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一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用黑色字迹的钢笔和签字笔做在答卷卡上。用圆珠笔或者其他颜色的笔及做在其他地方不给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参差(chā)樊笼(l
试题预览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用黑色字迹的钢笔和签字笔做在答卷卡上。用圆珠笔或者其他颜色的笔及做在其他地方不给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差(chā)  樊笼(lǒng)        层峦叠嶂(zhāng)   害臊(zào)      琴弦(xuán) 
B、 戏谑(xuè)  吐哺(bǔ)           作      揖(yī)     纤细 (xiān)    驰骋 (chěng)
C、 徘徊(huí)  将子无怒(qiāng)   海市蜃楼 (chén)     堕落(duò) 
D、 譬如(bì)   蓊蓊郁郁(wēng)     璀璨(càn)            寰宇(yuán )    回溯(s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B.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争取期中考试获得好成绩的决心。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你必须认真总结教训。
C、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班级网页的工作。
D、对付生物入侵,当务之急是健全和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

4.与下文衔接顺畅的一项是(     )
科学的根本是实。我已是古稀之人,但仍以此告诫自己。树老易空,人老易松。
(1)科学之道 (2)诫之以松(3)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4)诫之以空
A.(3)(1)(2)(4)          B.(3)(1)(4)(2) 
C.(1)(4)(3)(2)          D.(1)(4)(2)(3)

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负栋之柱                    (支撑)
B.族秦者,秦也                  (使……灭族)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让) 
D.秦人不暇自哀                  (空闲)

6.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中两个“之”相同,   (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B.(1)句中两个“之”相同,   (2)句的两个“而”不同
C.(1)句中两个“之”不相同, (2)句的两个“而”也不相同
D.(1)句中两个“之”不相同, (2)句的两个“而”相同

7. 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12年高考语文安徽卷(逐题详解)』  下一个『201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精析精校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