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2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2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2012.11.16)一,基础知识题(1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A诣市(yì)不肖之子(xiào)勖勉(xù)西风东渐(jiàn)B刍荛(ráo)箪食与肉(dān)剖判(pōu)靡不有初(mǐ)C嗔责(chēng)精神愦愦(kuì)窥伺(sì)数相匡救(shù)D女红(hǒng)从容中道(zhòng)絜矩(xié)仁者乐山(yào)(答案B)
试题预览
2012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2012.11.16)
一,基础知识题(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
A诣市(yì)   不肖之子(xi ào)    勖勉(xù)   西风东渐(jiàn)
B刍荛 (ráo)  箪食与肉  (dān)  剖判 (pōu)  靡不有初(mǐ)
C嗔责  (chēng) 精神愦愦 (kuì)   窥伺(sì)   数相匡救(shù)
D女红 (hǒng)  从容中道 (zhòng)   絜矩 (xié)  仁者乐山(yào)
(答案B)。西风东渐(jiān) 嗔责  (chēn) 数相匡救(shuò) 女红 (gōng) 絜矩 (xié)
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   )
A纂组 成教于国 气如悬丝   磬其狂瞽
B 鲠议 见素抱朴 商略砥诃   驼瓮俱失
C翳桑 以观其徼  埽除打叠   不以为杵
D花息 如履薄冰  格物致知  好逸恶劳
(答案D)。罄其狂瞽 商略诋诃  不以为忤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择善而从。
B.任何科学,都是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颠扑不破的保存下来,是非难定的暂时存疑,不符实际的一概剔除。
C.已经有过四次合作并饰演了三次夫妻的张嘉译与颜丙燕,对彼此的性格和习惯都相当了解,所以在《借枪》中再度合作起来更加默契,演起对手戏来驾轻就熟。
D.一个多月前还叫嚣在南海领土争议问题上不惜与中国动武;一个月后却率领近300人的政商代表团,浩浩荡荡到北京访问,临行前更公开承认,中国有13亿人,只有9500万人的菲律宾是打不过中国的。前倨后恭,莫此为甚,这就是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
(答案A).。“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颠扑不破 -颠:跌;扑:敲。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2014世园会是青岛吉继北京奥帆赛之后承接的又一重大国际性活动,旨在将创意与时尚相结合,挖掘齐鲁文化、海洋文化、中国文化以及全球园林艺术。
B.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谢霆锋凭《线人》夺得最佳男主角奖,这是对他付出汗水和激情、梦想和青春最好的诠释。
C.泰山的巍峨雄壮,崂山的清虚幽静,黄河的汹涌澎湃,大海的波澜壮阔……旅游资源丰富的齐鲁大地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D.死、生、病、爱,这四个字是史铁生笔下最重要的主题。她在轮椅上将每个字都想得那样透彻,并用文字和行动加以阐释,承受病而付出爱,向死而生。
答案D。A并列不当,B搭配不当,C主客颠倒
5. 日前,《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出新招,拾金不昧者可获得相当于失物价值10%的金钱奖励。消息一出,引发舆论热议,下面是四位网友留言,表意最准确、鲜明、生动的一项:(    )
A.拾金不昧,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从失主角度看,东西失而复得,对归还者给予一定钱物表示感谢,似乎是人之常情。
B.拾金不昧有偿,是否就与传统美德相悖?是否就标志着道德的沦丧?是否不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一种获利手段?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C.拾金不昧有奖与拾金不昧,二者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是更加务实开放的伙伴关系。拾金不昧有奖更接地气,贴人心,我支持!
D.对于拾金不昧,有奖才是王道,神马都是浮云。子曾经曰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对这一举措,我举双手赞成。
答案.C.C项通过比喻拟人,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A项“似乎是人之常情”,表意不鲜明,态度不明朗。B项,观点不鲜明,“值得思考”未明确态度。D项,采用网络用语,文白夹杂,表述不规范;且引用不准确,“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出处:《后汉书•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荀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新旧秩序交替的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正在朝着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从这一现实出发,荀子提出了社会控制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性恶决定了人们有共同的追求和无限的欲望,而财物又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冲突和争斗。因此,他认为必须对人恶的本性加以控制。
“礼”是荀学中的核心字眼。在荀子看来,“礼”正是起源于人性恶的判断,其目的就是调节人的欲望与有限财物间的矛盾,在荀子的社会控制思想中,“礼”具有全面的社会控制功能和广泛的辐射面。 “礼”既是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又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为政治国的纲要根本。
“礼”是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荀子反复论述要培养君子人格,他倡导从君主到普通老百姓都应遵守忠孝信义的道德规范,君主修身是为了树立道德之威,成为臣民之表率;百姓修身则是为了“治达”、“和节”、举止优雅。“礼”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社会成员在交往中都要遵循礼义准则。首先,要用“礼”来确定人伦关系。其次,人们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礼义。此外,人们在祭礼、养生等具体事宜中也应当遵循“礼”的准则。“礼”是为政治国的根本。“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将礼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
荀子从狭义的社会控制角度提出了“法”这一社会控制手段。也就是说,他只是将法作为礼的补充手段来对社会越轨者实施惩罚和重新教育。
荀子认为,法起源于礼之后,作用于礼所不能的范围。人类最初是用道德教化调节自身行为,随着“私”的观念增强,阶级、国家出现,才出现了法律政令。他认为当礼义不能调节人们的行为,或人们的行为违反礼义要求时,才能用到法。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荀子对“法”在社会控制领域中的运用形成了三点主张。其一“法”并非万能。每个国家都存在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法令制度,也有使国家动乱的法令制度。有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必能治理好国家的法。其二要“明德慎罚”。荀子在“王道”和“霸道”之间,是主张王道的。因此,荀子在提出“礼”与“刑”是治国纲领的同时,主张“明德慎罚”。其三在法与人的关系上,荀子更重视人的作用。
荀子以“礼”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用“法”作为制约社会越轨行为的制度性手段,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社会控制模式。其最终的目的则是为了形成良性的社会运行秩序,即所谓“至平”。何谓“至平”?“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解读荀子的理想社会,有这么几个特点:统治者要有道德之威,实行德治;各个群体的相应欲望分别得到满足;各个群体各安其事、各负其责,井然有序。(节选自2011年4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对“荀子社会控制思想”目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对人恶的本性加以控制。
B.通过“礼”来调解人的欲望与有限的社会财物之间的矛盾。
C.“法”作为社会控制思想的制度手段作用于“礼”所不能的范围。
D.社会控制思想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良性的社会秩序。
答案A。人性恶与财物有限的冲突才是控制的原因
7.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法”起源于“礼”之后,是随着“私”的观念增强,阶级、国家出现之后才出现的。
B.“法”作为“礼”的补充手段,说明“法”的社会控制作用远逊于“礼”的作用。
C.当礼义不能调节人们行为或者人们的行为违反礼义要求时,才能用到“法”。
D.“礼”与“法”二者缺一不可,要想治理好国家,还要明德慎罚。
答案B。用“法”作为制约社会越轨行为的制度性手段或者见选项C的说是明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战国末期,新旧秩序交替荀子从诸侯割据局面向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这一现实出发,提出了社会控制思想。
B.“礼”作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确定人伦关系,约束人们的举止行为,祭祀、养生等具体事宜遵礼而行,因而荀子将礼提到关系社会命运的高度。
C.法令制度可以使国家得以治理也可能使国家动乱;有治理好国家的法,但是没有一定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所以法不是万能的。
D.荀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至平”,统治者既实行德治又要有法律的威严,各个群体的相应欲望分别得到满足,各个群体各安其事、各负其责。
答案A。B“礼”作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不具有约束力。C“有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必能治理好国家的法。”D“又要有法律的威严”在原文没有。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②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③,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节选自《鲒崎亭集外编》 ,有删节)
【注】①史忠烈公:指史可法,“忠烈”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经略:官职。
③颜太师以兵解:指传说颜真卿被杀时升仙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任:担当
B.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       克:取胜
C.承畴大恚                     恚;惭愧
D.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蝉:像蝉一样
答案C。愤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以衣冠葬之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也
B.忠烈乃瞠目曰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
C.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D.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答D。D均为助词,取独;A用,介词/因为,介词;B于是,副词/却,连词;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史可法“忠烈”的一组是(    )
①吾誓与城为殉②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③忠烈大呼德威④忠烈拔刀自裁⑤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⑥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⑥
答案B。②是对自已后事的安排⑥是后人对史可法的追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可法已被清兵杀害,大江南北却传言他没死,甚至连洪承畴也不敢肯定他到底是否死了,可见史可法在当时影响很大。
B.文中对史可法的刻画运用了烘托,吴中孙兆奎对其形象补充,洪承畴贪生怕死,卖国求荣反衬了史公的光辉。
C.史可法在江都被清兵围困的紧急情况下,感觉到败局不可挽回,就安排了后事,宁可殉国而死,也不做清兵的俘虏。
D.城陷之日,史可法自杀不成,被手下人捆绑押送到豫亲王面前;豫亲王尊称他为“先生”,足见他对史可法的推重,对其军事才能的赞赏。
答案D“对其军事才能的赞赏”在文中无中生有。
第二卷(共11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入诸孙中。(3分)
(译)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2)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3分)
(译)经略从北方来,确实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3分)
(译)所说的使自已的心意满足,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已,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自然真实),这就叫做自我满足。
14,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三、默写与古诗词鉴赏(13分)
15默写(5分)
(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背景】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赏析】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1)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玄蝉(或“蝉”,1分)。②对比(或“衬托”、“反衬”,1分),蕴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2分)。
(2)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顾盼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1分),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含着生气和力量(1分)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2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新年抒怀
季羡林
①除夕之夜,半夜醒来,一看表,是一点半钟,心里轻轻地一颤:又过去一年了。
②小的时候,总希望时光快快流逝,盼过节,盼过年,盼迅速长大成人。然而,时光却偏偏好像停滞不前,小小的心灵里溢满了忿忿不平之气。
③但是,一过中年,人生之车好像是从高坡上滑下,时光流逝得像电光一般。它不饶人,不了解人的心情,愣是狂奔不已。一转眼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滑过了花甲,滑过了古稀,少数幸运者或者什么者,滑到了耄耋之年。人到了这个境界,对时光的流逝更加敏感。年轻的时候考虑问题是以年计,以月计。到了此时,是以日计,以小时计了。
④我是一个幸运者或者什么者,眼前正处在耄耋之年。我的心情不同于青年,也不同于中年,纷纭万端,决不是三两句就能说清楚的。我自己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⑤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我一生最辉煌的年份之一。求全之毁根本没有,不虞之誉却多得不得了,压到我身上,使我无法消化,使我感到沉重。有一些称号,初戴到头上时,自己都感到吃惊,感到很不习惯。就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前天,在解放后第一次全国性国家图书奖会议上,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的,包括文理法农工医以及军事等等方面的五十一万多种图书中,在中宣部和财政部的关怀和新闻出版署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国七十多位专家的认真细致的评审,共评出国家图书奖四十五种。只要看一看这个比例数字,就能够了解获奖之困难。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评选工作。至于自己却获奖有份,一开始时,我连做梦都没有梦到。然而结果我却有两部书获奖。在小组会上,我曾要求撤出我那一本书,评委不同意。我只能以不投自己的票的办法来处理此事。对这个结果,要说自己不高兴,那是矫情,那是虚伪,为我所不取。我更多地感觉到的是惶恐不安,感觉到惭愧。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图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评上,自己却一再滥竽。这也算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幸运吧。我在这里还要补上一句:在旧年的最后一天的《光明日报》上,我读到老友邓广铭教授对我的评价,我也是既感且愧。
⑥我过去曾多次说到,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自己决非什么天才,我自己评估是一个中人之才。如果自己身上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自己是勤奋的,这一点差堪自慰。我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是一个自知文明超过需要的人,是一个思维不懒惰,脑筋永远不停地转动的人。我得利之处,恐怕也在这里。过去一年中,在我走的道路上,撒满了玫瑰花;到处是笑脸,到处是赞誉。我成为一个“很可接触者”。要了解我过去一年的心情,必须把我的处境同我的性格,同我内心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⑦现在写“新年抒怀”,我的“怀”,也就是我的心情,在过去一年我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⑧首先是,我并没有被鲜花和赞誉冲昏了头脑,我的头脑是颇为清醒的。一位年轻的朋友说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尽管从表面上来看,我似乎是朝气蓬勃,在学术上野心勃勃,我揽的工作远远超过一个耄耋老人所能承担的,我每天的工作量在同辈人中恐怕也居上乘。但是我没有忘乎所以,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年龄。在朋友欢笑之中,在家庭聚乐之中,在灯红酒绿之时,在奖誉纷至潮来之时,我满面含笑,心旷神怡,却蓦地会在心灵中一闪念:“这一出戏快结束了!”我像撞客的人一样,这一闪念紧紧跟随着我,我摆脱不掉。
⑨是我怕死吗?不,不,决不是的。我曾多次讲过:我的性命本应该在十年浩劫中结束的。在比一根头发丝还细的偶然性中,我侥幸活了下来。从那以后,我所有的寿命都是白拣来的;多活一天,也算是“赚了”。而且对于死,我近来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看法:“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死是自然规律,谁也违抗不得。用不着自己操心,操心也无用。
⑩那么我那种快煞戏的想法是怎样来的呢?记得在大学读书时,读过俞平伯先生的一篇散文:《重过西园码头》,时隔六十余年,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有一句话:“从现在起我们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这就说明,过去日子过得不仔细,甚至太马虎。俞平伯先生这样,别的人也是这样,我当然也不例外。日子当前,总过得马虎。时间一过,回忆又复甜蜜。宋词中有一句话:“当时只道是寻常。”真是千古名句,道出了人们的这种心情。我希望,现在能够把当前的日子过得仔细一点,认为不寻常一点。特别是在走上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时,更应该这样。因此,我的快煞戏的感觉,完全是积极的,没有消极的东西,更与怕死没有牵连。
17.简析第③段中加点的“滑”字运用的妙处。(4分)
答:“滑”意为时间流逝(1分),呼应“人生之车”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流逝的快速(1分)。同时运用反复使用形成排比(1分)强化了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1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快煞戏的感觉,完全是积极的,没有消极的东西”?(4分)
答:因为自己已是耄耋之年,所以会有生命将尽的感觉(1分),但这不是怕死的表现(1分),而是感到自己过去日子过得不仔细,希望在走上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时能够把当前的日子过得仔细一点,不寻常一点。所以是积极的,没有消极的东西(2分)。
19.作者说“我的心情”“决不是三两句就能说清楚的”,结合全文,概述作者内心复杂的心理状态。(6分)
答:1)对时光的流逝感觉更加敏感;2)对荣誉的获得感到高兴,同时又惶恐不安,感到惭愧;3)头脑清醒,希望能够把当前的日子过得仔细一点。(每点2分,全对得6分)
20.试从作者的形象出发,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获得哪些人生启示。(6分)
答:角度一:珍惜时间。角度二:为人谦逊。角度三:勤于思考不懈怠。角度四:心态年轻有活力。角度五:把握当下,珍惜今天的生活。(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9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又问:“那么管仲知礼仪吗?”孔子回答说:“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 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对管仲这个人物有怎样的评价?(4分)
答案: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怎样的仁爱观?(150字左右)(5分)
  答案: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旗免于衰落,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不必拘于小信。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为主题写一句公益广告宣传语。(不超过20字) (4分) 
(答)示例1:拿的是东西,失的是人格。 
示例2: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示例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评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为人之道。(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月考试卷


上一个『《决胜中考——病句专题》复习』  下一个『信阳市羊山中学2012一2013学年度上期第三次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A)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