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资料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资料(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一)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
试题预览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一)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应为“只是”之意) 
2.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 
(二)《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1)、来   (2)、在  (3)、失去  (4)、通“背”,违背  (5)答应     2、(1)、你想干什么?
(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三)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1.①派,使   ②才   ③害怕,担心    ④讲信用,守信   2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两句各1分,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只答待人诚恳,给1分。 


                       (四)《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                  (2)则不远秦、楚之路
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1、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2、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3、(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2)(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4、“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116.55.249.11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苏教版必修五专题一二检测』  下一个『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适应性测试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