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第4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1单元第4课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承大祭(jì)  勿施(shī)于人  雍(yīnɡ)虽不敏B.樊(fán)迟错诸枉(wǎnɡ)举皋陶(táo)C.举伊(yī)尹其恕(shù)乎能济(jì)众D.近取譬(ì)弘毅(yì)长处(chǔ)乐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条目) 回虽(虽然)不敏在
试题预览
第1单元  第4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大祭(jì)  勿施(shī)于人  雍(yīnɡ)虽不敏 B.樊(fán)迟  错诸枉(wǎnɡ)  举皋陶(táo)
C.举伊(yī)尹  其恕(shù)乎  能济(jì)众          D.近取譬(bì)  弘毅(yì)  长处(chǔ)乐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条目) 回虽(虽然)不敏  在家(家庭)无怨
B.未达(明白)  何谓(说)    能济(帮助)
C.病(担忧)  取譬(比方)   弘毅(坚强)
D.处约(贫困)  处乐(安乐)   利(以……为利)仁
3.下列句子中的“请”字,和“请问其目”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仪封人请见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4.下列句子中的“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樊迟)问知   B.子曰:“知人。”
C.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5.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曰:“其‘恕’乎”
A.请问其目    B.尧舜其犹病诸;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下列句子中的“方”字,当“方法”讲的一项是(  )
A.可谓仁之方也已。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7.下列句子中的“博”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二、文本精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做,实践)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扬)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无求生以害仁
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④任重而道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1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3分)

(2)、 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3分)


1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
【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统辖。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2分)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4分)
第1单元  第4课
1【答案】 C(A.雍:yōnɡ,B.陶:yáo,D.譬:pì)
2【答案】 A(家:古代大夫的家族) 
3【答案】 A(题干和A都是“请允许我……”的意思,B、D请求,C.请你……) 
4【答案】 AC(AC都是同“智”,B.了解,D.掌管) 
5【答案】 B(都是语气副词,大概) 
6【答案】 A(B.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C.方圆,D.当)
7【答案】 B(B是使动用法,使……广博,其他都是正常用法)
8【答案】 D(A形作名,B使动,C意动)
9【答案】 D(弘:广大。)
 10 【答案】D(①中“以”,介词,“用来”;②中“以”,连词,相当于“而”。③④中“而”,连词,表并列。)
 11 【答案】D(D项为一般句式。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12【答案】 A(“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
13(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1.①管仲之器小哉  ②管仲是仁者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120.34.175.12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  下一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步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