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1--2012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1--2012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试题预览
2011--2012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卷
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一、基础(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1分)
(2)□□□□□,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1分)
(3)蒙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1分)
(4)面对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与入川的朋友作别,尽显洒脱之情(2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分)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①我听见有人chuò  qì  (     ),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日落确实很美,色彩xuàn   lì(     ),变化多端。
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xiù  shŏu  páng  guān(     )
④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xiāng  dé  yì  zhāng(     )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把“是否”改为“的”)
B、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通过”“使”任删除一个)
C、中学生是培养健康情操的重要阶段。(把“培养”改为“养成”)
D、有没有正确的环保理念,使低碳生活能实现的关键。(删除“有没有”)
4、连词成句。从下面的A项中选择一组关联词语,B项中选择至少二个词语,描写一段(不少于三句)
关于初中生活的话,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以内)(4分)
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无论……都……;既……又……;虽然……但是……
B.茁壮,鞭策,丰硕,津津乐道,春华秋实,沥尽心血,心会神凝,抑扬顿挫,神采飞扬。
                                                                                             
                                                                                             
                                                                                             
5.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材料一:下面是一份“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的调查数据。
是否有手机 手机主要用途 上课是否关机 每月话费
有 65% 学习需要 8% 会关机 21% 30元以下 45%
虚荣心、赶时髦 12% 不关机 54% 30~50元 47%
无 35% 娱乐消遣 65% 偶尔关机 25% 50~100元 5%
方便与父母联系 15% 100元以上 3%
材料二: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
材料三:手机是贵重物品,在校园内容易引发偷盗现象。在校外,学生手拿手机招摇过市,也常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1)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2)对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做法,谈谈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
                                                                                             
                                                                                             

二、阅读(4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8题。
(一)课内文言文(1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奔/奔走相告   B.任意东西/词不达意   C.俟其欣悦/心悦诚服   D. 望峰息心/不负众望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              ;             ,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C. 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乐趣的果实
①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②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有的人把读书当做乐趣,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从时间的隙缝中偷光苦学;有的人把运动当做乐趣,每天不跑跑跳跳,舒舒筋骨,就觉得老大不自在;有的人把劳动当做乐趣,到了不能劳动的时候,还要撑持着起来干点活;自然也有人把吃喝玩乐,闲游浪荡,当做最大的乐趣。至于那些更等而下之的“乐趣”,就不必去说它了。 
③乐趣,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质,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 
④乐趣,也可以说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做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陶醉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结什么果,完全是由种子——乐趣的本身来决定的。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是有的人还是常被俗艳的花朵——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所迷,以致看不清自己所倾心的乐趣蕴藏着恶的因子;自然也预料不到它要结成的果实是恶果和苦果.就以安逸这种“乐趣”为例吧!热衷于安逸的人们,在轻飘飘的环境中享受着软绵绵的生活,沉浸在感官的欢娱里,逸乐所开的花朵使他们变得醉醺醺了,还怎能使他们看到这种“乐趣”所潜藏的危机,和它必然要结成的名叫“空虚”和“腐败”的恶果呢。
⑤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和从中得到使自己为之激越振奋的那种欢娱。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千万不要被俗艳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分)
A.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B.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 
C.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
D.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
11.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论证的分论点是                          。(3分)
12.第⑤段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引用得是否妥当?为什么?(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酒婆(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14.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4分)
                                                                                             
                                                                                             
                                                                                             
15.“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3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炮打灯”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酒,穷人们喝了它,可以在劳碌了一天之后,缓解疲劳,忘记烦恼,洒脱放纵一番。
B.“直落”“好像倒进酒桶”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酒婆喝酒之急;“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则表明酒力并不长久。
C.酒婆死了,老板在知道祸根在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内疚,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头脑发热,诚实了一次反而害了酒婆。
D.小说着力塑造了以酒婆为代表的一群下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四)名著阅读(8分)
(A)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啊!”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了起来。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B)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17.两个文段各写了衍太太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简要阐述。(4分)
                                                                                             
                                                                                             
                                                                                             
18.《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
或事例。(4分)
                                                                                             
                                                                                             
                                                                                             

三、作文( 50分 )
19、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我们呼唤真情,我们呼唤责任……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
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2) 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有很多,例如:自己的未来,身边的人和事,我们生存的
环境,民族的复兴,世界的和平……你关注什么?
请你以“我关注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
(2)体裁(诗歌除外)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3)不少于600字,版面清洁,书写工整。

四、附加题(10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 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吾悉能志之(         )     2)李生说之曰  (         )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用“/”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的地方。(3分)
不 然 迨 年 事 蹉 跎 虽 欲 改 励  恐 不 及 矣
3、王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3分)
                                                                                             
                                                                                             



初三语文第2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一、基础(25分)
1、根据原文默写(10分) (每空1分,错1字扣0.5分,扣完为止)
(1)云横秦岭家何在(2)山随平野尽(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根据拼音写词语(4分)  啜泣  绚丽   袖手旁观   相得益彰    
3、 C   (3分) 
4、(4分)示例:虽然初中生活只有短暂的三年,但是回首往事,我仍然难以忘怀:在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课堂上,老师沥尽心血传授我们知识,我们心会神凝地听讲;课后,同学们讨论问题,津津乐道;春华秋实,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在中考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5.(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拥有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多数学生并未把手机当作是一种方便学习、生活的工具,而是当做消遣娱乐的工具;
中学生在课室使用手机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中学生使用手机常常影响校园治安,引发青少年犯罪。(答出其中3条,得满分。)
(2)略
二、阅读(共45分)
(一)6.C (2分) 
7. 横着的枝条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稀疏的枝条相互掩映,有时还能看见太阳(3分)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分)   
9、C (3分)
(二)10、D    11、①举例论证②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12. 否。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 而第⑤段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是有关“习惯”方面的论断,不能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三)《酒婆》    
13.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有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是一个穷困、地位低微的人,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2分);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2分)
14.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2分)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1分)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1分)
15.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2分)。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2分)
16.B (3分)(A项“炮打灯”不是物美价廉的酒,“洒脱放纵”与原文说“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意义不同。C.老板只是对酒不搀水反而害了酒婆感到别扭和奇怪,并没有内疚和后悔。D.小说主题在于揭示批判“习惯于作假”的社会现象,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17、文段(A)在作者父亲病逝前,衍太太不顾父亲的痛苦催促他叫父亲,让父亲死不安宁的故事,文段B写了衍太太教唆作者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造谣的故事。她是一个懂烦琐礼节,品德败坏,会诬陷人的令人讨厌的人。
18.示例:喜欢多事、粗俗愚昧,却又真诚地关爱儿童的长妈妈;热心教诲弱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三味书屋摇头晃脑读书、“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去看迎神赛会即将出门时还要“我”背书的严厉的父亲;要原配蟋蟀做药引的名医陈莲河……(写出其中两个人物的特点或事例即可)。
四、附加题(10分)
1.①通“识”,记  ②劝说 
 2、不 然|迨 年 事 蹉 跎 |虽 欲 改 励|恐 不 及 矣(一处1分,多画少画也扣分)
 3、知错能改,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的一个人。(一点1分,2分)
4、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每一点1分,3分)
【参考译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 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而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去,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莫过于自我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评]《酒婆》
这个短篇小说塑造了以酒婆为代表的一群下层劳动者的形象。酒婆以及那些酒馆的常客对酒馆老板往酒里掺水已经麻木了,酒馆老板有一天突然良心发现不再往酒里掺水了,而酒婆活于掺了水的假酒,却死于没掺水的真酒。这情节看似荒诞,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读了这篇小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人性、命运的问题以及酒婆悲剧产生的原因。小酒馆是大社会的缩影,人们一旦已经习惯了假,便无从适应真,这是酒婆悲剧的社会根源,也是《酒婆》对这种“习惯于作假”的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和绝妙讽刺。
[思]
1. 结合小说对酒婆的描述,分析酒婆的形象特点。
2. 作者为什么把酒馆所在的街道取名为“首善街”?谈谈你的理解。
[答]
1. 从“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酒婆的生活境遇很差,社会地位低微。“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这表明了她的贫穷。从“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等描述则说明她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 在这条街上,酒馆老板几十年卖掺了水的假酒,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贫穷、麻木,这条街上所缺失的恰恰是“善”,作者将这条街取名为首善街,颇具讽刺意味,体现了小说的主题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三鑫双语学校教师测试卷语文』  下一个『2012年郴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