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同步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12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同步试卷(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鸿门宴》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检查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飨(xiǎng)士卒美姬(jī)卮(zhī)酒郤(xì)鲰(zōu)生玉玦(jué)目眦(zì)跽(jì)戮(lù)力参乘((cān)(shèng)刀俎(zǔ)啖(dàn)樊哙(kuài)二、整体把握全文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发展(1段--2段)宴前:写宴会
试题预览
《鸿门宴》导学案
第一课时
预习检查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xiǎng)士卒       美姬( jī)          卮(  zhī)酒       郤(xì) 
鲰( zōu)生       玉玦(  jué )         目眦(  zì)        跽(jì) 
戮( lù  )力      参乘((cān)(shèng)  刀俎( zǔ)      啖( dàn )
樊哙( kuài )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发展(1段--  2 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高潮(3段--  4 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结局(5 段— 7 段)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课堂研读•合作探究】
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        
(3)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 ,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
(7)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 ,称王,统治                
(8)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作动词,登记在册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3.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往(2)为之奈何    代词,指这件事
(3)项伯杀人,臣活之   代词,指项伯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助词,主谓间,取独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助词,主谓间,取独
4.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2)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       
(3)皆为龙虎  动词,是                (4)臣为韩王送沛公  介词,替    
(5)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处理      
(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替;动词,献出
(7)君为我呼入  介词,替              (8)约为婚姻    动词,结成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得:能够          (2)范增说项羽曰  说:读shuì,劝说
(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使:派,派遣;于,介词,对
(4)财物无所取  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5)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 …… 的原因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指意外事故
(7)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6.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            
(2)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3)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省略句)
(4)贪于财货(状语后置)
(5)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状语后置)            
(6)具告以事(状语后置)
(7)长于臣(状语后置)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固定句式:所以……)
(9)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固定句式:无所……)         
(10)孰与君少长?(孰与……)
7.文段分析思考
(1)概述课文第一、二段的故事情节,这部分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
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第三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
第四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第五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2)探讨: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二、【作业布置 】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预习下节内容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研读第三、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2)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   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可不译                   
(2)臣请入,与之同命   请:动词,请允许我做某事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胜:动词,尽,完      
(4)窃为大王不取也  为:动词,认为
(5)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目示意                    
(6)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翅膀一样
(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使…进去               
(8)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上: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
(9)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
(11)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继者。
(12)、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黄河以北   河南:黄河以南
3.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2)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用意
因:(1)不如因善遇之       因:趁着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就
(3)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因:趁机
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而:连词,表修饰       
(2)拔剑切而啖之    而:连词,表承接
(3)劳苦而功高如此   而:连词,表并列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而:连词,表转折,却
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    与:介词,同,跟           
(2)则与斗卮酒     与:动词,给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与:连词,和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与:介词,同,跟。
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副词,将,将要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4.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状语后置兼省略句)       (2)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
(3)得复见将军于此   (状语后置)                (4)亚父者,范增也(省略句)
(5)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6)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省略句)
(9)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宾语前置)
5.文段分析思考。
(1)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概述。
共写了四件事,即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2)“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个故事给后人留下了那个成语,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拓展练习】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B. 直夜溃围南出       直:当,趁着
C.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D. 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A(壁:动词,修筑营垒)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① 汉军乃觉之
② 左,乃陷大泽中
③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④ 以故汉追及之
A. 两个“乃”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 两个“乃”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 两个“乃”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 两个“乃”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B(①副词,才;②副词,却;③介词,用;④介词,因此)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项王乃悲歌慷慨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 若非吾故人乎      D.吾闻汉购吾头千金
C(A.神情激昂;B.土地方圆;D.悬赏)
4.判断下列各句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B.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B.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A. C. D.均为被动句)
5.翻译下列句子: 
⑴直夜溃围南出,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驰
(2)所对敌的无不击破,所攻击的无不降服,不曾失败过,于是称霸天下。

《鸿门宴》导学案第三课时
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步: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
(2)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     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4)拔剑撞而破之     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为:替                        
(2)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3)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丢下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乃:才     
(5)沛公不胜杯杓   胜:禁得起
3.一词多义
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举起         
(2)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2)哙拜谢          谢:感谢
       (3)乃令张良留谢    谢:辞谢                  
(4)张良入谢        谢:谢罪
辞:(1)大礼不辞小让       辞:推辞                
(2)卮酒安足辞        辞:推辞
(3)我为鱼肉,何辞为  辞:告别
4.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2)我持白璧一双  (定语后置)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
(5)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6)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固定句式:何……为)
5.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
(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劳苦功高
6.文段分析思考:概述五至七段共写了哪几件事?
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即刘邦脱身逃走,
张良入谢,
刘邦诛杀内奸

7.这篇文章虽然是史传文,但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够反映项羽及刘邦思想和性格的语句,并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加以点评。
项羽形象分析:
①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见其思虑肤浅,盲目自信。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曹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②从宴会座次来看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小结: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刚愎自用的一介武夫。

刘邦形象分析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善听人言,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很有心计,处事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小结: 
狡诈多谋、遇事果断、能屈能伸、能言善变、头脑清醒、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8.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以下方法来刻画人物。
一是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机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 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二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9.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附: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1) 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 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3)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8226;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221.193.212.5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磐安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专题一测试卷』  下一个『广东珠海市2012年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