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高二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热身检测2012-7-7一、语言文字运用(1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光栅/栅栏偏裨/大有裨益脊椎/椎心泣血解元/浑身解数B.拱券/胜券粮囤/囤积居奇经幢/灯影幢幢模块/装模作样C.攫取/鼎镬昏眩/泫然泪下田塍/妃嫔媵嫱蚊蚋/生性木讷D.踉跄/伧俗击柝/天崩地坼稗官/俾众
试题预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热身检测2012-7-7
一、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光栅 / 栅栏      偏裨 / 大有裨益      脊椎 / 椎心泣血      解元 / 浑身解数
B.拱券 / 胜券      粮囤 / 囤积居奇      经幢 / 灯影幢幢      模块 / 装模作样 
C.攫取 / 鼎镬      昏眩 / 泫然泪下      田塍 / 妃嫔媵嫱      蚊蚋 / 生性木讷
D.踉跄 / 伧俗      击柝 / 天崩地坼      稗官 / 俾众周知      狙击 / 补苴罅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赵本山、毕福剑、小沈阳、毛毛联袂表演的小品《不差钱》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笑声中,人们心中的所有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
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两块面包》的结尾如蜻蜓点水,轻轻道出真相,创造了一落千丈的心理感受,体现了作者的幽默、机智与高超的驾驭短篇的技巧。
D.土地是财富之母,从法律的角度抑制一些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做法已迫在眉睫,执法部门必须从长计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那么多人倘若在数千年的时光里努力地发现、触摸、命名、理解一个有着无数维度的难以捉摸的现实,那么好奇心一定是一种强大的激情。
B.《三国志平话》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在文人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润色、改正与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C.周世官制的特点,在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D.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4. 仔细观察下面漫画,写出漫画寓意并给漫画拟一个标题







寓意:                                                                                
                                                                                      
题目: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最多的一组是(2分) 
A.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立即)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假如)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邠人偷(偷薄,不庄重)嗜贪婪暴恶者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地址)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安顿)
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照顾)             谓功业可就,故坐废退(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
C.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不过)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推寻,探求)知其状
其俗以男女质(抵押)钱                 穷居(住在隐僻之处)而野处,升高而望远
D.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大都)          王子晞为尚书,领(统领)行营节度使
使子厚在台省时(视察),自持其身     理(治理,管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C.或恐尚遗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D.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 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
子厚讳宗元。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溥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    踔:通“卓”,远;厉:高
B. 约不时赎,子本相侔        子:子息,本:本金
C. 酒食游戏相征逐            征:随之去,逐:约之来 
D. 请于朝,将拜疏            拜:上呈,疏:奏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B.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C. 吾不忍梦得之穷            俯察品类之盛
D. 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
9.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柳宗元“勇于为人”的一组是(2分) 
①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②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③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④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⑤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          ⑥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柳宗元少年才俊时,“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这句尤为重要,为柳宗元参加二王集团辩解,说明不是柳宗元巴结权贵,而是权贵们想拉拢柳宗元,又为写柳宗元的品格留有余地。
B.柳宗元关心百姓疾苦,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和政令,作者选取一件事,即破除男女质钱而被没为奴婢的陋俗,从而表现了他相当高的为政才能。
C.文章第四段,是最富感情也最为激昂慷慨的一段。作者先用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柳在朋友身处困境时强烈感受和果断决心,突出其为人——笃于情谊,舍己为人。接着文笔一转,以“呜呼”领起议论,并巧用对比:柳宗元行为和一般人对比;这批人的“平居”表现和一旦临小利害时表现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作者对柳人格赞美,并巧妙讽喻了丑恶的世风。
D.文章第五节,总评柳宗元一生得失。概括了“文穷而后工”的艺术哲理。这段文字,先为之惋惜,后为之庆慰,先扬后抑,波澜起伏,充满友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1分)
(1)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4分)
                                   ▲                                                                                    
(2)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3分)
                                    ▲                                               
(3)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4分)
                                    ▲                                               
三、古诗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赵诗二、三两联和范词上片都侧重写景,但写法却不尽相同。请简要说明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5分)
                                    ▲                                               
(2)赵诗中“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理由。(5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⑵       ▲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          ▲    ,以游无穷者,          ▲    !(庄子《逍遥游》)
⑷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⑸征蓬出汉塞,          ▲     。(王维《使至塞上》)
⑹          ▲        ,恒兀兀以穷年。(韩愈《进学解》)
⑺呜呼!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23分)
竹林的故事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叫阿三,我们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莱,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为太阳射不到这来,一边一棵树交荫着成一座天然的凉棚。水涨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刚刚高过水面,老程照例拿着摇网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他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并不现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坝下的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由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等到我们从她的篮里拣起菜来,又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了铜子,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这太对不起三姑娘了。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14.结合文章概括说说三姑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5分)
                                        ▲                                               
15. 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但在看赛龙灯问题却发生了争吵。结合上下文,分析母女俩各自心理。(6分)
                                        ▲                                                     
16.本文确实既没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写景造物。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                                              
17.本文运用第一人称,以一个旁观者角度观照主人公人生变迁,寄寓了作者深层而含蓄的情感。请探究本文情感意蕴。(6分)
                                        ▲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 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
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
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18.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4分)
                                        ▲                                                     
20.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4分) 
                                        ▲                                                     

七.作文(70分)
21有这样一则广告语:“人生就像一段路程,重要的并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有的人直奔目的地,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的人流连沿途的风景,忘记了目的地;有的人赶路途中,偶尔驻足,美丽的风景让他忘却疲劳更好地奔向目的地。
请以“沿途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二语文热身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A(shān/zhà  pí/bì zhuī/chuí  jiè/xiè  B.xuàn/quàn dùn/tún chuáng  mó/mú   C.jué/huò  xuàn  chéng/yìng  ruì/nè  D.qiàng/cāng  tuò/chè  bài/bǐ  jū)(3分)
2.C(蜻蜓点水:指蜻蜓在水面上飞行时,用尾部轻轻接触水面又迅速离开。比喻手法轻巧灵活。现比喻工作、学习不深入,太肤浅。此处取其本意。A.付诸东流:把东西扔进东流的江水。比喻前功尽弃或希望落空。不能用于消除“烦恼、忧愁”。B.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D.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不急于做出决定。语义前后矛盾。)(3分)
3.C(A.语序不当。应将“倘若”一词移至“有那么多人”前面。 B.照应不周且搭配不当。“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得到了润色、改正与丰富,从而取得了……成就。”D.句式杂糅。“这种……只属于……才会有”。)(3分)
4. 寓意:讽刺社会上一些虚伪的人,他们表面上看很有集体团结合作感,实际上却暗中借此为自己谋私利。
    标题:如此划船(道貌岸然
5.D6.A(B.而:表递进,并且,而且。/ 表假设,那么。D.所以:表凭借,可译成“用来……的”。/ 表原因,可译成“……的原因”。)(2分)
7.C (征:约之来,逐:随之去)(2分)8A9B. 10应是“先抑后扬”11略
三、古诗鉴赏(10分)
12.(1)相同之处:①都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朦胧凄清、萧瑟冷落的景物烘托抒情主人公落寞惆怅的羁旅情思;②都在俯仰之间从视觉形象的角度来写景;③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同之处:①赵诗除了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外,还从听觉形象的角度来写景;②赵诗写景采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范词以“芳草无情”来反衬人的有情、多情;③范词所写均为静景,赵诗写景动静结合。(每点1分,答对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5分。)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①篱旁的菊花,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②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③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谐。(思想感情2分,理由每点1分,共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 美丽娴静;害羞、沉默寡言,不善谈;做人认真较真,乖巧孝顺;勤快质朴;亲和善良。
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美丽娴静、贤惠乖巧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主观的对三姑娘进行美化。在“我”的眼里三姑娘是一个“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的女孩,长着一副虽然“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哪怕穿的是旧衣服“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也比穿新衣服好看“合适”,就连因失去爸爸必须在“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的悲哀气氛里,“我”也觉得她“更现得好看”,这些都归于“三姑娘是好看”的。除了外貌和穿着看三姑娘是美丽的,从平时的生活片段中也可以看出三姑娘的美丽。她是那样的孝顺,很小时就知道帮爸爸照管家里惟一的酒杯,到“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直至爸爸死后,和妈妈相依为命的她为了陪伴妈妈而找理由拒绝去看其实很想看的“赛龙灯”。她是那样的亲和,使她“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她是那样的不可亵渎,以至“我们从她的篮里拣起菜来,又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了铜子,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对不起三姑娘了”。三姑娘是如此的完美无缺,连“同妈妈间的争吵”也“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反正只要是和三姑娘有关的事物都会变得和她一样的美好起来,她的菜“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
15. 母亲:虽然也向往看戏,但由于死了丈夫,身为寡妇,不便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抛头露面,但她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希望自家女儿打扮漂亮,更希望她融进热闹的圈子里,性格活泼一些。但女儿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自己也不理解女,她感到气恼和无奈。
三姑娘: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曾经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失去父亲后,家中境遇一落千丈。三姑娘心中孤寂,害怕,怕再次失去母亲,表现出单亲孩子心中的恐慌,没有安全感;三姑娘自己很想去看戏,但又为了妈妈而忍住不去,以她自己小孩子的方式对妈妈好。可是妈妈不理解,三姑娘感到失望,伤心,才不客气的回了一句母亲。
16. (1)作者精心安排自然美景为了衬托三姑娘的美丽淑静,超尘脱俗。(2)作者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摹写和清幽悠远的意境的营造,将自己对三姑娘的美和赞誉那份浓烈的情感较为隐蔽地包含在诗情画意的自然风物之中。(3)淡化了情节,有助于表现主人公惯常的生活状态;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意境美和抒情风格。(因而在叙述方式上,小说看似重点在建构一个个优美的境界,实则是在这种境界之下寄托某种思想感情。由此可以看出“情”更是小说的重中之重,且明显的流露于字里行间。)
17. 对三姑娘的喜爱、欣赏;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不幸命运的哀伤与无奈。(父亲的死剥夺了母亲去看赛龙灯的权利,仔细揣摩,这里传达了作者对妈妈同情、哀怜的情感;同样是父亲的死,使得原本具有活泼泼生命状态的她发生了改变,她没有了世俗应有的生命的热闹与喧嚣,没有了世俗的欲望,甚至看不到追求理想与爱情的热情。这些原本都属于正常生命需要的东西,在这个竹林的世界里似乎都没有。三姑娘这种自我淡化生命意志的作法看似超脱,实则在超脱背后有着隐隐的对于纯真天性的逝去,命运、人生无常但又不得不默默承受的哀愁。本文中悲剧性更在于,两人互相爱着又相依为命的人,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然而误解与隔膜也往往源自深深的沉默。母女两人不仅在生活上艰难,更在精神上孤寂,两人都孤寂,无助,孤单,两人之间产生一种冷漠与疏离,两母女没有什么温馨亲密的交流,只能在误解中逐渐陌生疏远。加上父亲去世,没有第三个人来调解,沟通她们的气氛,只能逐渐尴尬疏远,)
18.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19.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20.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下一个『广西南宁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