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2013届高三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2013届高三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2013届高三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蚌埠(èng)模具(mú)褪色(shǎi)阿其所好(ē)B.磅秤(àng)掣肘(chè)女佣(yòng)天寒地坼(chè)C.答礼(dá)珐琅(fǎ)桧柏(guì)饕餮大餐(tiè)D.圭臬(niè)着实(zh
试题预览
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2013届高三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蚌埠(bèng)   模具(mú)    褪色(shǎi)     阿其所好(ē)
 B.磅秤(bàng)   掣肘(chè)   女佣(yòng)     天寒地坼(chè)
 C.答礼(dá)     珐琅(fǎ)    桧柏(guì)      饕餮大餐(tiè)
 D.圭臬(niè)    着实(zhuó)  监生(jiàn)     久假不归(j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想想上一个假日经济的火爆的场面,看看这一个假日经济的惨淡经营,这强烈的反差怎不让商家暗然神伤?让消费者摇头愧叹?
 C.使用鼠标时,总是反复、集中、机械地活动一 两个手指,结果累及手腕韧带,进而延及前臂、肘部甚至肩部,这被称为电脑综合征。
 D.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杆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忘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虽然把酒精当做替罪羊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市场,但“醉酒”之说既不能脱罪,又不能挽回颜面与损失。无论如何,饮酒总还是风险自担的行为。
B.眼下,叙利亚不仅是中东动荡的风暴眼,更成为大国围绕主权国家危机应对原则而进行博弈的焦点。
C.张老先生豁达地说:“人间富贵如浮云,我只愿后辈们都能成为芝兰玉树。”
D.网上购物眼下正以快捷省钱的优点而大行其道,但由于经营者不稂不莠,网购陷阱却也不少。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B.如果把干旱的原因归咎于大自然的无情,恐怕还会遭遇更加无情的大自然的报复。因为,人类活 动对于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C.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D.欧盟23日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 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⑧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6.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字。(4分)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本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 年画尤为 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答: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请就这则新闻写一段评论。(70字左右)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识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8.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10.请在下列诗文中选出含有联觉现象的句子(只写序号),并说明是哪几种感官混合而产生联觉现象的。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③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④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何?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5题(20分)
认真面具   希尼尔(新加坡)
浩浩荡荡地我们来到圣淘沙。
一阵车烟朝高尔夫球场的方向隐去,徒留老人与浩原幸助,正等待我的引导。
“呵,这山丘,我年轻的时候来过的……”老人站在一棵参天的古树下,振奋起来。对于部分本地与外来的游客而言,山丘上的蜡像馆是可去也可不去的一个“枯燥”的去处。虽然如此,他俩却泡了两个多时辰。我始终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跟随在清冷的展览馆里。
“在这之前,我就调回去了呵……可我年轻的时候,也听说过……”老人指着一群围绕在会议桌的军人蜡像,向浩原招手,“听说他们就在一间车厂内谈判!”
老人以一种错失良机的语态,向他最小的孙子表达。“那阵子因为摔断了肋骨,空袭后的几天,就被遣回原乡去了……噢!本岛……,本岛那市政厅还在吧?”
老人竟然是南来怀古的前朝遗将!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那以侵占国军人的身份,对曾占领土地的回忆,似乎没有愧疚之意,却仅止于对当年英勇事迹的一种追怀。而年轻的浩原,则站在一旁沉默不语,大概爷爷意气焕发的时代,他还来不及参与吧?
接下来的展出,有过度煽情的画面:主角是一批披上军装的恶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
“这些都是真的?”问者竟有两种声调。然而他俩的表情没有令我感觉到虚假的模样。虚假的只是掩饰的历史。我想。
“不可能啊?你看,这些地方我不也曾去过,只是……”制造历史的老人并不晓得历史有被剪接的可能。他的神情,比困扰的浩原,略为沉重……
匆匆忙忙地我们来到博物院旁的史料展览厅。
不用引导。他俩推开那扇窄门。一阵东北方沦陷的乡音正回绕于时光隧道最水深火热处;一叠叠褪色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纸,都被刻意渲染成历史。
“这些都是真的吗?”我感觉得出是浩原的声音。我指着一面签满着名字的太阳旗说:“当年日军在征战时,几乎每名兵士的行囊里都折叠着乡民们签名的旗子,以激励行军的士气……”我想,老人也拥有一面。
我望着腕表,虽然距离展览结束还有一小段时间,我己催促他们回旅店去。——接着展示的那一批酷刑,他们还没有适当的心理准备。在转弯处的一片灰墙上,挂满了一个烈士的忧患心情;那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也许老人听过传闻一二,也许他已遗忘了;他或许感触到烈士的那种眼神,宽恕中带有几分不甘!我拉着浩原,在哀怨的《何日君再来》的旋律中,推开那扇窄门……
柔和的灯光下,我们用完丰富的晚膳;老人主动取消晚间的节目,只在十合百货公司买了些纪念品,就回客房去了。
接近亥时,当我发觉回程机票的一些细节出了点差错后,我临时决定造访老人。
门是虚掩的。——老人与浩原正席地而坐,酒似乎已过三巡。老人以含糊的口音,哼着不易听得懂的俳句;昏暗的灯光下,浩原眯着眼和拍……
“我想起古代的某剑客!”老人说,“在寻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他把最强的对手——扳平了;过后,仅仅一念之差下,竟解决了全村的人,从此, 便不再回归。后人在似真似幻的传说中断定,因为剑客的内心十分苦闷、孤寂,并带有仇恨……”
一个叫做“屠杀”的名词在我脑海中闪现。思索中我把目光转移到浩原,他那醺红的脸泛着房外的月光,他指着朝南的窗外那高耸的浮雕说:“那是什么?”
“纪念碑。方圆十里,数这座最悲情!”我往落地窗前走去。远方那碑柱,在这堂皇的旅店外显得格外渺小,我面向他,以无需求证的口吻说道:“那是纪念某年当地的平民历经一次‘进出’的教训而建的。”浩原正想继续开口,我阻止了他。而后方,老人那朦胧的声音又再度低回:“我记得家乡有一座千面卧佛,每当弟子在佛前忏悔后,深夜,佛前总有一张张撕落的面具,随风飘逝,以示新生……”
突然,碑的一隅,我们竟然望见有磷磷鬼火在闪烁。经过一阵犹豫后,决定下楼寻火去。
碑给人的感觉,在这个暗淡的月光下,是凄壮的。因为风的缘故,一片片刚燃尽的冥纸——就如老人的家乡那撕落的佛面——随意飘了起来。在摆放灰瓮的石柱前,有一老妇人,以一种宽怀的姿态侧卧着;良久,不动,似乎有此生不渝的回忆萦绕在这片可以被纵容的大地,以及继续带有伤痕的心。我忖度,浩原不一定能了解,她老人家正要赶上明早一场追悼五十载冤魂的春祭。
(编者按:新加坡原是英国殖民地,1942年日军攻占新加坡,日军以战胜国的姿态与英国签署了占领协议,随后日军对在新加坡的华侨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3年半的期间约有2万至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
11.文章开篇一面说蜡像馆是一个“枯燥”的去处,又极力写两人却泡了两个多时辰,这样写是不是矛盾?有何作用?(4分)
答:                                                                                                               
12.小说两 次写到“这些都是真的”,有何意味?(4分)
答:                                                                                                              
13.这篇小说的题目《认真面具》有何含义?(3分)
答:                                                                                                                
14.这篇小说能做到意味深长,得益于其语言的张力。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4分)
答:                                                                                                              
15.请结合文本分析文末寻火情节的内涵和作用。(5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素位而行学                      素位:安于平常所处的地位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长寿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B.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其皆出于此乎     
D.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周公、孔子与羿、秋、俞跗相比,突出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信中高度赞扬了薛雪的精湛医技,阐明了医学的巨大作用,批评了薛寿鱼重理学而轻医道的错误思想。
C.语言简洁刚劲,论证精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薛雪的无限敬仰之思。
D.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医 之 为 艺 尤 非 易 言 神 农 始 之 黄 帝 昌 之 周 公 使 冢 宰 领 之 其 道 通 于 神 圣 今 天 下 医 绝 矣 惟 讲 学 一 流 转 未 绝 者 何 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3分)
                                                                               ⑵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21-22题。(7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2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3分)
答:                                                                         
2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
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材料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3.颜渊为何感叹“虽欲从 之,末由也已”?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1分)
                                                                                  
24.从材料二看,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评析。(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①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②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白居易《琵琶行》)
④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⑤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1.①不矛盾,从不同的侧面来说的。一些人认为蜡像馆是一个“枯燥”的去处,可去可不去,可对于这位“前朝遗将”追怀当年的“英勇事迹”却别有意味,因此泡了两个多时辰。②引出下文对英军向日军签署投降书的情景及日军暴行的评说,也隐约体现老人为虚假的剪辑的历史所蒙蔽的一个事实。(对语句间关联的解说2分,作用2分)
12.①第一次“这些都是真的?”的话语中包含着老人内心的诧异与失落,更能引人对历史真实以反思。②两次 里小孙子发出的这个疑问,暴露了日本教育给年轻一代所灌输的历史认知,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差距。(从老人角度分析出反思的内容及诧异失落2分,从孙子的疑问角度2分)
13.①“认真面具”既可作“认真的面具”解,也可作“认出真实的面具”解,而小说的主旨,也正统摄在这两方面的内容中。②一方面 “认真的面具”直刺日本教育掩盖、歪曲历史真实,是反语。③另一方面,要“认出真实的面具”,不要为那些虚假的仟悔和反省迷惑,要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14.①小说语言以冷包热:或用反语于冷的叙述中聚出愤怒,如以日军用词“进出”代侵略以达讽刺之意等;或用平淡之语写人悲剧,如“那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写出了日军的残暴和血雨腥风。如上这些语言上的特点,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值得细细体味。(点明语言特点2分,有具体的分析2分,其他有道理亦酌情赋分。) 
15.①“寻火”承上启下,写出了“我”对历史真实的“认真”和要“认清日军真实的面具”的执着。②对施暴者而言,没有对受害者的真诚忏悔和反省,在佛前撕落再多的面具也不能新生;对受害者而言,要牢记惨痛的历史,而不要漠然地认为那些历史的记录“ 枯燥”。③既是对历史的牢记和对亡灵的纪念,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和日本教育对厉史的歪曲的有力批判,同时也对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作了反思。(答出2点4分,语句通顺1分,共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A,意料、料想     17.C
18.D(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 神奇的医学成就)
19.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3分)
20. (1) 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执、虽、 词,共3分)
(2)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活、所以、以为,句子通顺,共4分)

21. “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1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 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218.86.88.3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宁海县正学中学2012年12月高三语文综合试卷』  下一个『浙江建人高复2013届12月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