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文科)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文科)(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三年语文科试卷考试日期:2012年11月12日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2、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3、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4
试题预览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三年语 文科试卷
考试日期:2012年11月12日   完卷时间:150 分钟   满 分:150 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2、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5、                          ,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日“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丕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 、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②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原文有删节)
    【注】①胼胝(pián zhT):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è):满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躬荷畚锸        荷:挑              B.而幽敞各极其致       致:尽头
    C.险者夷之        夷:使……平坦      D.都堪泛月迎风         堪:可以
2.以下全都表现作者“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的一组是(   )(3分)
    ①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②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③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④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家旁有座名为“寓山”的小山,原是季超、止祥两兄弟交换所得,后来被废置。二十余年后作者辞官回家,路过寓山,动了建造山园的心思.
    B.作者只想在山上修建三五座房子,虽然自始至终对于客人的建议不以为然.但在修建过程中兴致愈加浓厚,朝出暮归,乐此不疲,痴迷于山园建造。
    C.作者营构山园时,讲究水石、室庐与花木的搭配适宜,轩与斋、室与山房以类相从.桥、榭、径、峰高低错落;体现了虚实相映、聚散结合等特色。
    D.山园的建造,始于乙亥仲冬,至丙子孟春建成草堂、斋与轩,当年仲夏又开始营建,后又经过从十一月到第二年春天的百余天修建,山园终于告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3分)
答:                                                                                     
(2)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3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临江仙
朱敦儒(1)
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乞丐王率领成千上万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爱斯梅拉达,而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怎容这些人冲入教堂,他从楼顶上仍下巨大的石条石块,翻倒灼热的金属液体,企图驱散众人。但最终,勇敢的乞丐终于攻破大门,救走了埃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
B、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这天仙美貌的姑娘。当爱斯梅拉达行至广场的一条小巷时,忽然克洛德和卡西莫多冲了出来,欲将爱斯梅拉达抢走。甘果瓦看到这一幕,吓得不敢相救。正在这危急时刻,皇家卫队经过此地,侍卫长弗比斯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克洛德趁卫队与卡西莫多争打时溜走了,而卡西莫多被擒获。(《巴黎圣母院》)
    C、赵伯韬和广帮中几位做多头,吴荪甫让杜竹斋凑50万继续做空头,形成和赵伯韬斗法的局面,杜竹斋提醒吴荪甫说赵伯韬有后台,和他斗很危险,没有同意。(《子夜》)
D、彻底失败后的吴荪甫回到了家中。他倒在沙发上,直瞪眼,喘粗气,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旁,拉开抽屉,抓起一只手枪来。但他最终没有勇气自杀。(《子夜》)
E、第103回中,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定下一计,让士兵佯作运粮,天天在上方谷往来,故意被司马懿抓去,魏军接连小胜。虽然如此,司马懿父子仍然坚守不出。诸葛亮又送巾帼女衣相辱,激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仍然不为所动。(《三国演义》)
2、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人们将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三国演义》)
(2)“美人计”是三十六计之一,《子夜》中投机资本家冯云卿也曾使用过此计,请简述相关情节。(《子夜》)
选做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答: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中国网络文学的强势发展已经到了不仅打破了主流文坛的一统格局,也逼得学术界不得不正视,因为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十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很可能将是网络文学。
        之所以做出如此大胆的预言,不仅因为全球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明必须面对印刷文明以来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因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兴旺蓬勃也是风景这边独好。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的畅销书机制和动漫产业远不如欧美 日韩成熟发达,使得大众文化消费者一股脑地涌向网络文学,而文化政策管理的相对宽松,也使各种“出位”的内容可以在这里存身,这对本身就属于“网络一代”又在价值观上倾向“非主流”的“80后”“90后”群体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结构的转型,主流文学的生产机制,进入新世纪以后,逐渐暴露出严重危机。无论是作家队伍还是读者队伍都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倾向,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陈代谢能力。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已经自生自发出一套“写作——分享——评论”一体化的生产机制,并在资本和新媒体双重爆发力的作用下,不但建立起一支在数量和覆盖规模上都足与当年“专业——业余”作家队伍匹敌的百万写手大军,还利用“粉丝经济”重建了读者与文学的亲密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完全是在自己打造的营盘上发展起来的。网络这种新媒介形式的出现使得新文学生产机制的生成有了依托可能,使网络作者和读者在文学资源、美学标准和师徒传承等方面都与主流文坛失去了关系。
        今天,面对网络文学的冲击,我们却需要对其前提进行反思。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主流文化空缺的匮乏。这些匮乏有些是主流价值观排斥压抑的,有些则是主流文化弱化后空缺的。以往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点主要在前者——被精英文学鄙夷的消遣娱乐功能;但真正构成今日网络文学发展核心动力、并且可能孕育新变的则是后者——它们弥补的正是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空缺的匮乏。
     以平等尊重为前提,我们才能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学。在网络时代,精英也并不就必然要被“去”掉“化”掉,相反,越是在资本横行、大众狂欢的时代,越需要建立精英标准,而这正是学院派的义务。良好的文学生态是一个塔尖和塔座互认互动的金字塔,如果没有了塔底做基础,塔尖有没有可能从它自身生长出来?这就需要学院派能够介入性地影响粉丝们的“辩别力”和“区隔”, 将自己认为的优秀作品和优秀元素提取出来,在点击率、“月票”和网站排行榜之外,重建一套具有精英指向的评价标准体系。要想让这套标准体系真正产生影响力,它必须得是重建的——和创建“新文学”理念和地基的前辈们不同,我们身处的金字塔尖已经悬空。所以,先要走出来,进入人家的地盘,再寻找工具和方法。
1.下列对文中“良好的文学生态是一个塔尖和塔座互认互动的金字塔”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塔尖指精英文学,塔座指网络文学,精英文学与网络文学是互相制约和竞争的关系。
  B.塔尖指网络文学,塔座指精英文学,精英文学与网络文学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C.塔尖指精英文学,塔座指网络文学,精英文学与网络文学是相互认可和发展的关系。
  D.塔尖指网络文学,塔座指精英文学,精英文学与网络文学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中国网络文学“风景这边独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
答:                                                                                         
3.面对网络文学,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 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得坚持工作,给一家餐厅打印菜单来维持生计。
B. 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曲折的情节,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C. 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
D. 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E. 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4分)
答:                                                                                     
3.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 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 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来源:Z&X&X&K]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地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努力学习苏东坡、泰戈尔等中外作家的创作风格,慢慢形成了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的特色。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 的长久规划,而快节奏的生活才是消极的对人无益的。
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 是“裁决家”。
2、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分) 
答:                                                                                                                                                                         
3、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59.60.142.24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乐至县2012年上期七年级(下)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淮安市2012—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