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高一必修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一、关于《寡人之于国也》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寡人之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

一、关于《寡人之于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默写: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___________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
(4)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__________。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___________________,何也?” 
                        二、关于《劝学》
6.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劝学(鼓励)    中规(圆规)   槁暴(晒干)
B.中绳(合乎)   挺者(挺拔)    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C.就砺(接近)   就砺(磨刀石)  参省 (验、检查)
D.参(多次)省    须臾(片刻 )  博见(见得广)
7.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与例句中加点横线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8.与“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9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神明自得       神明:神的总称     B.圣心备焉     圣心:圣人之心
  C.骐骥一跃         骐骥:骏马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10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1. 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2. 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
(2)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3)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4)荀子《劝学》说:“                     ;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3. 翻译以下句子
①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②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三、关于《过秦论》
14.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蒙恬(t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 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1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17.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18. 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19.名句名篇默写
(1)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然后践华为城,           ,据亿丈之城,             ,以为固。
(2)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          ,                      。
(4)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四、关于其它
2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阜盛(fù)    敕造(chì)   歆享(xīn)   模样(mó)
B.朱拓(tà)    呜咽(yè)    绾者(wǎn)   嫡亲(dí)
C.炮烙(pào)   瞋视(chēn)  吞噬(shì)   惫懒(bèi)
D.懵懂(měng)   作揖(yī)   蹂躏(róu)   忖度(dù)
21.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蹒跚   蜂踊   烟霭   蘖根
B.杜撰   寒喧   沮丧   胳膊
C.仓皇   理睬   膨胀   绰号
D.潇洒   连绵   蹙缩   形骇
22.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谣言也加以扩散。
B.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他在中美贸易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不能肯定中美两国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B.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C.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D.老先生很有度量,他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24.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             ,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减退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再多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2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26-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筱 敏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26.从全文看,作者写了哪几类鸟?
答:                                                                           
27.为什么作者对其中一类鸟既怀有敬意又感觉惭愧?
答:                                                                           
                                                                                
28.结合全文,试探究“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一句的深刻的含义。
答:                                                                           
                                                                               
                                                                               

29.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找回童年》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找回童年
焦灼的太阳烘烤着大地,烘烤着树木和草坪,烘烤着校园和教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热浪,大地上的一切似乎能够一触即燃。我们个个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地在教室里读书学习,如此酷热的天气,似乎历史罕见。暑假了,我们班没放一天假,仍然坚持在补课。
尽管大家的心情,也灼热如火,但无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者,离开学校,抗拒补课。老班早就说了,“尖子班一定要补课,不但要补课,晚上三节晚自习后,还要加上一节晚自习,22点50分才能下课去睡觉,谁要是坚持不了,趁早退出,莫到时后悔。我决不会心慈手软的,我还会加班加码,你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老班的话,起初没有吓倒谁。好不容易考到了这个重点中学,又令人羡慕地进了学校的特快班,谁在开始时会轻易退出呢。即使自己想退出,家长也生死不会答应的。
老班的严厉是学校出了名的。他好似美国西点军校魔鬼训练一样,决不会有半点通融。有一次,我的同桌范蘩不舒服了,去向老班请假,老班一口回绝,小毛小痛别来请假。范蘩只好折回来,忍着。可是她越来越不舒服,我看她实在难受,就又替她去请假,老班当然没准。学习委员和班长各去请了一回,均未获准。大家安慰范蘩,忍一忍就过去了,范蘩只好忍着。可是不到十分钟,她疼得喘息起来,头上豆大的汗洙滚落,突然嗵的一声,滚倒在地上。这下可把同学们惊慌了,赶紧去叫老班,立即送往医院。医生责怪我们,再晚来一点,她的命就难保了,急性阑尾炎,穿孔破裂。“你们真是不懂事,要学习不要命了。”
老班也吓呆了,他用十二分的诚恳向范蘩同学道歉,向同学们道歉。他日夜守护在范蘩同学的病床前,他似乎在赎罪。老班的举动让我们倒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俱全,平时的怨恨也不知跑哪儿去了。
范蘩病好重又来班上上课后,老班特别激动。我们趁热打铁,强烈要求老班不要如此严厉地管理我们,我们会自觉的,我们都是高二的学生了,我们懂得学习的重要和意义,请您放手一些。我们的散漫、放浪,甚至放纵、活跃,并不一定是浪费时间或耽误学习,我们有我们的方式,我们有我们的性灵,我们照样可以搞好学习。 
老班确实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
轻松又回来了,活泼又回来了。该努力的时候,大家较着劲地在拼;你成绩上升了2分,我必须上升4分。大家你追我赶,好不热闹。特别是,当谁得了什么比赛奖、谁考了全班第一名(也是全校第一名)时,大家一拥就进了餐厅,非“逼”着他(她)请客不可。我们喝啊,唱啊,叫啊,跳啊……逗引得其他班的同学好生羡慕。
我们似乎又找回了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自由和童年的时光。我们有理由相信,老班放手以后,我们会越来越棒。
春回大地,天朗气清。放眼远山,苍松翠柏,回望校园,更是一片郁郁葱葱。你看,老班正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似乎他的信心,还比我们满满!
【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难得的佳作。文章采用记叙文的文体写来,写班级故事,刻画老班形象,老班的一举一动,老班的音容笑貌,老班的前后巨变,写来情真意切,生动传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首尾的自然景物描写,巨大地彰显出了找回童年后的愉快和惬意。全文叙写精彩,细节经典传神,语言出色,中心突出,扣题紧密,首尾圆合,文采飞扬。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作业(参考答案)

1.C(介词,对、对于)     
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    
3.A   4.B   5.略  6、B挺者(直)    7.C都是名词做状语   
8.D 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9.A.神明:指人的智慧    
10. B.江海古今意义相同   
11. ABC项的“焉”都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D项的“焉”是语气词。   
13. ①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14、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 蒙恬tián。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15. 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16.A(“因”因该解释为沿袭。)
17. A(A项是代词,其余三项是结构助词)
18. B(B项中“南”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20.B(A模样mú C炮烙páo D忖度duó)  21.C(A蜂拥 孽根 B寒暄 D形骸)
22.A(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B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此处与语义不符,应为漠不关心C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不能用于老者。D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用于此不妥)
23.C(A不合逻辑,删掉“不会”;B一面对两面;D在“与”前或后加“和”)
24.A   
25.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
26.“适应能力强”的鸟;古典主义的鸟;理想主义的鸟。(必须写出“适应”“古典”“理想”等关键词。)
27.“敬意”主要是因为它虽在笼中却继续扑翼,身处困境仍不失生活的理想,坚持飞翔(着眼于鸟,要写出处境困难却坚持理想之意,大意对即可)。“惭愧”是因为能够这样做的人很少,连作者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着眼于人,尤其是“我”,大意对即可)
28.只要不放弃飞翔的理想,在笼中同样也可以飞翔。只要不放弃奋斗的理想,在灾难和厄运面前也能创造自己的天空。这种事情命运是帮不上忙的。(或“‘天空’是靠自己寻找的、创造的”或“改变命运全靠自己”)
散文欣赏:
另一种纪念碑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221.203.58.12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下一个『九年级(下)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