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期末语文综合训练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八年级(下)期末语文综合训练三(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年级(下)期末语文综合训练三班级姓名得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秀颀(qí)迸溅(ìng)魁梧(wǔ)节衣缩食(suō)B.竭力(jié)附和(hè)亵渎(xiè)不省人事(xǐng)C.鄙薄(áo)奇崛(jué)笃信(dú)迥然不同(jiǒng)D.分歧(qí)怒吼(hǒu)灼热(zuó)汪洋大海(qīng)2.下列词语中
试题预览
八年级(下)期末语文综合训练三
                 班级      姓名           得分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 项是:(      )
A.秀颀(qí)   迸溅(bìng)   魁梧(wǔ)   节衣缩食(suō)
B.竭力(jié)  附和(hè)     亵渎(xiè)  不省人事(xǐng)
C.鄙薄(báo)  奇崛(jué)    笃信(dú)   迥然不同(jiǒng)
D.分歧(qí)   怒吼(hǒu)    灼热(zuó)  汪洋大海(qī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坦荡如砥 不折不挠  忍俊不禁 漠不关心 B.海市蜃楼  赫赫战功  叹为观止  无懈可击
C.全神贯注 粘轻怕重  忙无涯际 历历在目 D.无缘无故  扣人心弦  洗耳恭听  若无其事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迷人的柳江,总会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流连忘返。
B.上海华联超市出售染色馒头的恶性事件,实在是骇人听闻。
C.老画家匠心独运的《水鸟》作品,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
D.他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众不同,真是别有用心。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窗外,两天两夜下个不停的牛毛细雨又开始下起来了。
B.孩子们要用美的眼光欣赏世界,用美的心灵感受世界。
C.每次站在中国地图面前,我都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
D.大家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个小题。
夜到渔家    唐•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1)诗歌的第三联写了渔家夜晚怎样的环境?
                                                                             
                                                                             
(2)“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一句极其传神,形象逼真,历来为人们称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根据网络资料改编)(节选自《梁书•王志传》)
      王志,字次道,琅邪临沂人。志年九岁,居所生母忧,哀容毁瘠,为中表①所异。弱冠,选尚孝武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寻除宣城内史,清谨有恩惠。郡民张倪、吴庆争田,经年不决。志到官,父老乃相谓曰:“王府君有德政,吾曹乡里乃有此争。”倪、庆因相携请罪,所讼地遂为闲田。征拜黄门侍郎,寻迁吏部侍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郡狱有重囚十余人,冬至日悉遣还家,过节皆返,惟一人失期,狱司以为言。志曰:“此自太守事,主者勿忧。”明旦,果自诣狱,辞以妇孕,吏民益叹服之。视事三年,齐永明二年,入为侍中,未拜,转吏部尚书,在选以和理称。
      天监元年迁冠军将军、丹阳尹。为政清静,去烦苛。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以赋百姓,民称之不容口。门下客尝盗志车卖之,志知而不问,待之如初。宾客游其门者,专覆其过而称其善。志为中书令,及居京尹,便怀止足。常谓诸子侄曰:“谢庄在宋孝武世,位止中书令,吾自视岂可以过之。”因多谢病,简通宾客。卒,时年五十四。
【注】①中表:这里指与姑母、姨母、舅父的子女。②姑:丈夫的母亲。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累迁至中书侍郎(升官)            B. 寻除宣城内史(授予官职)
C. 明旦,果自诣狱(旨意)            D. 因多谢病,简通宾客(推辞)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  (      )
A. 吾曹乡里乃有此争         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
B. 志知而不问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 倪、庆因相携请罪          宅边有五棵柳,因以为号焉
D. 所讼地遂为闲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自太守事,主者勿忧。                                                        
②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以赋百姓,民称之不容口。
                                                                                
9.请结合具体材料分析,概述王志是怎样一个人。
                                                                                
                                                                               
阅读《品德的生长空间》,完成题目
①据说,高校招生要实行“品德加分”。强调品德,无可厚非。但品德分怎么评?现在学校一味追求分数,把学生和社会隔离开,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结果呢,提倡品德也只能流于道德说教。即使评出品德的分数,也缺乏客观标准,让那些有后门、和老师关系好的学生占便宜 。
     ②美国大学录取学生也重品德。不过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社会是以社区自治为根基,强调社区互助。老百姓打义工成风。所以,家长为了送孩子进好大学,就积极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建设,打义工。打义工有记录,学校录取可以参考。但不一定转化为分数。打义工在美国已经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孩子都通过打义工积累社会经验、磨练组织才能、培养领袖气质。每到总统选举,所有候选人都要通过在基层社区打义工来拉选票。你可以说这是作秀。但当总统就得“亲民”,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而做到这一点,就得从打义工开始。所以,打义工不仅仅事关品德培养,而且是了解社会的基本渠道。各大学要想造就精英,就必须收打义工多的孩子。
     ③最近耶鲁大学的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耶鲁向所在的纽黑文市政府缴税。该文指出,虽然法律给了教育机构免税的特权,但这不过是19世纪为支持财力不足的美国教育而制定的法律。如今耶鲁的财力势可敌国,用点“零花钱”就可以缴足这点税。况且耶鲁是纽黑文最大的“产业”。耶鲁不缴税,给城市留下巨大的财政空洞,当地的中小学因为得不到财政支持而破败不堪。目前康涅狄格州问题严重的学校有28所,纽黑文就占了10所。公共教育破败的结果,反过来伤害耶鲁。耶鲁不仅在当地找不到有基本素质的工友,而且被犯罪率奇高的社区包围。相比之下,哈佛就聪明一些,在法律规定不需要缴税的情况下自愿缴一些税。这篇文章写得既有历史回顾,又有横向比较,更充满了客观的事实分析,给声名卓著的耶鲁校长好好上了一课。文章的作者,不过就是个本科生,长期在纽黑文的中学打义工,对当地的社会问题有切肤之痛。所以分析起来,比许多大学者更加入情入理。如果这样的学生日后当上总统,你也不用吃惊。
     ④笔者在北大求学4年,完全被围墙围在校园之内,对周围的社区,没有基本的了解。日后当了编辑多年,也写不出这样切中时弊的文章。而在纽黑文,从中小学、医院到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耶鲁的学生无处不在。一位靠卖花为生的无家可归者不久前对记者说,如果没有这些二十上下的孩子照顾,她早就死了。30多年前越战时,美国各地的反战人士在耶鲁举行集会。大家素不相识,抗议者和警方关系紧张,形势极为敏感复杂。但耶鲁的学生自愿站出来协调组织,从食宿到集会秩序,都维持得井井有条。从小没有打义工、参与社会的经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品德就是这么培养的,人才也是这样造就的。
     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学子漂洋过海,如今又有成千上万的“海龟”回国服务。谈起国外的高等教育,总是有一大群人能够出来现身说法、头头是道,但其实大部分人对国外的教育制度,还是未免雾里看花。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大学生,打义工的远远在一半以上。这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毕业求职,打义工的经验也常常很有帮助。而包括笔者在内的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讲起中国的教育改革,视野也甚为狭隘,不懂得学校和社会如何连接。
     ⑥中国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而且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品德和见识,挑战既有的偏见和权威。
10. 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的? 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                                                                         
                                                                                
 11. 文章第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选择一种分析其作用。
    答:                                                                         
                                                                                                                                                                      
12. 根据本文内容,说说中国和美国教育存在哪些差异?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方式?为什么?  答:                                                                       
                                                                                                                                                              
                                                                              
阅读冯骥才的《秋天的音乐》,完成题目。
    ①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整个身心立刻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觉里。
    ②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阵轻扬的小提琴
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意看念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 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③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怕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在弦乐的烘托中,我心底渐渐浮起一张又静又美的脸。我曾经用吻像画家用笔那样勾勒过这张脸:轮廓、眉毛、眼睛、嘴唇……这样的勾画异常奇妙,无形却深刻地记住。你嘴角的小涡、颤动的睫毛、鼓脑门和尖俏下巴上那极小而光洁的平面。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④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见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                    
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之遥远了。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⑤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钢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⑥在寒飙来临之前秋天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⑦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13.请简要概括文章描写了秋景哪些特点?
答:                                                                         
                                                                              
14.认真阅读第④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棵垂死的老树?
答:                                                                         
                                                                               
15.第⑤自然段中加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16.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答:                                                                         
                                                                             
(2)如何理解“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答:                                                                         
                                                                             
17.作者在聆听“秋天的音乐” 中,传达了哪些感受?
答:                                                                         
                                                                               
 
八年级(下)期末语文综合训练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A 
5.(1)竹林幽深,要走到另一个渔村还有很远的路程,月亮出来了,江面上的渔船更加稀少了,给人迷蒙(朦胧)、静谧、荒凉的感受。
(2)写了诗人遥见渔人打渔归来,寻岸泊船,春风吹动蓑衣,在朦胧的夜里,见一笠帽草衣人沿着沙岸回来,表现了诗人看到盼望已久的渔人回来时的喜悦(兴奋)心情。
6.C       7.A  C
8. ①这自然是太守的事情,你不用担心。
②当时正遇饥荒,每天早上在郡门口做好粥,来救济百姓,老百姓赞不绝口。
9.关心百姓,为民着想,为政清静等。
10.本文是针对“高校招生要实行‘品德加分’,而品德加分却缺少客观标准”这一问题而发表议论。
提出了“中国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而且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这一主张。 
11.采用的论证方法有:①举例论证、②对比论证。  分析作用示例:①举例论证:文章第三节列举耶鲁大学的一位本科学生,通过打义工,了解社会,写出并发表了一篇切中时弊的文章的事例,阐述了学生只有通过让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培养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道理,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对比论证:文章第四节将笔者本人的经历与第三节中耶鲁大学的那位本科学生的情况进行对比,表明中国和美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从而突出了品德培养,需要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空间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2.①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怀疑精神、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见解。中国传统教育则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前人的思想,记住现成的结论,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写出要点即可,表述不求一律。有自己的独到认识更好。)②赞成哪一种教育都可以,但一定要言之成理。(不写理由不得分)
13.(4分)⑴辉煌灿烂  ⑵静谧安详 ⑶萧疏凄凉  ⑷壮美崇高(每一点得1分)
14.(2分)作者写一棵垂死的老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1分);由上文对秋景的描写,转入下文对秋的感受(或:为上文写的秋的感受作铺垫)。(1分)
15.(2分)⑴渲染秋天里生命的美好和庄严。⑵与秋天凋谢的景色形成对比。
16.(4分)⑴(1分)因为这列车的前行意味着时光的流逝,让人产生忧伤。(1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留驻、时光倒转的强烈愿望。(1分)
17.(3分)⑴富有和博大(或“潇洒悠然”)属于真正的创造者。⑵只有收获过的人生,才能拥有生命的静谧和安详。⑶死亡是生命庄严后再生与转换。(一点得1分) (121.235.193.10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综合训练二』  下一个『八年级下期末语文综合训练四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