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果脯(fǔ)狡黠(xiá)请帖(tiě)瘦削(xiāo)B.多舛(chuǎn)砧(zhēn)板潜(qián)伏绯(fēi)闻C.对峙(zhì)曲(qǔ)尺劲(jìn)旅讣(fù)告D.蛰(zhē)居璞(pú)玉靓(liàng)妆令嫒(y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
试题预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果脯(fǔ)      狡黠(xiá)      请帖(tiě)      瘦削(xiāo)
B.多舛(chuǎn)   砧(zhēn)板    潜(qián)伏     绯(fēi)闻
C.对峙(zhì)     曲(qǔ)尺      劲(jìn)旅      讣(fù)告
D.蛰(zhē)居     璞(pú)玉      靓(liàng)妆    令嫒(y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装潢       平心而论        披沙拣金         钓鱼竿  
B.弹劾       仗义直言       再接再厉         捅娄子
C.僭越       攻城掠地       卑恭屈膝         照相机
D.寒暄       出类拔萃        察颜观色         口头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转向固然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B.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C.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D.每次观赏赵本山、范伟在2002年春节晚会上表演的《卖车》,我总是忍俊不禁,心中所有烦恼、忧愁都付之东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周苏红是我国一位有着丰富大赛经验的优秀的排球女运动员,在比赛中一向发挥稳定,目前已转会广东的恒大女排。
B.参观完岳庙,我心潮澎湃。望着眼前的苍松翠柏和古墓,岳飞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C.全省人民在解放军战士抗击台风的英勇精神鼓舞之下,抢生产修堤防等积极的自救行动全面地展开来。
D.杨公堤从南到北有六座美丽的桥,造型各有特色,连通着西里湖、岳湖和西面的一些水域。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
①但这一学说对逆反心理持否定态度,而不是深入批判造成逆反心理的社会根源,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谬误。
②所以,只要剥夺自由的命令和强制存在,逆反心理就会存在。
③心理学有“逆反心理”一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这一学说是有客观依据的。
④逆反心理是对命令与强制的反抗,逆反心理是对自由和人权的捍卫。
⑤剥夺自由的命令和强制越是蛮横,逆反心理就越是强烈。
⑥因为所有的逆反心理都与命令和强制有关,而命令和强制剥夺了自由。
正确顺序                       
A ③④①⑤⑥②   B ③①⑥④⑤②   C ③①④⑥⑤②  D ③④⑥⑤①②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小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雿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①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
6、对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比……年轻,年龄小
B.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供奉
C.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                    遗漏
D.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教给,传给
7.下列有关的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士大夫请于当道
D.斯不自见之患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  
8.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
C.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D.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中批评了当时“文人相轻”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尊古卑今和贵闻贱见的思想倾向,提出了作家的品德与文学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B.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并提出了“四科”的不同风格特点。这是当时在对文体风格特征的艺术把握上,所作的最准确的理论概括。其中,“诗赋欲丽”一句,把文学作品从文史哲不分的传统中独立出来了,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标志着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
C.“气”的概念虽不是曹丕首先提出,但却是曹丕把“文以气为主”这一概念首先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上。
D.在此之前,文学被认为是“雕虫篆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曹丕却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充分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与作用。 

第二部分(4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诗歌鉴赏(7分)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用东坡韵
                                                           【南宋】 方  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 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雨一何碧”四句,写雨后秋山在晴空的映衬下更显青翠,词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愁肠百结,只能借酒浇愁。
B.“苹洲外”三句,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在长满苹草的洲渚之外,远山渐渐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景象。
C.“人间俯仰陈迹”五句,写欧阳修和苏轼两位仙翁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英雄业绩在俯仰之间化为陈迹。
D.在这首词中,词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的变迁中,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兼用典故,意境深远。
②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4分)
11、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10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合奏曰:“教 不 本 于 学 校 士 不 察 于 乡 里 则 不 能 核 名 实 有 司 束 以声 病 学 者 专 于 记 诵 则 不 足 尽 人 材 谨 参 考 众 说 择 其 便 于 今 者 莫 若 使士 皆 土 著 而 教 之 于 学 校 然 后 州 县 察 其 履 行 学 者 自 皆 修 饬 矣。”   
(取材于《续资治通鉴》)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                          ,平原忽兮路超远。《国殇》
②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③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
④                 ,静噪不同。《兰亭集序》
⑤亲小人,远贤臣,                    。《出师表》
⑥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
⑦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⑧            ,铿尔,舍瑟而作。《子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秋天里的黄金树》 
这里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的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辽阔;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有改动)
  14.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
  15.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①童话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16.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答案
1.B  
A瘦削(xuē)C 曲(qū )尺 劲(jng)旅  D蛰(zh)居 靓(jng)妆 令嫒(i)
2.A 
B仗义执言  C攻城略地   卑躬屈膝 D 察言观色 
3.A
A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B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 “点”在这里表示涂改。使用错误。
C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不表示寒冷。使用错误。
D付之东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4.A  
B搭配不当,精神不能浮现。C 成分残缺,全省人民后面无谓语。D句子后面主语不明。
5.B
本段主要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先引出概念,提出自己看法并摆出自己的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是逐步深化的。  
6.A、小:轻视
7.A “因为”,介词。
B.连词,转折;连词,顺承。C.介词,在;介词,对D.助词,的;代词,它
8.D、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幽居、幽禁
9.A、文中批评了当时“文人相轻”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尊古卑今和贵闻贱见的思想倾向,提出了作家的才能与文学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10
①(3分)C
②(4分)
要点一:孤独漂泊,思念家乡      要点二:中原未复,山河破碎
要点三: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要点四:怀才不遇,功业难成
11.(10分)评分要点: ①(2分)把握词人形象特点; ②(2分)观点; ③(4分)结合诗句进行评价;④(2分)语言。
示例(10分)全词最后一句勾勒出一位末路英雄的形象:家国破亡,前途未卜,寒风凛冽,只有他一人伫立在那里,坚毅地骑在马上任凭西风呼啸,孤独而悲壮。在祖国秀丽的大好河山却被金人所占领的时候,词人壮志未酬,遗恨万千,同时饱含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在俯仰之间叹息,不甘成为“磨灭英雄”。我认为,他这一形象刚直不屈,饱满有力,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爱国者形象,可以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相媲美。胸中激愤难平,却又屡屡被现实所打击,“孤啸”尽显英雄之落寞。

12、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断可不断)
译文:
当时范仲淹等人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上言兴建学校,重视实际行为。皇帝下诏令近臣商议,于是宋祁等八人上奏曰:“教育(如果)不以学校为基础,读书人(如果)不在乡里进行考察,就不能核查名实。有司(如果)一味以诗文声律上的毛病作为限制,学生(如果)专心于记诵,就不能选拔出人才。参考各种建议,选择适用于当今情况的,没有比得上使读书人都生活在本乡本土而在学校进行教育(为好),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品行,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提高了。”
13、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国殇》
②雕栏玉砌应犹在。《虞美人》
③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④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
⑤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⑥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⑦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⑧鼓瑟希。《子路》
14、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4分)
15、(1)童话:
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3分)
(2) 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3分)
16、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5分) (112.86.34.5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练习: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课后限时作业』  下一个『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2010学年度初三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