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安中学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均安中学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必修三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均安中学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者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上和答题卡上。2、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者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题目指定区域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
试题预览
均安中学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者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上和答题卡上。
2、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者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题目指定区域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4、卷面分3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
A.内疚/针灸    摇头晃脑/一晃而过     翘望/翘楚
B.荧光/坟茔    千载难逢/载歌载舞     道行/行话
C.颈联/脖颈    大相径庭/泾渭分明     关卡/卡片
D.数轴/压轴    买椟还珠/舐犊情深     徇私/循环
2.下面文段里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B.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C.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D.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以后,罗阳同志就一直从事飞机研制、生产、设计工作,30年里尽心竭虑、无怨无悔,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B. 我们的事业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支持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根本要靠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C. 今天,仁化县人民法院向媒体通报,该县红十字会原副会长李涛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并致一人死亡,以交通肇事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4个月,缓刑2年。
D. 在市缉毒支队的大力支持下,新丰公安局刑侦部门经过缜密侦查,成功侦破两起贩卖毒品案,缴获疑似毒品70多克、赃款一万余元和吸毒专用工具一批,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                。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撰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
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
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
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
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
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
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
A.③②④①⑤⑥   B. ⑥②⑤①④③   C. ⑥⑤①②④③   D. ③②①⑤④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 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等待          B.脱有衅,吾当坐       祸患
C.事闻,朝廷嘉之         赞许          D.勒其还趋直沽         命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内外艰不上                  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B.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C.①拗蕃者例籍其货                ②其人既死
D.①比待命,民且死                ②子孙贫且行乞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

②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高考资源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劫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蠢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13.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人盼“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14.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  (4分)


15.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4分)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15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折,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6、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4分)


17、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18、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五、语言运用题。本大题2小题,共10分。
19.《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述情节,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该情节中的两位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6分)

20.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4分)

六、作文
21、请以“揭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要求记叙文,情节要写得波澜曲折。3、不得抄袭。
均安中学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高一语文    
1、C
A、jiù jiǔ      huàng  huǎng    qiáo
B、yíng         zǎi  zài        héng háng  
C、jǐng gěng    jìng  jīng      qiǎ  kǎ
D   zhóu zhòu   dú              xùn  xún
2、D(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A.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B.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易误解为鄙视地看着。C.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3.D(A.语序不当:应是“设计、研制、生产”。B.不合逻辑:实现目标根本要靠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C.成分残缺:“以”前面应加上“该院”,或“被该院”。)
4.B(⑥句的“珍惜它”承原文“无价之宝”,“本应”引出下文②的转折,⑤①是上句“处置”的表现,④指出上述做法的错误,并提出建议③。)

5.(3分)A(待,应释为“防备”)
6.(3分)D(且:将要,副词。
A以:因为,介词;用,拿,介词;
B而:但,转折连词;不译,连词,表修饰;
C其: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那,指示代词。)
7.(3分)B(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④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8.(3分)B(“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9.(9分)(1)(3分)
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每错三处扣1分)
(2)(6分)
①(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感激他。
(3分,“德”1分,大意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具”“闻”“夺”三字上,每错一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具”也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
②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
(3分,“脱”1分,大意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信”和“罪”上,每错一个扣1分。“罪”也可译成“惩罚”或“处罚”。)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粮额。

10、(7分)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1、渲染、烘托气氛 2、奠定感情基调。
(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
(写出抒情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2分,本题共4分) 
赏析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第一首是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中试卷


上一个『滇池中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下一个『常州市2013年中考模拟卷(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