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度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2-2013年度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
试题预览
一、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1.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不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
D.西方认为中国可能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不一定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2.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
B.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  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对历史傲慢的人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
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存在对立,并非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二)、诗歌阅读(10分)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三节诗歌,回答问题。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4.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 (3分)
A.排比  夸张  反复 B.对比  反复  拟人
C.反复  排比  对比 D.借代  对比  排比
5.第一节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6.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堰河的人物形象,并说说诗人在这一形象上寄托了怎样的感情。(4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夜缒而出            夜:在夜间
B.敢以烦执事    敢:敬词,此处也可译为“冒昧地”
C.与郑人盟    盟:建立同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那个
 8.下列句子中补出的主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烛之武)见秦伯。             B.(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晋国)不阙秦,将焉取之?
9.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       ) (3分)
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
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
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
10.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夜缒而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见秦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义勇精神。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明不灭郑对秦国有利。 
C.“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文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计好了防御工事。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明秦、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1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3.“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5分) 
1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15.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1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二、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2.)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3.)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4)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8)(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8.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青荇(xínɡ)        挥斥方遒(qiú) 
惆怅(chànɡ)           百舸争流(ɡě) 
B.  漫溯(shuò )           哀怨彷徨(pánɡ) 
寂寥(liáo)             矫健有力(jiǎo) 
C. 彳亍(chí chú)          冰屑悉索(xiè) 
瓦菲(fēi)              凝重隽永(juàn) 
D.  美姬(jī)              长歌当哭(dàng)
     玉玦(jué)             殒身不恤(yǔn)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恶耗 广有羽翼   急风劲草   翼蔽沛公
B.  愁怅   何厌之有   星辉班斓   与臣有郤
C . 笙箫   逆来顺受   寸草春辉   偏坦扼腕  
D.  签订   屈指可数   语无伦次   痛于骨髓
20.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1)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
(2)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的。
(3)真的猛士,将更        而前行。
(4)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 
A.黯然   奋然   欣然   居然 B.黯然   欣然   奋然   居然
C.茫然   欣然   奋然   果然 D.茫然   奋然   欣然   果然
2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
B.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C.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虽然比其他感官多得多,但有些是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D.他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联系上下文给下面的语句排序(4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     。    ,    ,    ,    。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23、涡阳四中是一所花园式的学校,请以四中校园美景为题材,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5分)
四、写作
24进入高中,同学们会发现高中与初中有很多很大不同。诸如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的不同,老师教学方式及布置作业的不同,学习的广度、深度都比初中增加了,考试的内容也不像初中以知识为主,高中更注重能力的考查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学会适应,并且要主动地、很快地去适应。
请以“适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得抄袭或套作。


答案
1、 C     2、A、  3.  A、   4.。C
5.参考答案: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6.参考答案:大堰河是勤劳的、善良的、慈爱的、博大的、又是悲苦的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7.D
8.B
9.D
10.C
11、12(略)
13.参考答案:“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模糊的敬慕:跛脚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14.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15.参考答案: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6.AE解析:A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项“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18、 D
19、 D
20、 B
21、 A
22、②⑤①④⑥③
22、23略 (220.180.104.18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下一个『石楼镇中学201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中段测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