化,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紧张表现得非常激烈;上海的出版界则对各种“主义”的著作都能兼容并包。(4分) 

(二)(20分)7.(1分)翠翠     8.(2分)B 9.(4分)(1)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2)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每点2分) 10.(3分)(1)因有青苔,防滑倒;(2)躲避鸟的袭击;(3)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11.(6分)CE 12.(4分)(1)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2)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3)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三)13. 东风夜放花千树;月满西楼;苒苒物华休;无求生以害仁;一觞一咏;五月渔郎相忆否;往来成古今;为无为

(四)14—16题。(8分) 

14.号  书斋(书房)(2分)    15.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分)  

16.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1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分)

(五)(16分)   

   17.⑴准备;⑵请;⑶被感动而激奋;⑷标记、记号 (4分,各1分)  18.D (2分)  19.C (2分)  20.⑴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做不义之事而求生民(屈服)(2分);⑵我本想假降以求有所作为。你说这话,我岂敢不死吗(2分)  21.动作;语言;嫉恶如仇;视死如归(4分,各1分)     

(六)(12分) 

22.①结罘罔,捆蒲草,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②说(通悦,悦服之意)夫子之义也(4分,各2分)   23.A.(要点:对“其”、“亲”、“身”等字的正确理解) (2分)  24.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齐国必侵矣(2分)  25.认为自己认错了人,北郭骚居然是一个知恩不报的人;为自己不理解北郭骚而深感愧疚,北郭骚是一个舍命报恩的人(4分,各2分)     

[译文]   

(一) 南霁云向贺兰乞讨救兵,贺兰妒嫉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功劳成绩超出自己,不愿意出兵相救。(但贺兰)看中南霁云的勇猛威壮,(于是)不理睬他讨救兵的请求,勉强地将南霁云留下。(贺兰)准备了丰盛酒宴与歌舞伎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激动而悲伤地说:“我从(围城睢阳)来时,睢阳城里的人,没有粮食吃,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日子了! 我虽然想吃这酒宴,但从道义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了,也将难以下咽!”于是,南霁云拔出所佩戴战刀, (挥刀)斩断一指,鲜血淋漓,将断指给贺兰看。全体在座的人都被他的行为感动而奋激,为他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没有为他出兵相救的意思,就立刻骑马离去;将出城时,南霁云抽出箭,向寺院的佛塔射了一箭,箭中佛塔之上,有一半射进了塔砖里。南霁云(发誓)说:“我回去击败叛军后,一定要(回来)消灭贺兰,用这支箭做一个标记。”„„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叛军用刀胁迫(主将)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就立刻被拉下去,将要斩杀他;(叛军)又去劝降南霁云,南霁云没有明确回答。张巡高声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做不义之事而求生!”南霁云笑道:“我本想假降以求有所作为。你说这话,我岂敢不死吗?”于是不屈而就义。     

(二)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的仆从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现在向你乞求奉养母亲的粮食,是非常悦服您的道义,一定要接济他。”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棒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棒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220.162.195.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上一个『2013山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下一个『2013四川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