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九年级总复习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全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积累与运用(35分)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5分)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
试题预览
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全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35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5分)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2分):
弦管(    )      敦煌(   )     伎乐图(    )  

盛行(    )
文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将其改正(3分):
                                                                          
2. 下面文段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3分)
鸟类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生物之一,从冰封雪冻的南北两极到地势显要的世界屋脊,从遮天弊日的热带丛林到寸草不生的沙漠腹地,从浩瀚无际的大洋到人口稠密的城市,几乎地球上的每一个角度,都有鸟儿骄健的身影。
答:      应改为       ;        应改为       ;        应改为       。
背诵默写(10分):
征蓬出汉塞,                   。
                     ,却话巴山夜雨时。
安得广厦千万间,                           !
                     ,自缘身在最高层。
学而不思则罔,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有悲欢离合,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中有真意,                   。
按例句仿写句子(4分)。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能没有朋友的祝福。你的祝福如春天里的一缕清风,为我送来芬芳;如寒夜里的一团火焰,为我送来温暖。如________        __,_______   ____        __;如                          ,                             。我将带着你的祝福,去搏击人生的风雨,拥抱绚丽的彩虹。
花中四君子指的是                    。
  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                        。(4分)
6.“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4分)
贝多芬   保尔·柯察金   诸葛亮    鲁智深
①我选__________,出自作品:《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②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5分)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②殚其地之出(     )   ③犯寒暑(     )         ④又安敢毒耶(     )8.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10.“余”问蒋氏:“若毒之乎?……”蒋氏在叙述了60年来乡邻们和自己的遭遇后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从这句话来看,蒋氏是否怨恨捕蛇这差事?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1-13题。(15分)
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
    ①水资源是指可以不断更新、具有一定数量及可用质量、能直接使用的淡水。    ②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江、河、湖、水库中的水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也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冰咱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因此,尽管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资源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④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6%,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3,虽然现有的8万座水库有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大部分洪水没有被利用就奔向了大海。    ⑤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特别是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辽河流域变化幅度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⑥气候变化还会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以增加15%左右。因而,随着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多,气候变化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    ⑦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11、第②段中“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12、请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特点。(6分)
                                                                                                                                                              
13、请结合上文的全球气候变暖,谈谈你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6分)
                                                                                                                                                                                                                                             四、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4-18题。(25分)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4.整体感悟: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4分)
拉锯战→             →与鱼周旋→              →捕鱼成功
15.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文章语境进行赏析。(6分)
如:我来赏析( A )处: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我来赏析(    )处:                                                           
                                                                               
我来赏析(    )处:                                                           
                                                                               
16. 文章的最后男孩的父亲为什么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4分)
                                                                               
                                                                               
17.你认为文章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并结合文章举例简要分析。(5分)
                                                                               
                                                                               
18. 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6分)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作文(60分)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














































































600



















800















答案:
1.
(1) xián   dūn    jì    shèng
(2)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这个句子缺谓语,应该加上“保持”)
2.(3分) 显 险;弊 蔽;骄 矫(找出并改对一个错别字得1分)
3.(1)归雁入胡天  (2)何当共剪西窗烛(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不畏浮云遮望眼(5)思而不学则殆(6)柳暗花明又一村
(7)东风不与周郎便(8)月有阴晴圆缺 (9)无可奈何花落去(10)欲辨已忘言
4.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为我带来希望;干旱里的一场雨水,为我送来甘甜。
5.梅、兰、竹、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6.提示:本题4分,作品名称、作者各1分,理由2分。“理由”示例:贝多芬:隐忍苦难,抗争命运,创造欢乐,给人们以安慰、勇气和力量。保尔柯察金: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诸葛亮:智慧超群,忠君爱国。鲁智深:行侠仗义,除暴安良。 
7.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      
8.D    
9.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10.蒋氏并不怨恨捕蛇这件差事,因为他认为:即使现在死在捕蛇上,比起乡邻的死已经晚多了,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11.本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骒要准确选取有用的信息。第②段中的“因此”的“此”是指“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第④段说明的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人均占有量少;分布极不平衡;没有被充分利用。只要答出以上三点,文字不一定与参考答案一致,意思对即可。
13.本题考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建议。主要答出节约用水,废水再利用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4.沉入深水区 拖入灌木丛(意近即可)
15.示例:B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C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D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垢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任选两句,意近即可)
16.①因为父亲认为鱼是儿子的努力而来的劳动成果;②父亲尊重、肯定、欣赏儿子的劳动成果。(意近即可)
17.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分析有理即可)
18.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110.86.243.9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陆集中学七下语文第四单元周检试题』  下一个『湖西高考补习学校2012年语文模拟试题(四)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