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的散文小说阅读技巧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最实用的散文小说阅读技巧(高三总复习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最实用的散文、小说阅读技巧考向一:散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例如:2004年全国卷Ⅲ谈论作家的死亡的一篇文章,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
试题预览
最实用的散文、小说阅读技巧
考向一:散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例如: 2004年全国卷Ⅲ谈论作家的死亡的一篇文章,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作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解析:从所给答案来看,题干中少了一问“为什么?”,应加在第一问之后。
 2.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例如:2001年高考上海卷(春季)第14题:文中画线句用了排比手法,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
   答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赞美了林则徐独特的人格力量。
 3、对比:突出事物        的特点以及作者对        的赞美之情。
例如:2004年江苏卷第20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的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境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好处:通过 多方面的对比,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解析:第一句是整合文意作答。第二问要结合文章主题作答
4.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升华主题。
   例如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答案:①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②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文章主旨到强化作用。
5. 反语:说反话,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例如:
   2000年全国春招卷第21题:“第一自然段的杰作指的是什么? 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②使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解析:先看上下文,确认“杰作”的含义。文中说“刽子手的杰作”,背景资料又提到了国民党云南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其所作所为即为“杰作”。因而“杰作”是反语。再联系中学教材中鲁迅的杂文,其作用多是表在悲愤之情,或讽刺之情。
考向二: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
1. 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例如:2004年天津卷第20题:“从全文看,‘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①在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命,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解析:关键是要确认“这件事”在文中的位置:最后一段的开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的议论,内容上概括了作者对生命及生活的思考。
 2.结尾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总结全文;④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⑤留下悬念,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如:
   2004年浙江卷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述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由于句子在末尾,理解其的含义需从通篇着眼,概括主要段落的意思,再整合而成。结尾的作用仍然关系文章主旨。
考向三: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功能
 1. 象征手法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例如:
   2004年春招卷第21题:“‘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含义“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崇高,是表现人性主题,促使人性复苏的重复形象。
   作用:①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矛盾冲突。
   解析:“雁阵”是小说的标题。“大雁”呈人字形,象征人性的召唤,后一问是象征手法在小说结构上和主题上的作用。
 2. 描写(渲染与白描) 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白描就是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例如:
   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用了什以样的描写的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3、  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渲染)        气氛;为下文      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为全文奠定了        感情基调;烘托人物       的性格;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深化文章       主题。
4、细节(细致)描写,分析时要抓住“细”字,它的作用一般是“具体、生动的塑造了何种形象,赞美(表现)了何种精神,寄寓(表达)‘我’的某种精神(愿望)”
5.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例如:
   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将长城拟人化,好处是: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②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6.反衬 这种手法都是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例如: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考向三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暗示社会环境、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 
曹禺《雷雨》第二幕开始时的一段舞台说明为例: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寥寥几句话,渲染了一种压抑、浮躁、郁闷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风雨欲来”之势,为后文“雷雨”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2、交代人物身份,衬托托人物心理 、表现人物性格 
这里以鲁迅的《祝福》为例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里并没有对“四叔”这个人物作直接交代,但通过他书房里的相关描写,我们便恍然看到了一个信奉朱子理学,虚伪而又守旧的老派学究的形象。 
3、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大部分的环境描写都有这一作用,只是某一些作品的某一些文段更加突出些.。这里只举一例,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段明丽淳朴文字的文字,交代了本文要刻画的群体形象—水生嫂们所生活的环境:美丽而富饶。美丽富饶的水乡,一群纯洁朴实的妇女。人与自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更加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孙梨的《荷花淀》: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段文字在小说中就有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敌人追赶她们时,她们才望那儿跑,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才会在那儿打伏击,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打伏击才会成功,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她们和他们才会在那儿不期相遇。这段文字把本来不太相干的情节巧妙而自然的逢合到了一起,起到了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象征和暗示 
   鲁迅的《药》: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这里“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的暗示作用是明显的:毕竟还有人关心着死难的烈士——革命者后继有人。 
深化作品主题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细节描写的作用: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有利地刻划了        形象,
寄寓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1、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有时试题变另一种形式:为什么从……写起?小结答题思路:先要研究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确定何种修辞手法,再答出作用,处于开头,它的作用一般有“点题”、“突出主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铺垫”等作用,即“何种修辞﹢何种作用”。如果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时,则答“何种关系﹢何种作用”,如全国卷II 17题(见表)解析:冬天之后便是春天,“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远吗?”第1节中说雪花是“梦的使者”,其实就是春天的使者。答案: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望。
2、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此类题型,要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还是描写,答题时更有针对性。如江苏卷17题和浙江卷20题(见上表),浙江卷20题答案: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此段文字属于议论文体中的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小结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重庆卷17(1)提问的是关于描写的作用,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因为景物描写一般有烘托(反衬)渲染的作用,答题思路:用一种形象烘托(反衬)渲染另一种形象或气氛。如果是细节(细致)描写,分析时要抓住“细”字,它的作用一般是“具体、生动的塑造了何种形象,赞美(表现)了何种精神,寄寓(表达)‘我’的某种精神(愿望)”,广州市一模18题就是一个典例。此类题型也可变为“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江西卷19题可以提供范例。
3、表现手法的作用。
就表现手法看,一般包括象征、烘托、映衬、抑扬、渲染、对比、铺陈、虚实、动静等手法。解题思路: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4、写作手(方)法的作用。
如果按照写作形式服务内容的思维,那么答题时都要兼顾两者的关系,再分析其对主旨的作用,即“关系﹢作用(联系主旨)”,如全国卷II 17题答案: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冷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春天、呼唤真情的主旨。 (61.142.212.20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