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模拟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2高考语文模拟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
试题预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锭壳(diàn)     巷道(hàng)     螳臂当车(dǎng)     少不更事(gēng)
   B.狩猎(shǒu)     颓圮(pǐ)         强词夺理(qiǎng)     翻箱倒箧(qiè)
   C.俨然(yán)     龃龉(yǔ)     请君入瓮(wèng)    繁文缛节(rǜ)
   D.漪澜(yī)     赍赏(jī)    备奔前程(bèn)     一塌糊涂(tā)
D    A.锭壳dìng;螳臂当车dāng;B.狩猎shòu; C.俨然y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卡尔扎伊不仅要会见中国领导人,他还会与中国的媒体见面,毕竟日程太紧,像故宫等名胜只好忍痛割爱,而长城是不能不去的。
B.出口侵权的原因,在于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有侥幸心理,企图“打擦边球”,坐收渔利;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则是此类侵权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C.他们最初创业时手无寸铁,穷得叮当响,然而仅仅经过两年的奋斗,现在已经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实业家。
D.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思想上。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2.D(A项,是范围失当。“忍痛割爱”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割舍给别人。故宫原本不属于自己所有,且参观故宫的打算也不是具体的东西,不能说“忍痛割爱”。B项,坐收渔利: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而获得利益。句中无此意。C项,手无寸铁:指手中没有任何武器)
3、(3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 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 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 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3.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受……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表述杂糅重复;B“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后缺宾语中心语“的表演’’;C“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 “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
4、5.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A.③①④②⑤                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②⑤①                D.②⑤③①④
4.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5~7小题。
感恩文化应是一种基于人自身需要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意味着平等与尊重、服务与回报、付出与牺牲,是一种根植于庸常生活的日常精神,是透过行动和机制的情怀实践和价值实现。感恩文化的构造主体是具体生动的人及其结成的社会组织。不同的主体在构造感恩文化进程中应有不同的目标诉求,从而汇成浩大的感恩文化潮流。当前,构造感恩文化的着力点,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人类应当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显然,“第一个结果”被“重新消除”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和现实世界中曾反复出现。问题更在于这种被“重新消除”的恶果,可能在未来以更大规模、更大强度的形式发生。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味地向自然索取与掠夺,结果必然导致对人自身价值的否定。所谓感恩自然,不仅是人类在自然面前表现为能动性节制,也表现为人类服务自然、回馈自然理性精神的张扬。
    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个体、社会组织、政府组织等不同主体都能从不同侧翼逼近感恩文化的核心。一个心怀感恩的个体,必然是一个有公德的公民。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又使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与发展互为前提性更加凸显。市场经济浪潮裹挟中的当代公民,不仅应当向父母、向师长、向一切于已有恩之人感恩,而且应当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提升,把感恩情怀加之于全社会。于个体而言,在其最低意义上,即是成为有公德的公民。
    社会组织特别是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其感恩诉求一定意义上即是企业之社会责任。追逐利润确是企业的天性,但利润不应也不可能获得终极价值形式,在利润之上还有社会责任。而企业的社会责任,又不仅表现为成功创造巨额利润后反哺社会,比如参与支持公益性事业,更表现为对员工的人道关怀以及对逐利之心的自我节制。
作为社会组织特殊形式的政府组织,尤应以正确有效的决策、公正民主的程序、虔诚周到的服务,为自己聚集更多的合法性资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和创造价值的主体。对人民群众怀有感恩之心,既是对这一主体的基本尊重,也是政府组织得以顺利展开组织行动的根本前提。不过,政府组织之别于其他社会组织之处,在其感恩情怀不仅表现为公正地服务于所有社会成员,而且有义务构建有效机制,使社会发展成果为社会所有成员共享。                                            
(选自滕朝阳《构造当代社会的感恩文化》)
5、从原文看,下列对“感恩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恩文化是一种基于人自身需要的平等与尊重、服务与回报、付出与牺牲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
   B.感恩文化是具体生动的人及其结成的社会组织透过行动和机制的情怀实践和价值实现去达成不同的目标诉求。
   C.感恩文化要求人类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感恩自然就是人类服务自然、回馈自然理性精神的张扬。
   D.感恩文化要求每个心怀感恩的个体从不同侧翼逼近感恩文化的核心,在其最低意义上,成为有公德的公民。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构造感恩文化的着力点,应该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的两个方面来把握。
   B.每个心怀感恩的人,一要向父母、向师长和向一切对己有恩的人感恩;二要把感恩情怀加之于全社会。
   C.社会组织的感恩诉求表现为成功创造巨额利润后反哺社会,也表现为对员工的人道关怀以及对逐利之心的自我节制。
   D.政府组织的感恩诉求尤应以正确有效的决策、公正民主的程序、虔诚周到的服务,为自己聚集更多的合法性资源。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恩文化就是一种根植于庸常生活的日常精神,这种精神应意味着平等与尊重、服务与回报、付出与牺牲。
B.人类应当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当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次胜利之后,就不能再向自然界进行索取。
C.“重新消除”的现象,是指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之后,自然界对人类所进行的报复。   
D.“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与发展互为前提”,是为阐述论证当代公民不仅要向一切有恩于己之人感恩,而且应把感恩情怀加之于全社会这一观点提供的理论论据。
5、C  解析:这个选项说的是“感恩自然“的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的表述为:“所谓感恩自然,不仅是人类在自然面前表现为能动性节制,也表现为人类服务自然、回馈自然理性精神的张扬。”
6、C  解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中有“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的字样。B项错在把原文“不仅……而且……”说成了并列关系。D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尤应以正确有效的决策、公正民主的程序、虔诚周到的服务,为自己聚焦更多的合法资源”说的是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
7、B  解析:“当……之后,就不能再向自然界进行索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人类在自然面前表现为能动性节制,也表现为人类服务自然、回馈自然理性精神的张扬”的精神。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1.【答案】B(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前提错误。)
2.【答案】C(“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家都不可或缺”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答案】D(A.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之说;B. 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中国固有的学问”比“儒道两家”大得多,另外“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说“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C. 概括失当,并非“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儒道两家既可互补,所谓“一张一弛”。)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
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
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
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8、C解析:“趣”通“趋”,快,急速之意。
9、B解析:②表明花云勇敢, ④表明他骁勇有力,⑥表明他视死如归。
10、B解析:元帅朱文逊战死之后,陈友谅军才攻入城池。
四、(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11、(1)贼寇进攻三天也没能攻入城池,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1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示例】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具体说是考查诗歌的“炼字”艺术。考生作答时应注意,修辞也是语言特色之一。同时,答题时应先概括含有“收”“出”的诗句的内容,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答案示例】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2)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4)仓廪实则知礼节,                          。                               (《管子•牧民》)
13.(1)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衣食足而知荣辱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融洽。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现在,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看似浅显而实则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她们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她们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她们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寂寞,牵牛花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花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花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还有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花的寂寞,也包围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花。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14、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
答:                                                                                        
15、文章前后两次描写老友在花园侍弄花草,写法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16、请解释作者引用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在文中的含意。
答:                                                                                          
                                                                                                
17、从全文看,文章是如何表现“寂寞”之情的?
答:                                                                                          
                                                                                           
14、【答案】突出他们相识时间之长,感情之融洽;为下文写老友猝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南充十中2011-2012学年下期高二半期考试』  下一个『辽南协作校二模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