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人教版七-九年级调研卷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学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1-2012人教版七-九年级调研卷及答案(八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用于七至九年级语文上下期调研考试、竞赛考试、拔高测试等,题型灵活多样,融课内课外于一体,基础与拓展相结合。2011-2012学年调研试卷(一)七年级(上)语文一、积累及运用(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B)(3分)A、瞬间(shùn)嫌恶(è)惊惶(huáng)随声附和(hè)B、玷污(diàn)绽放(zhàn) 伫
试题预览
用于七至九年级语文上下期调研考试、竞赛考试、拔高测试等,题型灵活多样,融课内课外于一体,基础与拓展相结合。
2011-2012学年调研试卷(一)
七年级(上)语文
一、积累及运用(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B) (3分)
A、瞬间 (shùn)   嫌恶 (è)    惊惶 (huáng)   随声附和(hè)  
B、玷污(diàn )    绽放(zhàn)  伫立(zhù)    心旷神怡(yí)
C、洗濯 (dí)    澄清(chéng)  称职 (chèn) 险象迭生(dié)     
D、啜泣(chuò) 枯涸 (hé)   栖息(qī)   忍俊不禁(jì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3分)
A、雏形      踉跄      祈祷          仙露琼浆  
B、狩猎      黄晕      伶仃          水泻不通
C、嬉戏      休憩      训诫         明察秋毫
D、堕落     禀告      蜕变         德高望重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3分)
A、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山羊》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C、“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出自冰心的《繁星》《春水》。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D、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她淡泊名利,教女有方,生活简朴,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4、古诗文默写。(8分)
(1)杜牧的《泊秦淮》中,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崔颢在《黄鹤楼》中写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也有两句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小鸟的活动点缀早春美景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妮。
(4)《次北固山下》中抒发作者对家乡思念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  (3分)
    ①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跳动的      ,       着生命的灵气。
    ②罗曼罗兰所著的《名人传》里.没有过多的记载名人的      ,而让读者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的痛苦、挣扎和矛盾。
A.活泼    表现      丰功伟绩
B.活泼    闲现     劳苦功高
C.活力    闪现     丰功伟绩
D.活力    表现     劳苦功高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4分)
某学校医务室于I985年、l995年,2005年,对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中学生(俗称70后、80后、90后)开展了“初中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绘制了下表:
类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
(指标基数为100)
70后 155.3厘米 40.2公斤 98.44
80后 158.2厘米 41.1公斤 96.57
90后 159.6厘米 44.5公斤 91.96
①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分)
90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增加,(1分)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降低。(1分)
②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a是条件优越,营养好;(1分)b是缺少锻炼。(1分)
7.名著阅读。 (3分)
   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他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他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他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象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他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
①上文内容的作者是 老舍     ,文中的“他”(主人公)是祥子(或骆驼祥子)。
②作者通过主人公拉车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坚忍、勤劳的性格。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共11分)
给母亲打电话
①母亲从小就生活在老家的山村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那里的县城。去年,我和妻子商量着要将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母亲接到城里来,可母亲总以不习惯为由拒绝,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过完年,母亲拗不过我好说歹说,同意到城里来为我带娃儿。
②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孩子睡着的时候,她总会拿把扫帚在楼道里打扫,遇到人时还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一天,母亲问:“对面那家姓啥,怎么不见来往过?”我说我也不认识,母亲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惊讶。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
③每当客厅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母亲总是很兴奋,只是那些都是我和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没有人认识我母亲。母亲偶尔接一次电话,也往往是应上一句话,话筒便传到我和妻子的手上。我与人通话时,母亲便呆呆地立在一旁,好奇地看,然后,眼里是一片旷远的失落。
④有一次,我突然像明白了什么,当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我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我母亲身体还好呢,谢谢你对我母亲的问候……”这时候,我发现母亲的眸子亮亮的,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
⑤我向一个女同事讲起我母亲,告诉她一些我母亲的事情。没想到女同事眼眶里居然盈满了晶莹的泪水,说她母亲想来也是这么孤独吧,只是她没有注意。当时,女同事还要了我家的电话号码,说要让她母亲给我母亲打电话。
⑥这天黄昏,我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接过一听,便急切地叫我妈:“妈,您的电话!”母亲闻声走过来,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竟不敢靠前。我把听筒塞进母亲的手里,一字一顿地说:“妈,您听,是您的电话!”母亲把听筒靠近耳畔,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
⑦我默默地退出房间,走到母亲经常呆呆伫立的阳台上,面对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
(选自《百姓生活》)
8.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作用是什么?(3分)
母亲生活的状况及在我的劝说下,母亲同意进城。(2分)总领全文,引出下文。(1分)
9.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我和妻子商量着要将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母亲接到城里来。
“孤零零”一词,真切朴实地写出了母亲生活的孤独,(1分)侧面表达了“我”和妻子对母亲的关怀之情。(1分)
(2)孩子睡着的时候,她总会拿把扫帚在楼道里打扫,遇到人时还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总会”一词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写出了母亲的淳朴和热情特点,(1分)同时又表现了母亲害怕孤独、渴望与人交往的心情。(1分)
10.第④段中,“我”在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的用意是什么?(2分)
为了让母亲清除地听到,使母亲感到有人牵挂、关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2分)
11.第⑥段中母亲接到第一个打给她的电话时,“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竞不敢靠前”,“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神态描写。(1分)“惊喜而疑惑”“ 微微地颤抖”细腻传神地传达出母亲听到电话后的激动和喜悦之情。(1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7题(共17分)
母亲的歌声
①我曾无数次做过这样的臆想:母亲若识字,一定是个能歌善舞的女人,一定的! 
  ②记忆里,永远有这样一组场景:冬夜,茅草房,土墙,棉油灯。棉油灯搁在四方桌上,灯芯明明灭灭地跳,室内的家什就在土墙上投下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影。母亲在灯下坐,手里拉扯着长长的白线,“哧”、“哧”、“哧”……一声接一声的,她在纳鞋底,风在窗外呼呼地吹。 
  ③那时我们兄妹多,又都处在竹笋一样拔节生长的时节,新鞋往往穿不了几天,就被我们蹬破了,母亲就必须不停地纳鞋底。夜长,长得像母亲手上拉扯着的白线。我们起初还在被窝里睁着眼睛看母亲纳鞋底,后来到底困了,在“哧”、“哧”声中沉沉睡去。 
④母亲也困,但母亲不能睡,她得把手上的鞋底纳完。为了解乏,母亲就哼唱,用她自己才懂的音律和词汇。有时半夜醒来,会听到母亲的哼唱声,轻轻地,柔柔地,跌落在一圈昏黄里。一切的响声刹那间变得更遥远,那种温暖,那种属于母亲的温暖,像油灯一样安详。
⑤后来在不同场合,我听过母亲哼唱。夏夜的打谷场上,母亲一边剥着苞米一边哼唱,月色如水,母亲的哼唱如水。田间地头,母亲楼抱着麦穗,哼唱着。麦穗吐香,母亲的哼唱也吐着芬芳。即使肩上担着上百斤的担子,母亲也不像别的农人那样“嗨哟嗨哟”地打号子,她依然是哼唱着。没人能听得懂她唱什么,她独自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度过那些艰难岁月,把我们兄妹几个,一个个养大成人。
⑥现在,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进城给弟弟带小孩。弟弟家住在六楼,母亲便整天被关在六层楼上。母亲过不惯弟弟家的日子,她是个一刻也离不开土地的人,现在陡然架空了,母亲便像植物被抽去水分一样,蔫蔫的。
⑦电话里,母亲跟我说:“我想家。”语气可怜得像迷路的孩子。但她从不当面跟弟弟说,她怕弟弟不高兴,亦怕弟弟为难。她说“我不帮他,谁帮他呢?”而后独自喃喃,“也不知你爸在家怎样了?”母亲也仅仅如此牵着念着,却再不提回家。
⑧一日,我外出有事,路过弟弟住的小城,去看母亲。我很费劲地爬上六楼,想来,母亲也是这样爬上楼的。弟弟家的门虚掩着,我轻轻推门进去,看到母亲正抱着弟弟的小孩,坐在阳台上边晃边哼着歌。午后的阳光轻轻地落在窗外,羽毛一样,母亲的歌声,也轻得像羽毛。
⑨我眼中的母亲,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母亲在哼唱。那一刻,我无端地想落泪。
12.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写了母亲的哪几次哼唱。(4分)
冬夜纳鞋底时的哼唱;(1分)剥苞米时的哼唱;(1分)搂抱麦穗时的哼唱;(1分)抱着小孩在阳台上的哼唱。(1分)
13.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⑤段“麦穗吐香,母亲的哼唱也吐着芬芳”一句中“芬芳”一词的妙处。(3分)
“芬芳”写出了麦穗的香味,(1分)说明母亲善用哼唱来化解劳动的艰辛,(1分)表现了“我”听母亲哼唱时的幸福感受。(1分)
14.文中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午后的阳光”“母亲的歌声”比喻为“羽毛”,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了母亲歌声的轻柔以及母亲对弟弟的小孩的细心照顾,也突出了午后阳光的温暖。(1分)
15.以前母亲哼唱和现在母亲哼唱的目的有什么不同?试写出来。(4分)
以前母亲哼唱是为了化解劳动的艰辛,(1分)以便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1分)把孩子养大成人。(1分)现在母亲哼唱主要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孤寂。(1分)
16.文章结尾说:“那一刻,我无端地想落泪。”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此刻的心理活动,把“我”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3分)
答案略。示例:辛劳一生的母亲到老了还享不到清福,还要为子女操心,这样的母爱是我无法回报的啊!                       
四、文言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8—21题。(共11分)
  【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 
【注释】①欹(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⑴知之为知之  为:是    ⑵是知也   是:这
⑶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⑷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诲汝知之乎!
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2分)
 ⑵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或孔子问守庙的人说)(2分)
1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2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与思应该相结合。(3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2--23题(共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1、本诗开篇为什么选取“杨花”和“子规”这两种景物?(2分)
既点出时令,暮春时节;又渲染凄凉、飘零氛围。(1分)为下文抒情做铺垫(1分)。
2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分)
运用拟人修辞,把月亮拟人化,诗人把对好友的思念、问候、关心,寄托给明月,让明月带着这份感情随风直到夜郎以西。想象合理、大胆、奇特。(或: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诗人将自己对友人的一片情思寄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诗人的思念,随风直到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友人孤寂的心灵。)
五、作文(任选一题)(50分)
⑴题目:我眼中的         
⑵德国农学家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0%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40倍。这是为什么呢?农学家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即使处于人生的黑夜,也别忘了给自己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
请以“我得到的一缕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




2011--2012学年调研试卷(二)
七年级(下)语文
一、积累及运用(共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3分)
A、磐石(pán)  确凿(zuó)  嗔视(zhēn) 步履(lǔ)
B、哽咽(gěng) 炽痛(chì)  阴霾(mái) 冗杂(rǒng)
C、攒动(cuán)   羁绊(jī)     菜畦(qí)    亘古(gèn)
D、惬意 (qiè)   赫然 (hè)    烧灼 (zhuó)   讪笑(sh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再接再厉    锋芒必露      人迹罕至   鞠躬尽瘁
B、迥乎不同    一反即往      气冲斗牛    杂乱无章
C、妇孺皆知    毛骨悚然      忧心忡忡    语无伦次
D、精打细算    来势凶凶      迫不及待    眼花缭乱
3、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3分)
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国际    、国内    、两岸    是中国当前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目标与需要,来进行有计划的改革。
A、和平   和谐    和气
B、和平   和谐    和解
C、和平   和气    和解
D、和气   和谐    和解
 3、下列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过平庸的生活,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远航、历尽艰险的故事。
B、“算了吧,上帝保佑你!把衬衫脱下来,我给你缝缝……”她用手捧着外祖父的头,亲了亲他的前额;他(他的个儿比她小)把脸贴到她的肩上。这段话出自高尔基的《童年》,这是阿廖沙刚来到外祖父家时所看到的一幕。
C、法布尔,英国著名昆虫学家。他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这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行文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有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另外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
4、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夜雨寄北》中想象与亲人秉烛夜谈的美好画面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钱塘湖春行》中用花、草装扮春天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没马蹄 。
5、下面是两则关于黄河的材料和图画,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问题。(共7分)
材料一:这里(黄河)飞禽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尤其雉鸡,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三只。此外又产一种大竹,数量极多,有些竹子的径围一尺,有些则一尺半……
材料二:据历史记载,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千多年里,仅黄河下游就曾发生过一千五百多次大的决口,每次都洪水横流,千里泽国的人间惨象。而近几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污染等新的问题。
⑴读完这两则材料,你发现了什么?(2分)
古代的黄河风景秀丽,是鸟的天堂,孕育了中华文明;(1分)人类的活动也破坏黄河的生态环境,导致黄河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污染等新问题。(1分)
⑵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2分)
答案略。示例: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⑶下图是黄河母亲的雕塑,请认真观察,谈谈你对这座雕塑的理解。(3分)
                             
雕塑主题部分由神态慈祥的“母亲”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婴儿”组成。(1分)“母亲”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1分)“婴儿”则象征了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1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11题(共13分)
分析题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雏。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被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太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6.文章开头说“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联系全文,说说这位老师“好”在哪里。(2分)
   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或能活跃课堂气氛,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等)(2分)
7.读读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这两次“笑”的原因。(2分)
  第一次:同学们认为调皮鬼的答案很搞笑;(1分)
  第二次:大家认为老师的答案既好笑又巧妙,也表示赞同。(如答到“简单而直接”等体现巧妙的词语也可得分)(1分)
8.学生的答案分别是抢孩子、套近乎、挣钱、抢东西、卖伞(或搞推销的),老师的答案是男人是女人的丈夫,书上的正确答案是雷锋做好事。(3分)
9.为什么师生的答案与书上的正确答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2分)
答案略。可围绕“利己与利人的角度不同”“社会现实的不同”“学校教育的缺失”等某一方面加以分析阐述。
10.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中,老师认为“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老师的这种认识有什么偏差?(2分)
答案略。可围绕“教师不能从正面加以适当的引导”或“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某一角度加以分析阐述。
11.如果你是这个班的一名学生,目睹参与了整个过程,当听了校长的话,看到校长的泪水,你会作何感想?(2分)
答案略。结合“校长的话”和“校长的泪”谈出自己的感想,可围绕“呼唤人间真情”“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和自身道德修养”等某一要点来谈。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共16分)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总复习 学考试卷


上一个『七年级语文期终自我检测一』  下一个『2012年金平区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