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靖边三中2014届分科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陕西省靖边三中2014届分科语文试题(高一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陕西省靖边三中2014届分科语文试题命题人:徐峰第Ⅰ卷(选择题27分)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纨绔家俱湮没王候寒喧礼尚往来繁文褥节寥若辰星 B.俨然残骸谛听陨落形骸蜂拥而出沸反盈天锲而不舍 C.寥廓嘻戏船舷杜撰苍桑官冕堂皇优柔寡断欢渡
试题预览
陕西省靖边三中2014届分科语文试题 
                                           命题人:徐峰
               第Ⅰ卷(选择题27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 
A.纨绔  家俱   湮没  王候   寒喧   礼尚往来   繁文褥节   寥若辰星   
   B.俨然  残骸   谛听  陨落   形骸   蜂拥而出   沸反盈天   锲而不舍
   C.寥廓  嘻戏   船舷  杜撰   苍桑   官冕堂皇   优柔寡断   欢渡佳节
D.桌维  樯橹   逡巡  暮蔼   默契   平心而论   残羹冷灸   一番风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B .有关部门在处理此次事件中相互推诿的态度,使得事态一度扩大到不可控制。上级领导为严肃法纪,决定给相关部门负责人行政处分,并赔偿全部损失。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决不能忽视教育权力 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某些电视媒体开办的娱乐节目,有意识地追求言辞上的“出格”,从而达到“愚乐”大众的效果,其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这些恶俗的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批评,应该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B、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从开园到现在,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人不绝如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古城西安的世界影响力。
C、北京时间2011年5月3日,“世界恐怖大王”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内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然而这一消息,却让世界各国股市狂跌,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D、转基因技术的推行,到底是福是祸?是造福人类的重大举措,还是毁灭人类的“潘多拉”,一时之间各路专家学者齐聚“农科城”纷纷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虽然最终没有什么统一答案,但是大家一起讨论学习的过程显得热热闹闹,也与同行们共享了天伦之乐。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B.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5. 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的最新信息,它      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些有生活          ,但仍属虚构。
③高老师才四十多岁,比起退休了的老校长来说,自然是        多了。
A、沟通  原形  年轻             B、沟通  原型  年轻
C、勾通  原型  年青             D、勾通  原形  年青
6. 填入下面画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峨的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金灿灿的王冠,缀满了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刻写历史,         ;鞭挞黑暗,        ;思索人生,         ;憧憬光明,          。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关照;它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所有这一切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①它字字带泪   ②它笔笔入理     ③它刀刀见血   ④它孜孜不倦
A.②④①③     B.④②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10分+6分,第Ⅰ卷占9分,第Ⅱ卷占26分,共计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疆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 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事良久                语:交谈
B、景监以让卫鞅            让:谦虚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
D、缘法而治者              缘:沿袭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从侧面表现商鞅很有才能的一组是:(    )(3分)
①鞅少好刑名之学                  ②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③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④语数日不厌
⑤吾君之驩甚也                    ⑥功不十,不易器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鞅从小就表现出浓厚的治理国家的兴 趣,喜欢钻研那些刑罚和吏治的学说,深得魏国国相公叔座的赏识,并且在其府上做了中庶子,荣耀一时。后来商鞅投奔秦国不久,公叔座就去世了。
B、商鞅在秦国东扩领土时到了秦国。为了将自己的才学有所施展,他毛遂自荐勇敢地直接去面见秦孝公。然而秦孝公起初并不认可他。
C、一而再,再而三地面见秦孝公,商鞅终于明白之前不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是,没有提出合乎孝公想法的施政方略。在好友景监的帮助下,他提出了切合秦孝公想法的变法策略。
D、商鞅的变法之举并非所有人都赞同,秦国的老臣子甘龙和杜挚就反对变法革新的典型代表。但是商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据理力争,陈述变法图强的意义。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确立了变法改革的国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 123分)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②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二)11.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③舴艋:小船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词?在词中如何表达思想感情?(5分)

(2)、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5分)


(三)12.名篇名句默写,任选六题。(6分)
(1)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9)想当年,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娘替爹收拾东西,虽然简单得没有啥好收拾的,但在那简单的收拾中同样体现出娘对爹的关爱和牵挂。
B.“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
C.在文中,“我”的三次“偷偷”的作为,透露出年幼时“我”的幼稚与率真,也显示出其时的“我”的顽劣的一面。
D.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
E.文章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2.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6分)



3.文章中前后两次写娘“笑了”: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6分)



4.捏泥狗、收鸡蛋、攒馒头,家庭各成员这些特定的作法有何相通之处?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其中每一种作法的个性色彩的?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阐释。(6分)







四、语言运用(15分)
14.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成熟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


15.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4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触听不懂自己孩子常用的词语,交谈时如同听外星人讲话;越来越多的孩子埋怨父母跟不上时代,无法和他们勾通。当大家都在抱怨对方的时候,英国13岁少女露西出版了一部包括了300多个新词、怪词的新新人类专用词典,使家长破译青少年“语言密码”提供了便利。这种创意和实际行动实在叹为观止。
(1)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________ 改为_________。
16.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5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①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②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③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④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⑤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⑥考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⑦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⑧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⑨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⑩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 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字以上;(2)字迹工整,标点规范,卷面整洁。 
 
      
靖边三中2014届分科语文题参考答案      
 
1. B  。  
   2. A  。B歧义句,谁赔偿损失呢?C项搭配不当“读者……使读者……”D项:句式杂糅,删掉“决不能忽视”或“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
   3. C 。 A、当之无愧——当得到某种称号或者荣誉,名副其实,一点儿也不惭愧的。无愧:毫无愧色。当:胜任B、不绝如缕——绝:断;缕:细 线。也作‘不绝如线’。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差一点就要断 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现在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易混为“代代相传,从不间断”。C、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D、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4. C.     5.B      6.C    7.B       8.B      9.D     
10. (1)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2)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
11.(1)、①“愁”是全此的词眼,贯穿全词主旨,写极妙传神,使全词境界全出。(1分)②在词的上片首句借景抒情,凄清场面却未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愁”容量,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下片直抒胸臆,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闻说”、“也拟”、“又恐”六字前后勾连,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2分)③表达作者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国破、家亡、夫死生离之愁,死别之恨,以及对故国丧失的悲伤以及对故国的思念。(1分)(诗眼型、)
(2)①比喻修辞手法(拟人或者夸张)(1分)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把精神化作物质,把形象化作抽象,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2分)③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孤独、冷寂、春光逝去的哀怨愁思、以及丧夫、丧国的难于抑制的悲动苦海的缓慢悠长浓浓的愁思。(1分)(考查词的表达技巧) 12题略。
13题阅读题。
1. 解析:B项中,“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理解失当;C项中,“顽劣的一面”概括失当,应是淘气、调皮。答案:BC
2.答案:①回应上文父亲临走时的交待与嘱咐;②也为下文用瓦匠家的泥捏狗计算归期的情节作了铺垫;③突出“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热情助人的精神风貌。
3.答案:两次“笑了”,都包含有娘对儿子的宽容。第一次“笑了”,侧重于娘对儿子的理解,笑是母子情感产生共鸣的体现,娘以此对儿子的感受表示默认和赞同。第二次“笑了”,侧重于娘对爹、对家庭温情的回应,笑是娘内心惬意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娘在明了儿子淘气、自己“疏忽”之后的忍俊不禁。
4.答案:计算远行人的归期。文章对家庭各成员的特定做法中的一些片断作了细致的表现,主要突出了“我”在偷偷多捏小狗时的“自欺”、娘在天天收鸡蛋中的细致以及爹在默默攒馒头中的计算准确;实际上是以不同方式、不同侧面突出表现家庭的和美、宁静与温馨。
14.(6分)(示例略)
  内容贴切,给2分;形成排比,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
15. (4分)(1)“感触”改为“感叹”(2)“勾通”改为“沟通”(3)“使”改为“为”(4)  
“叹为观止”改为“令人赞叹”(令人钦佩)。
16. (5分)生活中缺少什么,什么就是幸福。
17.作文立意:
1.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论题:(1)有什么样的种子就开什么样的花朵;(2)要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开出什么样的花朵
2.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论题:(1)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但,为什么有的人的种子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有的人的种子却开不出美丽的花朵?(2)既然上帝在每个人心中都埋下了一颗种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这颗种子开花 
3.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论题:(1)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开花结果。那么,要怎样种子才能开花结果呢?(2)如果我们有了种子却不能丰收,那该怎么办呢? (113.134.202.10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总复习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2011年广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七年级语文专题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