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中学2013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甲秀中学2013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二必修五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甲秀中学2013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劲敌 痉挛 不胫而走 曲径通幽 B.和面 霍乱 豁然开朗 祸起萧墙 C.甲壳 撬动 翘首以待 七窍生烟 D.筵席 嫌隙 垂涎三尺 弦外之音2.下列各组词语
试题预览
甲秀中学2013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劲敌      痉挛       不胫而走       曲径通幽
B.和面      霍乱       豁然开朗       祸起萧墙
C.甲壳      撬动       翘首以待       七窍生烟
D.筵席       嫌隙        垂涎三尺 弦外之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羞涩          袅娜              歌声缈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细腻          箫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D.嫩黄          葱茏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目前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耳濡目染,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一代代新人,使漫漫教育征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A.兢兢业业      B.不可磨灭     C.耳濡目染      D.薪火相传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   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    抑止    防治                      B.必须     抑制     防止
C.必需    抑止    防治                      D.必需     抑制     防止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共20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选自《汉书》,有删改)
7.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者以闻  闻:使……知道          B.布衣草履而牧羊  布衣:穿着布衣
    C.岁余,羊肥息  息:休息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3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10.断句(5分)
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1、12两题。(共10分)

新  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根据哪些意象可以看出?(4分)

12.此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补写出下列文章名句的空缺部分。(共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②夫夷以近,              ;险以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⑤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⑥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⑦使其中坦然,                 ,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共16分)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3-14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3.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中国经典文学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B.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C.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E.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14.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15.读文章最后一段,按顺序分点列出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要经历哪几个步骤。(4分)
16.根据文意,说说《水浒传》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4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共12分)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从西藏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10天,到了一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一个人。浑身是土的人。他穿着一件尿碱黄色的旧大衣,拎着一个姜黄色的破袋子,袋口绑着一缕骆驼黄色的绳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子已经坐满,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我爱人生孩子了……没有奶……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赶不回去,孩子就饿死了……。”
为了那个女婴,我一咬牙说:“你上车吧。”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一天突然消失了。原来是个知青,化装成可怜的人,拦了师傅的车。上车后把师傅杀死,甩在沙漠,自己把车开回了上海。从此我们车队绝不搭任何不认识的人。”[
我立刻心里一沉。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晕中,那个土色的男子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击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
这一次,我看到搭车人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车速接近极限。我从小洞窥探,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若是跳下去就是找死。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汹涌澎湃,车速减慢了。大厢上的人也很灵敏地觉察了速度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在他的右脚残忍地踩下去的前一秒,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大厢板上的男人,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几乎被卸成零件。“最低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头偷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那男人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那边,他扎在小米口袋上的骆驼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到兵站。这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那个贼娃子住的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人挽着他的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个把时辰,他苍老得分辨不出年龄了。除了原有的赭黄之外,脸上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小女儿喝不上米汤,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看着他准备赶路的蹒跚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那个土黄色的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它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中。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文集》,有删改)
【注】翻浆,指春暖解冻的时候,地面或者道路出现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7.文中描写搭车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为什么会“不负重荷”呢?(4分)

18.文中三次写到“骆驼黄的绳头”,这样写分别有何作用?(4分)

19.“我”与司机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共同点?(4分)

五、语言运用(本题共2小题,共6分),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20.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21.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4分)


六 写作(本大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扇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以“温暖”或“细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19.146.236.12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度检试卷』  下一个『2011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