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试题预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3.请“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委而去之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三)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6.用文中语句。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9.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0.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四)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②追者反曰      反: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5、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3 分)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
3、翻译下面句子。(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委:          )(去:            )         ②亲戚畔之(畔:          )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6.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8.“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答:含义:                                                                                               
事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参考答案
(一)1.(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2.C
3.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4.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2.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四)答案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2、C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用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五)1 、A   2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3 分,“域”“固”各1分,句意1分)
4.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
5.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按语意单位划分,划对一处给1分;在划对两处的前提下,多划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7.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
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关键词
“至”,极点;“顺”,归顺,服从。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
8.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分)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1分)(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219.138.40.23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高二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试题试题(26、27课)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