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12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一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B.分辩暴发湮没C.分辨爆发淹没D.分辩暴发湮没【试题详解】【答案】C【解析】分辨:辨别。分辩:辩白。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突然发作。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
试题预览
B.分辩    暴发    湮没
C.分辨    爆发    淹没
D.分辩    暴发    湮没 
【试题详解】
【答案】C
【解析】分辨:辨别。分辩:辩白。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突然发作。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个人做出的任何成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B.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
C.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
D.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
【试题详解】
【答案】A
【解析】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长。叹为观止: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之间。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②⑤①④③  B、④⑤①③②  C、①⑤③④②  D、⑤①③②④
答案13、D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答案B。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是军费的“补充”,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藏族喜欢饮茶,以马易茶是对他们茶叶需求的满足,这一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从道理上看,宋代统治者怎么会关心藏族人的生活呢?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答案C。C项的载体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意思是,茶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必不或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外界供给其他物品,而是不需要“很多”东西。且后文又说“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C错无疑。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答案:A。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所犯错误同8题D项。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出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意与答题者周旋,考生只有明确该段主旨才可正确作答。
(三)阅读《前赤壁赋(节选)》,完成11-14题(12分)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  
而又何羡乎?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目遇之而成色
答案:B
解析:A“乎”第一句舒缓语气,第二句相当于“于”;C而第一句是顺承,第二句是转折;D“之”第一句是用于主谓之间,第二句是代词。B“夫”都解释为“那”。
12..对文中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答案:C
解析:】月亮有盈有虚,但始终没有消失。
1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答案:A
解析:客人提到曹操这样的英雄,目的是抒发人生短暂的伤感。
1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答案:D
解析:颇不相同,此为散赋,语言平易,多为散句。

Ⅱ卷(78分)
四、(20)
15.苏轼,字       ,号          ,       ,文学家。(6分)
月出于东山之上,                      。                ,                       。
                 ,                      。
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17.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4分)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                                
  ②                                
答案:(1)打破沙锅纹(问)到底。(2)刨根问底。
解析:本题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中已有要求。学生要有大语文观,向生活学习语言。贴近生活是本题的一大特点。
18举出一个家乡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6分)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 擦个边儿,多有分寸!我们这里的口语词语也是这样,如,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18分)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9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4分) 
答:                                   
                                           
答案: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解析:考查提取要点的能力。“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是对上文的总说,“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是写 “草堂的文化意义”,接下来的两幅对联是写“杜甫在世时命运”。看出此处的分总关系,此题很容易解答。
20.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                                    
                                           
答案: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解析:考查概括要点的能力。看明白题意是“作者由草堂思考到了什么”后,再把下文划分为三个要点,便容易概括了。三个要点分别涉及杜甫的成就、杜甫的命运及由二者生发的哲理思考。
21.6分)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写出两处即可)
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答案: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写出两处即可)
解析:第①处“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在第三段,“昔日茅屋”写的较略,不太容易看出;第②处“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从第三段实写的“草堂的文化意义”和在对联中体现的“杜甫在世时命运”中可看出; 第③处“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从第四段所引诗歌和“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一句可看出;第④处“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在第五段中体现得很明显; 第⑤处“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只要把第五段和第六段开头句联系起来就可看出; 第⑥处“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在第六段中体现得很明显。(为降低难度,编者把题目改为只要求写出两处。)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答:[    ][    ]
答案:B D
解析: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能力。A项中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是为了表明历史决定了杜甫的命运、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C项中“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错,文章提到这些诗歌,目的不是探讨其历史意义,主要是为了证明杜甫的价值。E项中“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错,形容的是其思想内容的深刻。
六、(40分)
23作文
请从下列一组关键词中确立一个话题,写一篇作文。
天空  森林  河流  沙漠  熊猫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自定话题范围之内。②联系个人经历、感受、见闻或感悟,文体除诗歌外不限。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⑥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形式上较有新意的作文题。乍一看几个词语风马牛不相及,可见这类题目确立话题是一个难点。确立这样的材料之话题,可以从分析这一组词语临近的属概念入手。例如“天空、森林 河流  沙漠“四个词语的属概念是“环境”,“熊猫”的属概念是“动物”。由“熊猫”这种濒临灭绝的动物,我们可以联想其濒临灭绝是原因,它还是与前面的环境有关,据此可以分析得出话题。要注意的是,归结出来的话题一定要能统率整个一组词语,与每个词语都有关联。 (124.165.212.4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单元练习


上一个『中考成语专项训练试题』  下一个『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综合测试(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