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题(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2013.1.7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加点字正确的一组是()A.脉脉(mò)颤(z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ǔ)B.酣(hān)睡参差(cēncī)袅娜(nà)蓊蓊郁(yù)郁C.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D.煤屑(xiāo)羞涩(sè)踱(duó)步幽僻(yōupì)2.下列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            2013.1.7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加点字正确的一组是(    )
A.脉脉(mò)          颤(zhàn)动     乘(chéng)凉     独处(chǔ)                    
B.酣(hān)睡         参差(cēncī)    袅娜(nà)        蓊蓊郁(yù)郁
C.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D.煤屑(xiāo)        羞涩(sè)       踱(duó)步       幽僻(yōupì)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义愤填膺  坚如磐石  安之若素  对现诺言
B.公诸于众  不克自拔  携手前进  不言而喻
C.坎坷曲折  巍巍峰巔  无济于事  汹涌澎湃
D.种族歧视  心急如焚  资金不足  息息相关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少数人士不敢说却正在做的事情是,让中国在这次汇率大战中失败,从而又回到“一穷二白“的状态中去,这绝不是骇人听闻。
B、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吃不了的苦和忍不了的气,眼前的这个男人面对严峻的生活早已安之若素。
C、《包身工》的作者夏衍通过三个月的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终于完成了这篇报告文学的写作,文章所描述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包身工”们的种种悲惨遭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近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文化,大文化是自然、社会关系与日常文化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笼罩人们而不为人们所知。     ,           。      ,      。      ,
①对它的评估不能用西方的经验去衡量
②西方节日文化已被政治解体、民族矛盾、宗教派别和企业利益所切分
③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大文化所剩无多
④中国的春节文化却一直保留下来
⑤它是另一种十分不同的文化体系
⑥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现实功能
A.①②④⑥③⑤                 B.③②④⑥①⑤
C.①③⑤⑥②④                 D.③⑥⑤①②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食用富含叶酸含量高的蔬菜、水果能延缓跟老化有关的记忆力、思考力和语言能力的衰退。
B、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超市和各类性质的消费场所越来越多,它们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的。
C、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晋升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
D、中国经济能否顺利渡过危机,不仅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是否及时得当,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6分)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三、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10、选出下列句中“其”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孰能讥之乎?
11、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13.“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14.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15、名篇名句默写(8分)
(1)、              ,抱布贸丝。桑之落矣 ,              。《诗经 氓》
(2)、长太息以掩涕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骚》
(3)、月出于东山之上,         。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4)、          ,渺沧海之一粟。耳得之而为声,           。《赤壁赋》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柴达木看山
马卡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让人觉得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6、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3)
    17.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 (4)
    18.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
“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19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赏析。(6分)

五、作文(40分)
20. 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感叹道:“其实,在雕刻你们之前,你们的命运就已经‘成型’了。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像神,一个像猴,我只是按着你们的原貌略加雕刻而已。”
最后,雕匠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所以,你们的命运并不是我雕刻的,而是你们的成长决定的,你们在泥土中那段成长的过程,就决定了你们最终的走向……”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                                                            

(2)                                                                    

13、                                                               

                                                                    
                                                                                     
14、                                                               

                                                                                  
                                                                              
15(1)                              ,                                                

(2)                                ,                             
    
(3)                                ,                                                                      

(4)                             ,                                                                                                                      

16                                                                 

                                                                         
                                                                                 17                                                                 

                                                                           
                                                                            
18、                                                              

                                                                        
                                                                              
19、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5、C  6、A 7、C 8、B  9:B(观,景观)10、D   11、B
12:⑴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⑵ 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13.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
14.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2分)15默写略
16.①外形粗壮憨实   ②品格谦逊  ③本自天然。(每点2分2点即可)
17.通过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的奇、险、怪,衬托柴达木山给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同时为下文描写柴达木的山作铺垫。(4分)
18.(1)创作必须突破文化、知识和套路的遮蔽,做到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意思对即可)
19.①比喻(1分)。如:将“柴达木山”比作“愣小子胖妞”,“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柴达木山虽矮,但海拔高,又不给人高不可近的感觉的谦逊、不张扬的品质。(2分)②拟人。“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表现柴达木山的敦实可爱。(③对比。“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通过对比,表现“柴达木山”的壮实、威力无比。((每点手法1分,例子正确、分析合理2分) (222.171.158.2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贵州省遵义四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