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重点字词及翻译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唐宋八大家散文重点字词及翻译训练(高二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唐宋八大家散文期未复习字词及翻译(共14篇)原毁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之君子,其责(责求,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表并列)周(周密),其待人也轻(宽容)以约(简约)。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
试题预览
唐宋八大家散文期未复习字词及翻译(共14篇)
原 毁
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之君子,其责(责求,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表并列)周( 周密),其待人也轻(宽容 )以约(简约)。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竟然,却)不能是!”早夜以(表修饰 )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怀有)技艺的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靠近;走近;趋向。译为“保留”)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缺陷,过错)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追究)其旧:恐恐然(提心吊胆的样子)惟惧其人之( 取独 )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修炼,培养)也,一艺易能(会,掌握)也,其于人也,乃(竟然,却)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却)不然。其责人也详(周全),其待己也廉( 少。译成“低”)。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同“而”,连词,不译)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程度副词,太,甚)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 称道)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虽然这样),为是者有本(本源,根源)有原(本源,根源),怠(怠惰)与忌( 忌妒)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那些)应者,必其人之与(同伙,朋友)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强硬的人)必怒于言,懦者(懦弱的人)必怒于色(脸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同“悦”)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才生),德高而毁来。呜呼!士(读书人 )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光显。显扬),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国家可几(几乎)而理(治理,太平)欤!

二、翻译
(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保留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是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译文:¬¬¬¬¬¬¬¬¬¬¬¬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得益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4)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译文:¬¬¬¬¬¬¬¬¬¬¬¬举出他的一个缺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的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的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
(5)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译文: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不与他接近、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

留侯论
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志向气概 )。人情( 人之常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一般人)见(  被  )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  突然  )临之(  降临到他身上  )而不惊,无故加之(施加到他身上  )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接受)书于(在,从)圯上之老人也,其(指示代词,这)事甚怪;然(然而)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略微显露他的心思)者,皆圣贤相与(互相)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错)矣。且(况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被诛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满足)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句首语气词)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值得珍惜),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凭借)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只)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以致)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高傲无礼,对地位低的人没有谦爱)而深折(使……折服)之。彼其(表假设,如果)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成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表目的,来)逆(迎接);庄王曰:“其(指示代词,这位)君能下人,必能信(使……信服)用( 为……所用 )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取独)困于会稽而归(  归降  ),臣妾( 做奴仆 )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 交情 ),卒然(通“猝”,突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荒野),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 顺从的样子 )而不怪者,此固(当然)秦皇之所不能惊,而( 表并列 )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的原因)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地使用他的锋芒);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保持自己军队旺盛的生命力)而待其弊(疲困),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称王 ),高祖发怒,见(通“现”,表现 )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反问语气)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  竟  )如妇人女子,不称( 符合 )其志气。呜呼!此其( 踹此语气,大概)所以为子房欤!
二、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译文:¬¬¬¬¬¬¬¬¬¬¬¬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译文:¬¬¬¬¬¬¬¬¬¬¬¬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3)¬¬¬¬¬¬¬¬¬¬¬¬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译文:那老人认为子房的才能有余,而担心他的肚量不足,所以深深挫伤他年轻人的刚强之气,使他能够忍受小的忿恨以成就大的计谋。
(4)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文:¬¬¬¬¬¬¬¬¬¬¬¬太史公原以为张良是一位高达奇伟的人,后来才知道他身材相貌竟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与他的志向气度不相称。 

进学解
韩愈
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学舍)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德行)成于思(思考)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法令)毕张(全部实施),拔去凶邪,登崇畯(通“俊”)良。占(具备)小善者率(都)以录(录用),名(占有)一艺者无不庸(用,被任用)。爬(爬梳)罗(搜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提拔举用)。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尽),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翻阅)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舍弃);焚膏油以继晷(日影),恒兀兀(劳累的样子)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填补,名作动)罅(裂缝)漏,张皇(大)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继承);障(止)百川而东(使……东流)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写)文章,其书满(堆满,形作动)家。上规(效法)姚姒,浑浑无涯,周 《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华丽);下逮(到)《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礼法),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完美)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踩)前踬(绊倒)后,动辄得咎(指责)。暂为御史,遂(竟)窜(贬谪)南夷。三年博士,冗(闲散)不见(“现”)治;命与仇谋(合),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没有头发)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呢)?”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精巧)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聪明和笨拙的人,形作名),纡余为妍(美),卓荦(卓越)为杰,校(“较”,比较)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治国方术)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最终)老于行(道路);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 优(优泰,宽裕)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由”,尊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求)其中(儒家要义),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消耗,浪费)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使……跟随)徒,安坐而食,踵(跟随)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抄袭剽窃),然而圣主不加诛(罪责),宰臣不见(我)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分内)之宜。
若夫商(谋算)财贿之有亡,计班资(班列资格)之崇庳(“卑”,低下),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而訾(批评)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二、翻译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由于嬉戏;德行因为思考才可以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
2.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译文:可是,(你)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任,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进退两难,一举一动就会招来指责。
3.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译文:明察又公正地选拔人才,聪敏和笨拙的人都得到任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就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的长处短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合理的使用,这是宰相的用人方法啊!
4.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译文: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罪责,大臣也不斥责我,这难道不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遭到毁谤,可是名誉也随之增大。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
5.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译文:至于计算财物的有无,计较官位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才能和什么位置相称,指摘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人们所说的责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厅堂的柱子,或批评医师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推荐猪苓啊!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修既(已经)治(治理,管理)滁之明年夏,始(才)饮滁水而甘(甘甜)。问诸(之于)滁人,得于(在)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是,表判断)丰山,耸然(高高矗立的样子)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而仰出。俯仰左右,顾(环顾)而乐(喜欢)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来)为(建造)亭,而与(和)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战争)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率领)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捉拿)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于是)以平滁。修尝考(考察)其山川,按(查考)其图记(图籍),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被)擒之(的)所(地方),而(表转折)故老皆无在也,盖(表原因)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尽)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过去)之凭恃险阻,刬(同“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冷冷清清的)徒(只)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商人)、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田地)衣食,以乐生(乐于赡养父母)送死(为父母送终)。而孰知上(皇帝,天子)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滋润覆育)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采摘)幽芳而荫(乘凉)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晰地显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庆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于是)为(替)本(推究)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表原因)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写)以名(命名)其亭焉(句末语气助词)。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二、翻译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于是我疏通流水,凿开石头,开辟出一片地方建造亭子,而后我和滁州的人们前往那里游乐。
(2)向之凭恃险阻者,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译文: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的只见山高水清。
(3)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这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4)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译文: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静地潜藏着;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涌出。
(5)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主持)越州赵公,前(在……之前 )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官府发放救济粮)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雇用)民使治( 修理 )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征集)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多余)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连词,来 )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官府发放救济粮)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补助)其费。使自十月朔( 农历每月初一),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方便 )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介词,把)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措施)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设置)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尽情,不受约束)予之,而待熟,官为责(督促,催促)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安置)疾病之无归者。募(招募)僧二人,属(托付)以(介词,把 )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依靠)。凡死者,使在处(就地)随收瘗( 埋葬)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完全依照法令条文)者,公一以(连词,表修饰)自任,不以(介词,因为)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有利),多辄行。公于此时,蚤( 同“早”)夜惫心力不少(同“稍”)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遭受)旱疫,得免于转死(流离辗转而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大概,几乎)半,灾未有巨于(比)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施行)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抚慰),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用来……的措施)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完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灾气)之行,治(太平)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处境窘迫)而后图之,与夫先(在……之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距离,差距)矣;不习(熟习)而有为,与夫素(平时)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记载)其详,岂独(只)以(连词,用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一年的收成,年景)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 法令条文 )可不待顷而具(准备好),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记载)。著其荒政(救荒的措施政绩)可师(学习,效法)者,以为(把它作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二、翻译下列句子。
⒈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按照旧例,官府每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
⒉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赵公担心领粮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⒊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
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人尽可能借钱给他们,等庄稼成熟,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⒌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救灾过程中,有些权宜从事不符合法令条文的措施,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游褒禅山记教师版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开始)舍(筑室居住)于其址(山脚),而卒葬之;以故其( 代词,他的 )后名(名作动,取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禅房)冢(zhǒng) (坟墓)也。距其(代词,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因为)其( 代词,它 )乃华山之阳(南面)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倒)道,其文漫灭(模糊不清),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音谬(错)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名作状,从旁边)出,而记游(题记游览)者甚众(多),所谓前洞也。由山以(连词,表修饰)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代词,山洞)甚寒,问其(代词,山洞)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形作动,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拿着)火以(连词,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愈(更加)奇。有怠(懈怠)而(并且)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代词,洞壁)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正)是时,余之力尚足以(用来)入,火尚足以明(形作名,照明)也。既(已)其出,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代词,自己)随之而不得极(享尽)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词,不译)。古人之观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常常)有得,以(因为)其(代词,他们)求思(探求思考)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瑰丽奇异)、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很少)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懈怠),至于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xiàng)(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孰(谁)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介词,对于)仆碑,又以(因为。句中省略“之”,“以之”,因此)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名作动,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尽)道也哉!此所以学者(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谨慎)取之也。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2.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来以后,就有人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异、不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偏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到那里。
4.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而随便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不用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6.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以讹传讹而不能说出真名的情况,哪能说得尽呢?
张中丞传后叙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 写 )《张巡传》。翰以(① 因为 ②凭)文章自名( 自许,自负 ),为(写)此传颇详密。然尚恨(遗憾 )有阙(通“缺”,遗漏)者:不为( 介词,替 )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始末,前后经过 )。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  权柄  )(介后句,省略句)而(并且)处其下,无所疑忌,竟( 始终,最终 )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低下),不能通知( 完全知道,通晓 )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 请降 )于( 向 )贼。远诚(★如果)畏死,何苦守尺寸(小小的)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 连词,来 )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一点)之援,所欲忠(尽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 介词,把,用  )国亡主灭(介后句,省略句),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认为、 把 )其言为(是、当作)信( 真的 )。外无待( 依靠,救援  )而犹死守,人相食且( 将 )尽,虽(即使)愚人亦能数( 计算 )日而知死处(★时间)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   哪有,岂有  )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即使)至(最)愚者不忍为( 做 ),呜呼!而谓( 认为 )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2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汇编(72套)』  下一个『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