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曹刿论战》之试题精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九下《曹刿论战》之试题精选(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  )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___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7.既克,公问其故(  )( 
试题预览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3.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  )
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___
6.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      )
7.既克,公问其故(  )(  )8.彼竭我盈(  )9.忠之属也(    )
10.何以战(  )11.弗敢专也 (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三.简答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 和___ 。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_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____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__________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_____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答:__________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__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答:_____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________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赐福,保佑 4案件 5.在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追赶、追击 6.同“遍”,遍及(普遍);为人所信服(信服);原因(缘故);倒下 7.已经;战胜 8.“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9.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0.凭借
11.独自占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2.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
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6.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7.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9.(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三.简答题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4.(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9.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7.语言描写  议论
18.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4、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221.194.113.14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日常专题训练


上一个『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下一个『7-9年级文言文综合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