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题(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题(满分150时间150)一、(22分)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自然是什么?自然是《诗经》里摇曳千_____(zǎi)的苍苍蒹葭,自然是朱自清笔下争_____(yán)斗艳的百花。读郭沫若那_____(zhù)立枝头,不避炎阳的石榴花,我们体味到民族的气节与高尚情操。“绳锯木断,水滴穿石”,让我
试题预览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满分150   时间150)
一、(22分)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自然是什么?自然是《诗经》里摇曳千_____( zǎi)的苍苍蒹葭,自然是朱自清笔下争_____(yán)斗艳的百花。读郭沫若那_____(zhù)立枝头,不避炎阳的石榴花,我们体味到民族的气节与高尚情操。“绳锯木断,水滴穿石”,让我们明白了坚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我们懂得了_____(huò)达大度。自然——吾爱,自然——吾师!
2、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
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饱含早春气息的柔风,           ;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         ;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          ;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           。
①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②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
③弥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小隙           ④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
A、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3、仿照画线句,运用比喻,在下面横线上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2分)
友谊如彩霞,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裳;
友谊      ,            ,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李明的父母对他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这不,昨天他妈妈又给他送衣服和牛奶来了。
B、六千多个学生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真是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C、老师家的藏书真多啊,偌大一个书房放得满满的,真可谓汗牛充栋。
D、犯罪分子常用一些不名一钱的废外币冒充美元骗取一些贪财老奶奶的金首饰。
5、诗文积累与填空(8分)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汁(《渔家傲》)
③_______________,相伴过年华。(《迎燕》)
④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陋室铭》)
⑤《天净沙  秋思》中情景交融,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实践(4分)
⑴为贯彻落实崇川区教体局关于开展“遵守交通法规,争做文明市民” 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将主办一期以宣传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校刊。请你根据这一主题,拟定两个新颖并具有情味的栏目名称。
①                       ②                       
⑵你与李刚同学一起回家,路口遇到红灯,李刚见马路上没有汽车就想闯红灯,对此你如何劝说?
你这样说:                                                        
                                                                  
二、(63)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7题(6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7、 诗的首句集中了____、____、____,三种景物,构成       的情境。
8、诗的末两句中“_____”与“_____”形成比喻关系,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9—12题(18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3)愿子还而视之。子:           (4)去而顾之。    顾:           
10、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11、理解填空。(4分)
【甲】文中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            。”“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的心理。
12、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三)、阅读《春蚕到死丝方尽》,完成13—17题(16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
        ——漫谈液体的拉丝现象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②这首篇名“无题”的著名七言律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约公元813-858)所作。因早已脍炙人口,所以被选入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各种唐诗选本之中。
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这首《无题》中最有名的两句。后人常用来赞美忠贞不渝的爱情,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和人类灵魂工程师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当您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可曾想到,在这名句之中,也蕴涵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吐”出来的吗?
④我们来讨论蚕丝是怎样形成的。蚕卵孵化成蚁蚕后,在25-30天内经5个龄期,脱4次皮,发育成5龄蚕。5龄蚕食桑6~8天后停止食桑,皮肤透明,成为熟蚕。这时蚕腹的丝腺内充满了由于化学反应形成的黏液体——蚕丝的原料,亦称为丝液。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蚕出丝的动作。蚕把嘴里的丝液粘到某物体上(丝液中的丝胶起着“粘”的作用),然后蚕的头按照8字形左右摇摆,摇晃着把丝液拉成丝线,靠丝线表面上剩留的丝胶将丝线粘到茧的内侧,这样慢慢地做成了茧。
⑤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一个黏着丝液的物体也随着蚕的脑袋一起摆动,那么从蚕嘴里就“吐”不出丝线来了。也就是说,如果蚕的脑袋不摆动,丝线就不会“吐出来”。而如果拿住线头抽拉,就可以连续不断地拉出丝线来;如果你用剪刀将丝剪断,蚕就难以再继续拉丝了,于是它的头就在空中摇晃着,想再找一个拴线的地方拉丝。这个实验说明,              。
⑥蚕腹的丝液直接用手去拉,只能拉成像钓鱼线那样粗的丝线,但如果借助于蚕的嘴就能拉成纤细而漂亮的丝线,其直径可以细到0.002毫米,长度可达1200米左右。蚕的嘴是由“角质蛋白”形成的,嘴巴上有一个“调节口”,当丝液经过它时,可对流量进行适当的调节。
⑦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蚕腹中的胶状丝液,形成结实而又漂亮的蚕丝的主要条件是拉力。蚕丝不是从蚕嘴里吐出来的,而是通过嘴巴的流量调节用力拉出来的。这就纠正了根据头脑中的“常识”而提出的、没有可靠的实验根据的桑蚕“吐”丝的传统看法。其实李商隐的诗并没有说蚕丝是怎么出来的,“吐”丝只是后来一些人的不恰当解释而已。
13、文章首尾都提到李商隐的诗,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一句话概括第④段说明的内容(4分)
                                                                   
15、根据文章的内容,推断第⑤段实验的结论,填写在横线上(4分)
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⑦段中加点的“主要”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2题。(共23分)
谁赶走了鸟类
①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有几次我竖着耳朵谛听,只有车辆超标的喇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车辆和工地是目前中国城市的两只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靠这两只脚走出来,我知道。 
②我还知道是谁驱赶了鸟类。 
③去年春季的某一天,晨跑后我照例由那条林阴小路散步回家,正是留鸟和候鸟大会师的时候,希望能在浓阴处听场鸟的演唱会。
④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⑤终于听到鸟鸣,是只引吭高歌的麻雀。可仅仅是试了嗓子,歌声便戛然而止。正疑惑着,我看到一个举着汽枪的兴高采烈的男人。
⑥我的愤怒忽地涌到脸上,也只是涌到脸上而已。我想喊却没喊一声,想吼也没吼一下,想骂当然也没骂一句。我甚至连盯着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若无其事地从那个男人身边走过去,像见了猫的小老鼠,虽然他是枪杀无辜的刽子手,我是目击者,是证人。
⑦真该感谢多年训练出来的“冷静”。“冷静”告诉我:别理他,他会骂你神经病、疯子。再做一次于事无补的神经病、疯子有什么好处?  
⑧“冷静” 安慰我:再说骂他一个人有什么用?回头你可以写文章骂,告诉更多人爱护鸟类。 
⑨不久,我在家里还接待了丈夫的朋友的朋友,那家伙在饭桌上大谈他捕鸟的本事,最高纪录是三天打死二百二十只,而我虽然心里难过愤怒,居然没有把他赶出去。 
⑩我们的大众可以容忍凶残者的胡作非为,却容忍不了年轻人的“异常举动”。我就是人们矫枉过正的典范,几年前还热血沸腾,几年后就如此“冷静”了。
⑾我会写文章吗?或许。在所有的人中,文人最会自我安慰,发现自己软弱卑微但又不愿承认,总会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痛骂那些他们想痛骂的人,虽然他想痛骂的人根本不留意任何书和报纸,自己却很可以在自己的文字中坚强勇敢伟大一会儿。 
⑿我早已是“好人”了。大家都说我是个“好人”,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朋友好同志,但我却蜕化成了罪犯最可耻的同谋。驱赶鸟类的不仅是枪手和伐木者,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视而不见、冷眼旁观的“好人”。
⒀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怀念鸟声,像怀念因为我疏忽而远走他乡的最亲密的朋友。
⒁一处浓阴,三五只鸟,曾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那清丽的歌声沁人心脾,一洗心上尘埃和身上的疲惫,任何人类的语言无法代替。
⒂没有了自由的鸟的鸣唱,便无处可逃,拥拥挤挤跌跌撞撞的世界的喧闹包围了我,无处不在。
⒃在喧闹的人的世界中,我重新寻找我们口口声声的“人类朋友”━━鸟类。
⒄“我们的朋友”在鸟市上被明码标价。 
⒅“我们的朋友”被搬上各式各样的餐桌,塞进各式各样的嘴里。
⒆我们这亲友待“朋友”太“好”。不用多久,我们这些“好人”的后代只能到鸟市上去认识“我们的朋友”了。
⒇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担心我和我的同类。鸟是人类的长喉,向上帝传达的人的声音,而空中飞过的鸟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镜子,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21)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 
17、文章标题是“谁赶走了鸟类”,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这里的“谁”指的是什么人?(3分) 
答:                              
18、第①段中加点的“竖着耳朵谛听”,从内容上看,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4分)  
答:                                               
 19、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好? (4分)  
 ①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②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些青枝嫩杈,那是有些人折下又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答:                                                                                                  
20、文中写了作者没有阻止举着汽枪打鸟的男人的行动,写这件事时作者详写的是“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为什么详写?(4分)  
答:                                                                                                         
21、第⒂段中,作者说“无处可逃”、“无处不在”,她是说谁“无处可逃”,什么“无处不在”?(4分)  
答:                                                  
22、文章末段说“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从全文看,你认为“渐远的”除了“鸟声”还有什么?(4分)  
答:                                               
三、作文(65分)(写字分5分)
23、冬日的阳光最温暖,春日的和风最温暖;饥饿时,一块饼干最温暖,寒冷时一条围巾最温暖;伤心时一句安慰最温暖,受挫时一句鼓励最温暖……
请以“心中流过一股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写出真情实感;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④600字以上

答案
1、略
2、c
3、示例:  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好的景色;
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撒播,培育出一个个五彩的花坛。
4、c
5、略
6、①、交警心语、马路风景、惨象回放
②、闯红灯是违反法规的,而且有危险性,我们还等一等吧。
7、孤舟、微月、枫林;凄清
8、雨、泪
9、(1)同“现”显露   (2)有时(3)子,你。 (4)顾,回头看。
10、(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才    识别人才的人     盲目相信权威
12、联系“伯乐”、“马”(1),“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如:好处是: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所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坏处是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千里马”,容易误导消费者。
13、开头引用诗既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又可以借“春蚕到……泪始干”引出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吐出来的吗”的问题(2分)结尾提到既呼应了开头,又再一次强调蚕“吐”丝是不正确的解释(2分)
14、蚕丝是怎样形成的(蚕丝形成原因)
15、蚕丝不是“吐”出来,而是“拉”出来的
16、不能,“主要”表明是重要的条件而非唯一的条件;如果去掉,就表明是唯一的条件,不准确,所以不能去掉。
17、枪手和伐木者以及视而不见、冷眼旁观的“好人”
18、突出强调了鸟的稀少或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
19、①句好。①句中 “理直气壮” 和 “信手” 形象地写出某些人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 表达了作者的强烈不满。
20、详写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我的剖析,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不能只是“心动”,而无行动。 (意思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21、“我”;喧闹
22、“渐远的”还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 (58.221.183.21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12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二模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  下一个『2013年初三语文期末模拟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