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已》《一厘米》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孔乙已》《一厘米》同步练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孔乙已》《一厘米》同步练习224100 江苏省大丰市第三中学曹金春邮箱:jsdfcjc@163.com(手机:13813416510)助跑•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间或  间隙  车间  亲密无间    B.折腾  折本  对折  打折了腿C.弹性  弹劾  弹词  对牛弹琴    D.屏蔽  屏障
试题预览
《孔乙已》《一厘米》同步练习
224100 江苏省大丰市第三中学  曹金春  邮箱:jsdfcjc@163.com(手机:13813416510)
助跑•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间或  间隙  车间  亲密无间    B.折腾  折本  对折  打折了腿
C.弹性  弹劾  弹词  对牛弹琴    D.屏蔽  屏障  屏弃  屏气凝神
2.下面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污人清白   不可思异   战战兢兢   孤立无援(  )
(2)斩钉截铁   不屑置辨   侃侃而谈   锲而不舍(  )
(3)声色俱厉   冥思苦想   君子故穷   全力以赴(  )
(4)彬彬有礼   温文尔雅   勃然大怒   设生处地(  )
3.文学知识填空。
(1)《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      》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2)有人曾见过一副孙伏园以鲁迅译著书名及所主编之刊名缀成的挽联,但由于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
下联: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3)科举考试,一般只有    在县和府里参加考试,考取的为“生员”,也叫“    ”,也就是中了秀才。孔乙己的身份是    。
4.回忆《孔乙己》一文内容,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的图画分别描绘了什么内容?





  第1幅图:                                       
第2幅图:                                       
第3幅图:                                       
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母爱如一杯浓浓的香茶,饥渴时给我们带来芳香;母爱如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失落时给我们带来希望;          ,          ;          ,          。
6.综合性学习。
仔细阅读下面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蓉的事迹。请你代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为之拟写一段精彩的颁奖词。
【事迹】  陈玉蓉的儿子叶延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为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陈玉蓉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在7个多月里,她走破了4又鞋子。最终脂肪肝没有了。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她赋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起跳•课内深化
(一)阅读《孔乙己》选段,回答问题。
①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②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③跌断,跌,跌……”④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7.选段画线句①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8.文中画线句②、③、④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各起什么作用?
                                              
9.选段加点词语“摸”能否改为“拿”,为什么?
                                              
10.“他喝完酒,便在别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只手慢慢走去了”中的“说笑声”对刻画孔乙己性格有什么作用?
                                              
1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什么?
                                              
(二)阅读《一厘米》选段,回答问题。
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捺,仿佛拨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是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稳,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脸,像一张半开的葵盘,准备承接来自太阳的允诺。
“往里走!别堵门口!这又不是火车,一站就从北京到保定府了,马上到站了……”售票员不耐烦地嚷。
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12.细读选段,说说文中加点词语“责任”指什么?
                                              
13.结合语境,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4.课文中说:“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请结合选文相关句子,分析她这样做的原因。
                                              
15.陶影经常不买票,售票员也说孩子还差一厘米,今天她却坚持买了两张,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16.试结合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陶影的性格特点。
                                              
拓展•课外提升
天 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孩子上高三时,父母谢绝了一切活动,断绝了跟亲朋好友的来往,他们成了孩子的贴身管家,照顾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家务活从不让孩子干。
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考得非常好,全省的高考状元。
记者闻讯后涌进了他的家,面对记者提问孩子不知道说啥。孩子的母亲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孩子这几天累了,有啥问题就问我吧,我是他的代言人。”
  很快,孩子收到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拿着通知书傻笑了半天,然后就坐在那发呆。
  母亲说:“我带你出去玩。”“没意思。”母亲又说:“那你在家看电视。”“没意思。”母亲说:“那就玩游戏。”孩子还是说:“没意思。”
 后来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发呆。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连续几天孩子都是这样,母亲想是不是孩子身体不舒服,就带孩子去医院,一检查啥都正常。母亲偷偷咨询了几个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他们说孩子可能得了考试综合征,只有考试才能提起他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没仗可打他们内心一定很寂寞。
回家后,母亲说:“你今天想吃啥?我给你做。”
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无语。
母亲又重复一遍,孩子依然木然地望着母亲。
母亲毕竟是个教师,她用笔在纸上写道:你今天想吃啥?A.包子 B.米饭 C.面条 D.稀饭。
 孩子接过纸条,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他在“B.米饭”后边打了一个“√”。
 母亲非常高兴,看来孩子一切正常。她又在纸上写道:你今天心情如何?A.好 B.非常好 C.一般 D.糟糕。
孩子高兴地在“C.一般”后边打了一个“√”。
吃完饭后。孩子坐在房间发呆。母亲见时间不早了,就说:“孩子,睡觉去吧。”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好像根本没听见母亲说啥。母亲在纸上写道:你现在的任务是:A.睡觉 B.不得不睡觉 C.一定睡觉 D.还是睡觉。孩子陷入沉思,最后笑了笑。在“A.睡觉”的后面打了个“√”。然后就乖乖地睡觉去了。
开学报到的日子快到了,母亲就开始给孩子准备行李,她突然想到孩子长这么大,他从没做过家务,从没洗过衣服,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从没跟陌生人打过交道,这如何是好?
母亲失眠了。
第二天,孩子把房间翻得很乱,把床都掀了起来,母亲问,“孩子,你在找啥?”母亲见孩子没反应,她立即在纸上写道,“论述题:你在找啥?”孩子在纸上写道:“我做了一个梦,他们都在找童年,我不知道童年是啥东西,我醒来后就找童年……”
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
(选自2009年第24期《微型小说选刊》)
17.本文以“天才”为题,有什么含义?
                                              
18.小说开头“孩子是个考试天才。”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9.小说中多次写孩子“发呆”“木然”,试分析这有什么效果?
                                              
20.文中的父母为了实行宏伟的计划,对孩子采用了怎样的教育方法?对此,你怎么看?
                                              
21.结尾写道:“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试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
                                              
22.读罢小说,让我们不禁掩卷沉思,一个现代的“孔乙己”又在我们的眼前出现。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最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呢?不少于40个字。
                                              
飞跃•表达交流
23.请将下面文字扩展为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孔乙已》《一厘米》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C(提示:A项“间”的读音依次是:jiàn、jiàn、jiān、jiàn;B项“折” 的读音依次是:zhē、shé、
zhé、shé;C项“弹”的读音都是:tán;D项“屏” 的读音依次是:pínɡ、pínɡ、bǐnɡ、bǐnɡ。)
2.(1)异——议 (2)辨——辩 (3)故——固 (4)生——身
3.(1)《狂人日记》 (2)《呐喊》 (3)童生 进学 童生
4.示例:第一幅:在咸亨酒店里,短衣帮们站在柜外热热得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第二幅:孔乙己给邻居的孩子们分吃茴香豆。 第三幅: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用手一点一点挪到咸亨酒店最后一次打酒喝。
5.示例:母爱如一轮火红的太阳,寒冷时给我们带来温暖;母爱如一盏明亮的路灯,迷失时给我们指明方向。
6.示例: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7.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气候,渲染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为下文描写孔乙己的悲剧氛围一致。
8.第②句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已经完全残废,生活陷入绝境。 第③句语言描写,说明孔乙己还在维护自己最后可怜的尊严。 第④句神态描写,“恳求”一词,说明完全没有了往日的迂腐和故作清高,已经到了绝境。
9.不能。因为“摸”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放的严实,从侧面说明了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精神、肉体摧残之深。
10.烘托、加强小说的悲剧效果;揭示出当时社会黑暗冷酷、群众冷漠无情。
1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2.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她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13.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儿子深情的爱。
14.陶影不买票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经济拮据。例句: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
15.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16.示例:陶影是一位善良、正直、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母亲。
17.题目有两重含义:一是孩子是全省的高考状元,学习成绩非常好,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二是含有讽刺意味,孩子只是考试的天才,脱离考试的孩子是生活中的庸才,生活不能自理,不能与人交往。
18.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说明孩子仅是个考试的天才而已,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含有讽刺意味。
19.示例:说明孩子除了学习、考试之外,对任何事情都已经失去了兴趣,从而反衬出畸形的家庭教育的危害性之大。
20.示例: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断绝孩子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只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除了学习能力外,不关注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看法:我反对父母把孩子教育成“考试机器”的做法。因为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首先要做到生活方面能够自理,其次要做到能融入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再次孩子要有选择未来的权力,父母不能全盘包办。人生的路需要自己走,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
21.示例:既为孩子的自理生活能力差而难受,更为自己的不当地教育方法而后悔。
22.示例:妈妈,我想要一个欢乐的童年,我想有自己的朋友,我想有自己动手的能力,我想走自己想要的人生。
23.略 (180.126.120.5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下一个『《忆读书》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