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3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3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 积累与运用(36分)(一)语言文字应用(2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恫吓(dóng)隽永(jùn)歼灭(jiān)岿然不动(kuī)B.女红(gōng)桎梏(gù)造诣(yì)莘莘学子(shēng)C.徜徉(cháng)泥淖(nào)檄文(xí)有恃无恐(shì)D.慰
试题预览
2013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 积累与运用(36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恫吓(dóng)     隽永(jùn)     歼灭(jiān)    岿然不动(kuī)
B.女红(gōng)     桎梏(gù)      造诣(yì)     莘莘学子(shēng)
C.徜徉(cháng)    泥淖(nào)     檄文(xí)     有恃无恐(shì)
D.慰藉(jì)        鞭挞(tà)      毗邻(pí)     觥筹交错(gōng)
1.C【A.隽(juàn);B.莘(shēn) ;D.藉(j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脉膊      度假村      迫不及待      蓬荜生辉
B.瞭望      挖墙脚      再接再厉      记忆犹新
C.即使      老俩口      食不果腹      独当一面
D.妨碍      候车室      能曲能伸      风靡一时
2.B【A.膊—搏;C.俩—两;D.曲—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南眺黄山,          的几笔淡墨;北望长江,飘飘欲举的    云烟。脚底下九华山的这一片峰峦岩壑,寸寸尺尺的翠,罩着淡淡的香雾,真是一幅     的宗教风俗画,也是一幅恬淡的自然风景画。斯时我独享这一方美丽的江南,心在山道上     ,通向幽香的林间。 
A.若隐若现   一束   凝重   蜿蜒    B.时断时续   一缕   肃穆   徘徊
   C.朦朦胧胧   一寸   典雅   驰骋    D.清秀灵动   一丝   持重   飞奔
3.A【“几笔淡墨”不宜用“时断时续”修饰。远望长江,长江不可能是“一缕”、“一寸”、“一丝”。根据前面营造的意境,“肃穆”一词太严肃,“典雅”与“持重”均不宜修饰“宗教风俗画”。“徘徊”与作者的心境不合,“驰骋”“飞奔”则与情境及“山道”不够和谐,也不如“蜿蜒”形象贴切】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B.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体高雅、时尚、方面、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C.台湾地区25日就钓鱼岛事件发表看法,认为相关各方应搁置争议,基于平等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享用资源,以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
D. 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4. C【A语义重复,“善款”与“费用”重复,所以将“费用”去掉。B“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D.语序不当,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为其制订专门培养方案。】
5.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都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5.【解析】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方法的要求。本题例句以“爱心”为话题,每句先用一个比喻句,然后阐述作用。
【爱心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使航海者看到了光明。爱心是漫漫征途中的路标,使迷路者找到了方向。  (6分)每写一句给3分,其中内容合理给1分,比喻贴切给1分,句式相同给1分。】
6.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北京时间7月28日18:00,2012年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正式开始,中国选手易思玲和喻丹携手亮相,为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展开争夺。最终,中国选手易思玲获得冠军,波兰选手塞尔维娅-博加卡获得亚军,中国选手喻丹获得季军。
在7月28日下午进行的女子10米气步枪预赛中,易思玲和喻丹分别打出了399环和398环,分别第二和第四,两人携手晋级决赛。易思玲从第一枪开始就落后于波兰选手博加卡。直到第八枪,对方出现失误,比易思玲少整整一环。随后易思玲凭借稳定的发挥,一举反超,最终获得了冠军。伦敦奥运会第一个颁奖仪式上,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是易思玲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她已经是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双料冠军。这次收获奥运金牌,实现了这个项目的“大满贯”。赛后易思玲表示,首金的压力让自己成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赛后为获奖者颁奖后说“首金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良好开端,是中国队实力的体现。我认为中国队将延续他们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好成绩。”
答:                                                                           
6.易思玲为中国夺得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意义重大。
(二)名篇名句(6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3)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劝学》)
(6)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7.(1)一觞一咏(2)青青子衿(3)眄庭柯以怡颜(4)一蓑烟雨任平生(5)而致千里(6)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探究与名著(8分)
8.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觉新——《家》——《激流三部曲》——巴金
B.爱斯梅拉达——雨果——《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
C.《论语》——孔子——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
D.《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诺贝尔文学奖
8.C【C项中“孔子”应为“门人编辑”】
9.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__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____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答案:(1)④,理由:略。(2) ②,理由:略。
解析:从形状相似来看②、④可以做眼睛的喻体,(2)中有“闪烁着奇异的光亮”,与之相照应的只能是能闪烁光亮的“黑钻石”,(1)中选④,切合眼睛“大而圆”的特点,颜色可与“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相契合。
                     二、阅读与鉴赏(5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0.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11.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4分)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12. D【“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读之甚喜,数日而毕           B.故于书无所不读
      蟹六跪而二螯                    燕王拜送于庭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 C【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A项的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并列;B项第一个“于”,相当于“对”,第二个“于”,相当于“在”;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14. A【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          
15.(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试题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子女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三)(3分)
16.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16. 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译文: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 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 都没有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9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17.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17.C 解析: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1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18. D  解析:D项过于绝对。
19.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
(3分)
答:        
   19.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20-23题。(20分)
我是一杆什么笔
郭文斌
深入贺兰山,其实是深入石头。
石头是冰凉的,尽管是炎夏;石头让我感动,尽管被柏油路和现代交通工具宠坏了的脚板早已叫苦。
树还没有长成气候,只是一种点缀,而这正好突出了石头。
为了认识石头,我摘下了有色眼镜。
山顶青雾缭绕,如同一种情绪,从遥遥上古流来。我的心是一个盆子。我不敢说话,我怕稍不小心就会打翻盆子。同行的欢声笑语这时听来恍如隔世,古怪而又陌生。
我尽量磨蹭在后边。为的是保卫自己的一种心境。
才知道真正的旅游是多么孤独;我是多么希望身边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够帮我端好盆子而不将它打翻或搅混的朋友。
然而,今天没有。
我将孤独折叠起来,上路。
石头是无处不在的。
无处不在,就成了山。反而让人忽略了石头的具体。石头貌似散漫,似乎表达着一种极大的自由,而又那么富有秩序。石头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的位置,一派道家风骨,那么坦然、宁静。我真纳闷,这些石头怎么就不躺到舒适的城市或者平川里去呢?
等同行远去,我偷偷买了炷香,为太上老君点了。并且极其虔诚地磕了头。这倒不是我一定要走他老人家的后门,而是感动于他的宁静淡泊。在世人疯狂地追金逐银的今天,他仍能一如既往地隐居山中,将心变成一颗冰凉的石头,这该是一种何等的超脱。
从老君庙出来,一阵刺耳的乐声摇滚而来,有着很强的霸道味道。原来前面是一个小亭子,在几条路的汇合处。无法逃避。各种饮料横亘着,同样无法逃避。这种曲子,不知太上老君是否听得惯;这种饮料,不知太上老君是何见地。
倒是送子娘娘的香火更要旺盛些。好心的娘娘莫不知道基本国策吧。
同行在一个阴凉处歇了。我却决定爬笔架山。这个决定是在我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做出的。
做一次真正的笔。
才知道做一次真正的笔是多么不容易,需要带盐的墨汁和孤寂。
终于搭在那个笔架上。
笔架无比气势地打量着一望无际的平川。我说不清她在欣赏自己的杰作,还是在面对方格稿纸凝神遐思。
这时,我从未有过地强烈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笔杆子。
笔杆子是一种汗水的角度,一种孤独的角度,一颗摩天的头颅……
我是一杆什么笔呢?
我头上的狼毫在风中根根耸立。红色的墨汁在体内奔腾喧嚣。
四面徒然低落的笔架山异峰突起,显然无比孤独,不知是何人将她置于此地。又到底是是等待一杆什么笔?又是为谁恣肆胸臆做这千年的铺垫?
塞上明珠莫非就是她的点睛之笔?
躺在被时间打磨得无比光滑的石头上,静静地将自己变成一杆笔。夏天,我的头上冷汗涔涔。你是一杆什么笔?笔架山知道。她是一杆秤啊!
做一杆真正的笔。
而要做一杆真正的笔,就要先将心变成石头。
也许世上最能保持自己的心的就是石头了。
对石头来说,日月星辰也好,风雨雷电也好,同是一件衣裳。
不是金子。金子可以穿越时间,却穿不过世人的心。
头顶白云悠悠,身下笔架巍巍。我不知停留在时间的哪一截。又是为哪一篇文章而来。
既然是一杆笔,就得离开笔架。再回首,迎着的是笔架山深情的目光。我不知该以一种什么方式向她告别。
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面对石头对其价值产生的崇敬和反思,对石头生命意义的追问,是这篇散文的灵魂所在。
B.作为一种意象,“石头”在文章中不单指自然地石头,已虚化为一种孤独的存在,一种超然的处世姿态和孤傲的精神。
C.居于文房四宝之首的笔,是人类文明薪火不绝传承的标志,作者以笔架山为比喻对象,在对她不停的追问下,提升了文章的思想。
D文章中的万物在作者强烈主体意识的支配下具有了生动鲜活的灵气,这就是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具体体现。
E.本文借景抒情:状物咏怀,语音简洁而富有诗意美,哲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表现出深刻玄远的人文思考。
20. AC(A错在“石头”对象上.C错在不是比喻,是抒写对象)
21.文章中的石头具有哪些特点?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 
答:     
21. 石头是有遗形独立、表达着极大的自自、不在乎自己位置的坦然、宁静等特点(2分);石头是文章的意象,表现出人具有的一种孤独的存在,一种坦然的姿态和孤傲的精神。(2分)(共4分)
22.文章划线的自然段写“汇合处”的情景,在全文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2. 用世人的喧嚣、霸道与石头、太上老君的超然、宁静构成对此(1分),突出作者精神上的孤独与寻求(2 分),为他决定去爬笔架山作铺垫。(1分)(共4分)
23.文章说“笔杆子是一种汗水的角度,一种孤独的角度,一颗摩天的头颅”的含义是什么?(2分)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你熟悉的一位作家的创作对其展开探究。(6分)
答:      
23..指勤奋工作的态度、精神独立、不流于一般、思想的深度。(2分)
  探究:1)指出内涵2)联系例证展开解说3)作出结论(6分)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24.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只想永远永远牵着你的手,陪着你看透人世间悲欢离愁,直到双鬓白头 ,还有什么奢求,这辈子有你就足够,这是最美的最后。”歌曲《最美的最后》以其柔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海掀起波澜,成为我们平凡人生的一种朴素的追求。
然而,“最美的最后”并不仅仅局限于情感天空:你听,那“最后一次演讲”穿越时空,依然响在耳畔;你看,那“最后一片叶子”绿意盎然,依然鲜亮在眼前。小小的教室里,最后一排可能发生过美丽的故事;浩浩长江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初二语文期中考试』  下一个『(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