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专题分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三语文作文专题分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宁夏)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
试题预览
2007全国新课标卷  (海南 宁夏)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当前,科技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全国卷新课标卷的试题,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现实,关注和思考“创造”,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别涅迪克“意外的发现”这则材料,内涵是很丰富的。它启示我们:每一次成功都始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有赖于执著探索的心灵。许多人常慨叹缺少机遇,其实机遇来临时并不是敲着锣、打着鼓的,它会悄悄从你身边溜过去。有心还是无意,是决定你能否抓住机遇、赢得成功的关键。
  之所以称别涅迪克的发明为“意外的发现”,一是因为“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博士看到“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的报道更属“偶然看见”。然而,偶然性中恰恰有必然性。请看别涅迪克的行为:“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时,他“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这无疑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偶然看见报道”后,“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这表明他实在是个有心人。由此,考生除根据材料中的两个核心句——“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和“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确立主旨外,还可紧密围绕“创造”这一总话题,引申出诸多角度,比如“保留一份好奇心”“别忽视细节”“意外背后的必然”等等。考生针对这些角度进行思考,都成立。 
  与2006年全国卷的两道题和今年全国卷Ⅰ卷、Ⅱ卷的作文题相比,本题已经用两个“有人评论说”道明了材料含意(围绕“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立意,须注意不能错误地理解、表述为“创造并不困难、并不崎岖、并不遥远”)。有材料,再结合提示性的句子,考生都能准确审题,写作时也更好上手。至于作文材料是否需要引用,依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一般还是应根据自己将写文章的主题,适当地摘引一下。
  当然,有评论者指出,谈“创造”、谈“执著的追求”与大多数高中生的亲身经历有一定距离(尽管学生并不缺乏相关的阅读积累)。应该讲,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如果考生只单纯地从“创造是什么”“创造的作用”“成功是什么”等角度泛泛而谈如何“做人做事”,都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如果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有关范围立意表达,则视为“偏离题意”。
  
2008全国新课标卷  (海南 宁夏)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小故事中有大道理
  今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的作文题,没有像去年一样给出提示性的引语(去年的引语为“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从实际情况看,给部分考生的审题造成不小的难度。构思本题时,其实可按如下步骤审题立意:
  一、整体把握材料含意,找到思维的聚合点
  就材料整体而言,表层含意是人类应善待包括鸟在内的各种生灵(包括母女俩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却未善待小鸟——第一次养鸟;剥夺了小鸟的自由——第二次养鸟;包括花鸟市场的老板借捕鸟发财),其深层含意则体现在放生活动的悲剧性后果上——一种行为本来是出于“善”的目的,可由于对行为本身考虑不周,结果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二、理清材料的发散性,多方提炼作文角度
  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入题:(1)母女俩的角度:由她们的慈善行为没有用对地方,可立意为应看清事物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她们的善意行为有待改进,可立意为做事要注意行为与目的的关系;由她们放生的结果,可立意为做事要讲求方法而不能盲从。(2)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看,商人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由此可谈论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危害不容忽视。(3)从鸟与人类的关系看,立意点可以是呼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优选最佳立意构思成文
  在“整体把握材料含意”和“多方提炼作文角度”的基础上,还应精心选择最佳立意进行写作。选择的标准由主客观两方面决定:主观方面,自己对哪个角度感悟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就选哪一角度;客观方面,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自己要加以盘算。这样综合考虑,方能胜人一筹。考生下笔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一味地纠缠在养鸟或放鸟上(比如可提升到自由、生命、爱的高度作思考,强调盲目的爱反而会造成伤害、治标更应治本等,或者剖析不能被“又环保又慈善”之类的表象所迷惑)。
  高考结束后,海南有四位作家试写本题,遗憾的是多篇文章写“浅”了,与题意若即若离。唯张浩文先生的《千万别“好心办坏事”》值得借鉴。请读该文节选:
  ……比如说我们改造自然,是为了让我们人类生活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目的,我们动员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向地球庄严开战,向自然无度索取。可我们发疯式地征服自然的结果,是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现在出现的冰山消融、海水上涨、气候异常、空气污染、污水横流,以及各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流行病、传染病,无不与人类所秉持的“人定胜天”这种愚蠢的狂妄有关。人类这样虐待自然,给自己带来好结果了吗?我们期待的幸福生活是离我们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了?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不认真地反省人类自身的发展模式,怎么能过上幸福生活?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一定要谦虚,不要太过自信甚至狂妄。要知道无论对自然规律还是对人类自身的思维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的。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认真调查,周密设计,既要大胆树立目标,又要小心求证路径;既要凸显人类的自主性,也要严守自然的限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才能不“好心办坏事”!
  
2009全国新课标卷  (海南 宁夏)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大家都说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直面社会人生,关注道德教化
  一般而言,高考作文命题所用材料不会涉及社会消极面、阴暗面,而今年全国卷新课标卷(宁夏、海南用)的新材料作文题,不回避如今社会上不诚不信之风导致人们行善时心存顾虑这一现实问题,可以说是突破了某种禁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更因材料中提及“彭宇”“聂清文”两个例子(前者指2007年7月南京一位老太太将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老太太,将她扶起送去医院,却反被诬告;聂清文为湖南涟源市七一煤矿工人),对指引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两耳要闻窗外事”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构思本题时,可按如下步骤审题立意:
  一、整体把握材料含意,找到思维的聚合点。
  就材料整体而言,核心概念有两个,一是“诚信”,二是“善良”(二者本身密不可分,真正的善良者必然坚守诚信,而诚信则体现着一个人的善良品格和道德情操)。命题人要求考生就诚信缺失的社会里是否该行善,给出自己明确的答案。
  二、理清材料的发散性,多方提炼作文角度。
  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入题:(1)“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这一举动体现出的是同情,可立意为同情与悲悯之心不可无。(2)“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小钱的话提醒我们,不要让善良被他人利用,以致落入不诚信的圈套。(3)“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由此可谈论有人行骗,不应成为放弃善心、不去行善的借口。(4)“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立意点可以是追究“不敢善良”背后的原因。(5)“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赞扬聂清文因为善良所以诚信,提示我们诚信者大量存在,日常生活中不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6)“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 “都得做些什么”值得思索——如果那女孩说的是真的,那自然是对她伸以援手;假如发现她是骗子呢,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思维。 
  三、优选最佳立意构思成文。
  在今年的试题要求中,有心的人也许早就看出了对写作要求的小小变化,那就是“要求选准角度”,因此,在“整体把握材料含意”和“多方提炼作文角度”的基础上,还应精心选择最佳立意进行写作。选择的标准由主客观两方面决定:主观方面,自己对哪个角度感悟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就选哪一个角度;客观方面,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自己要加以盘算。这样综合考虑,方能胜人一筹。考生下笔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纠缠于材料中的女孩是不是行骗上(比如可深挖诚信品德沦丧的根源,并深度剖析其造成的恶果,更可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疗救”措施;又如辩证地指出既要坦荡无私地顺从内心法则,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又要善于识破骗局、避免蒙受损失,等等)。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解析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场外支招
    一、审题概要
    就内容来看,文题所选材料及其蕴含的立意旨向,仍然是以关注青年学生成长,引导考生热爱自然、关注现实、崇尚科学、思考社会人生为命题侧重点的。
    就形式而言,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审读材料,明确要求。文题依照2009年全国卷Ⅱ的模式,也给了三则材料,并带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写作要求。这就暗示考生决不能仅凭某一材料中只言片语就做出立意的选择,而要在分别读懂每则材料、把握各自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思考,从而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观点。
    二、旨向分析
    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出题人已做出“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的提示。因而,我们完全可以就此立意、构思成文。然而,此共性观点过于笼统庞大、不易驾驭,难以写出具有深度的文章。依据新材料作文还可以在符合总要求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每则材料的蕴含、做多向性立意选择的特点,可有下列诸多的立意。
    1.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适合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环境。(素材:关于李嘉诚教子的故事、关于爱迪生成长故事)
    2.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生存发展和成才。(素材:孟母三迁,择邻育子;关于林肯的成长)
    3.欲使人才健康、快速的成长,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自然、社会、心理环境。(素材:名言“将门生虎子,儒室出书生”;29岁的周森锋成为湖北乃至中国目前最年轻的市长)
    4.在生存、成长过程中,拥有好奇心、兴趣并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至关重要。(素材:关于瓦特等科学家的故事、关于安徒生成长故事)
    5.客观环境只是单个的条件,成长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素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教)
    6.成长离不开环境,最有效的做法是,努力地适应环境,趋利避害。(素材:卷柏成长之趣、黄山松生长特征)
    7.创设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更能激励人才快速成长。(素材:篮球巨星乔丹的成长经历、关于司马迁事迹及其名言)
    三、雷区防范
    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写作要求,考生必须对几则材料做综合性思考,提炼出共性的观点,不能仅凭只言片语得出立意。
  至于选写什么体裁,要因作者或所写内容的不同而各异。“自选文体”,是说考生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但必须严格遵守所选文体的基本特点,写议论性文章应该重在议论说理,写记叙性文章必须重在叙事描述,写应用性文章则有其文章特有的格式;还要注意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上要精、准、巧,如果不能将所选素材整理出新意,文章很容易会落入俗套,也就不可能从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了;要根据所写内容选择恰当文体,依据文体选用表达方式,运用理性思维、恰当语言,反映对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这样的文章才能具有时效性和张力,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首肯,给你以高分。
  
   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解析和优秀例文
【试题回放】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析】
   这道题沿袭运行了多年的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模式。两段材料呈现出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趋势。首段是感性认识,用确凿的数据陈述客观事实——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中国引起了数以万计的媒体的关注;中国崛起的新闻,在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中名列首位。次段是理性认识,紧承首段的事实提出问题——“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引发考生理性的思考,开启作文的“入口”。命题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关注现实,追踪热点。作文以“中国崛起”为题材,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命题与中国社会的这一重大热点(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相契合,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把个人的认知、体验、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
   ②立意明确,题材宽泛。讴歌祖国的崛起,是这道作文试题的立意指向。一目了然的立意,使考生可以轻松越过审题关,有效地规避跑题的风险,一般不会“王顾左右而言他”。立意明确而单纯,在题材的选取上却又是宽泛的,这是这道作文试题的一大亮点。试题没有停留在“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这一问题的层面上,而是提出了“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等六个方面的范围,这既是对写作内容的限定,又是对考生构思作文的提示。这样,考生在选材上就有了宽泛的回旋余地,不至于面对笼统的问题而茫然失措,捉襟见肘。
   ③贴近生活,张扬个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实地反映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中国的崛起”是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试题所涉及的内容,贴近考生生活,为考生所熟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抒写感受,张扬个性,展示才情。
   但是,毋庸讳言,这道作文试题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时政性太强,语文性太弱;二是理性认知太强,感性认知太弱;三是概念性太强,形象性太弱。这“三强三弱”,是作文命题的大忌。这道题不像是一道作文题,倒像是一道政治问答题。面对这样的试题,要写出血肉丰满、情感真挚、文采斐然的文章,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概念成堆、激情缺失、文字干瘪的作文恐怕比比皆是。在互联网上,有的网友给它贴上了“假、大、空”的标签,有的则把它列为最难写的作文之一,更有甚者把它打入了最差作文的“冷宫”。这些批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写作指导】
  不难想象,面对这道作文题,大多考生就像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不知所措,如同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人贵直,文贵曲”,这是为人、为文之道。写好这篇作文,不能像回答政治试题那样,直截了当地你问我答,那样就会落入大话连篇的泥淖,无法自拔。
   正确的策略是“大题小做”,即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中国崛起”和“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是作文的“文眼”。用这只“文眼”捕捉“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等六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点,就可以构思行文。一般说来,人们对祖国的“经济发展”感受最深,因为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自身的生活状况出发,说起国家的“经济发展”,谁都可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考生当然也是这样,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切身体验,可从自身下笔,写家庭,写家乡的生活巨变;也可以旁观者的视角,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要注意,不要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而要聚焦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方面,集中笔墨,突出重点,写深写透,只求一叶肥厚,不求枝繁叶茂;只求一花独放,不求春色满园。最后再反过来“小题大做”,扣住题旨,从小事中理性地概括出国家“经济发展”的某一特点。“小题大做”时要注意,让题旨从小事中自然浮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不能生搬硬套,故意拔高,无病呻吟。倘能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运作,化大为小,化空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然后再以小见大,必定能写出锦绣文章,稳操胜券。

【优秀例文】                     
   最后一座土坯房
   周末,我回到了“阔别”三月的家。
   天下高三一般忙,周六不休息,周日休半天。春节后,我再没回过家。家在百里之外的深山里,回家一趟不容易。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学校放了两天假,让学生放松一下,以待最后一搏。同学们归心似箭,周末一放学,顿“作鸟兽散”。
   我坐在长途班车上,恨不得汽车飞起来;一下车,步履匆匆地踏上一条羊肠路,走五六分钟,就可以看见半山腰上的“土坯房”了。
   那土坯房,就是我的家。我家五口人一直住在那间老屋里。三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把它剥蚀得满目疮痍。这些年,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把山村点缀得如同别墅区一般富丽堂皇。渐渐地,我家的老屋竟成了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丑陋无比,有碍观瞻。我家又是山村的制高点,这样就有点滑稽,成了“鸡立鹤群”。奇怪的是,父亲是挣钱的好把式,干活不惜力气,又有技术,但父亲就是迟迟不盖新房。乡亲们说父亲是个守财奴,舍不得花钱。听到这些善意的挖苦,手巧口拙的父亲付之一笑,啥话也不说。我也不理解,早几年负担重,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常看病,现在日子好过了,父亲还是按兵不动,真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转过一道弯,奇迹出现了——土坯房竟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小洋楼”,雪白的墙体,蓝色的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我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喜地往家跑,顾不得“窈窕淑女”的形象,像个野小子。
   三月不见,家人亲热得不行,父母弟妹围上来,这个说我胖了,那个说我廋了,这个说我白了,那个说我黑了。我应付几句,赶紧屋里屋外看新房。
   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外墙贴着洁白的瓷砖,崭新如洗;室内装修简洁而美观,地板光可鉴人,天花板上悬挂着华美的灯饰,雍容典雅……母亲一边陪我参观一边说:“你爸早就想盖房了,可盖房子动静大,怕影响你学习,咱上高中图啥呢?不就是图考上大学吗?……你三个月不回家,你爸就趁这个机会动工了,他不让对你说,怕你读书不安心,老想着回家帮忙。”
   是啊,家里大兴土木,谁都不得安宁。父亲口齿木讷却心细如发。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弥漫到全身,不由得往父亲怀里钻,脑袋在那宽厚的胸口上贴了好久,像在聆听父亲的心跳。
   夜晚,我躺在舒适的席梦思床上,浮想联翩。随着我家新楼的竣工,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成了历史的陈迹。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我家是亿万中国农民家庭的缩影。试看今日之中国,像我家这样的农民家庭不知有多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与新时期以前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
   想着,想着,我眼前出现了幻觉——
   在学校举行的才艺选拔大赛上,我声情并茂地唱了两支歌后,主持人考我一个老气横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富强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亿万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哗,台下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点评】
  选材精当,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我家住房的变迁表现当代中国农民生活的巨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一重大主题;构思颇有特色,结构精致缜密,主要表现在文章前后的照应技巧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二者吻合得天衣无缝。例如,开篇写“三月没回家”,既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又为后文“土坯房”变成“新楼房”巧埋伏笔;中间部分写父亲“迟迟不盖新房”,是设置悬念,后面母亲陪我参观时说的一番话是揭开谜底,前后有机衔接,不露痕迹。结尾颇具匠心,让题旨自然浮出水面,把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主题,使所供材料的主旨得以彰显。此外,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也值得称道,运用精彩的语言修饰,精妙的细节描写,精当的遣词造句,勾勒出一幅山村生活质朴清新的图景,使人如在画中。
  
  
  
   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解析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遍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了一个大红包。修船工奇怪,说:“您已经付给我工钱了。”船主说:“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无论是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八年级第二次测试题』  下一个『2011年上期期中测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