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高考模拟试题(2)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2年上海高考模拟试题(2)
(高三总复习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2上海高考模拟题(2)一阅读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科学和审美张世英①科学和审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科学的“在世结构”是“主体——客体”的关系,审美的“在世结构”是“人——世界”的融合,但两者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惊异既是求知的开端,是科学与哲学
试题预览
2012上海高考模拟题(2)
一 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科学和审美
张世英
①科学和审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科学的“在世结构”是“主体——客体”的关系,审美的“在世结构”是“人——世界”的融合,但两者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惊异既是求知的开端,是科学与哲学的开端,也是审美意识的开端。惊异的特点之一是自由的精神,即不受实际兴趣或者说利害关系的束缚。人在处于惊异状态时是不计较利害的,是完全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和审美具有共同的特点。
②人_____在进行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富于感性的审美活动过程中,_____在进行主——客关系的抽象思维的科学活动过程中,都是自由的,是不计较利害的。审美活动之不计较利害,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康德在这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而即使是科研活动,其本身也是不计较利害的,因为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由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在获得最终的科研成果以前,科学工作者一直处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由无知到有知的惊异状态之中。
③不同的是,审美活动,就鉴赏者来说,鉴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无外在目的之可言,无利害关系之可言;就创作者来说,一个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无外在的实用目的,更无个人利害的计较,而只出于个人审美的感兴,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只是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本身并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作品被作为商品出售,那是另一回事)。至于科学活动,它是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它的成果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可以成为对主体有效用的对象;也因为如此,与审美不同,科学常被人们与现实的利害和效用联系起来。
④其实,科学的成果可以为人们所利用,这一点并不妨碍科学活动本身是不计较利害和效用的活动。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说,古希腊人对于大自然各种现象如日、月、星辰等等天地万物如何产生、变化以及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所产生的惊异,是求知的开端,是哲学的开端,古希腊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只是由于好奇心驱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无知而要求摆脱无知,求得有知,他们是“为知识而知识”,他们的这种知识是“自由的知识”。柏拉图当时就指责埃及人和腓尼基与希腊的科学精神相反,他们所关心的完全是利益、效用,而不是为求知而求知。柏拉图的话应能引起当前反对“为学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自由精神的人的警醒。
⑤我们赞赏“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这决不排除我们可以出于实用的目的,为了获得可供人满足实际需要的成果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古希腊人就是既有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又同时很讲实效的人。但是第一,科研活动本身,如前所述,是不受实际利害和效用所束缚的自由活动。第二,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创造性成就往往是在根本不计较利害、不考虑实用目的的情况下获得的,把科学研究只限于实用目的(更不用说出于个人的私利)的狭隘实用主义观点和急功近利的观点,必然使科研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从我国的传统思想和当前的科研状况来看,特别是从当前人们的精神状态来看,我以为需要强调得更多是发扬科学所固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
1.第①自然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和审美具有共同的特点”一句中的“这个意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②自然段划线处应该填上的关联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下列对文章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科学活动和审美活动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两者在本质是相同的。
B.科学的成果为人所利用,使人们误以为科学活动本身是计较利害的。
C.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创作之初并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
D.科学与审美不同,常被人们与现实的利害和效用联系起来。
4.根据文意,概括出“审美活动”所具有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和第⑤段作者都谈到了古希腊人的事例, 作用有什么不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科学研究的效用性与自由性的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安身云浮
何立伟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打开云浮的画册翻看,一页页皆是美丽。我置身的云浮的宾馆,窗外刚刚落过阵雨,一眼望去,近处的青山绿树,远处的碧天白云,那才是与你真正的亲。树木葱茏而生机勃然,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释放出雨后负离子丰盈的青葱植物的馥香。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来云浮之前我并不知晓云浮。被邀请参加云浮笔会时,我想云浮在哪里呢?上网一查,原来云浮还是我极景仰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接触了禅宗文化,被禅宗的公案所呈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大智大慧所折服。也同时知晓了惠能那四句史上最有名的偈子以及六祖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的无上地位,还有禅宗对唐以来的中国文人的生命智慧同生活质量的悠远影响。原来源头在此地,我竟然不知!同行的作家大抵也对云浮的印象一片空白,可见云浮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它是不求闻达而隐于山野吗?
我们去看国恩寺,它在新兴八景之一的龙山胜地。周遭山势逶逦,云雾如带,鸟声啼啭。国恩寺原名报恩寺,因惠能在此悟道,得传法物,故于唐弘道元年建寺报恩。后唐中宗“敕赐国恩寺”,乃改其名。国恩寺至今仍保持唐代建筑遗风,规模宏大,古拙庄严。六祖宝殿即为古寺后殿,左侧有报恩塔及六祖手植佛荔,右侧是六祖父母坟茔,殿后则有卓锡泉、浴身池及碑林等胜迹。立于庭除送目一望,四面群峰环伺,林木葱茏,青山沥沥,碧水汤汤,叫人忘了时间。惠能手植的佛荔树,愈千年而依旧茂然其盛,在惠能的纪念日里,树上竟结出六颗红红的佛荔,仿佛是六祖托荔树显灵,令我等叹为观止。站在树下,亦仿佛前朝即今朝,今朝亦前朝,一时不知今夕乃何夕。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六祖惠能,仍活在今天,护佑着故土的悠悠山水,郁郁人丛?
国恩寺里还有佛祖释伽牟尼的舍利子七颗。如此宝物在此地出土,岂不也是奇迹?那群山环抱下的云浮,水流如吟,青峰似画,又还是一片广大的静美,无市声嚣闹,无凡尘惊扰,确是风光无限。禅宗文化诞生于斯,想必有它的道理,亦想必这土地人文自有它的慧根隐隐藏住。
这地方胜迹还有很多,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一一皆是美丽,又皆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我们分组下到各县乡,我在新兴组。所住宾馆,正在国恩寺下,旁边有广东省独一无二的“硫氢化物温泉”。夜来泡着温泉,山影树影是密,人影灯影是疏,唯觉得人世里有如此一方净土,好让我的骨头酥软,灵魂温暖。
我这一时就想,任何朝代,任何为政者,也包括任何草民,治国也好,生活也好,终极的目的唯有四个字:安居乐业。这安居之“安”,既是身安,亦是心安。云浮这个地方,照我看来,真可以安身,亦真可以安心。现代生活嘈嘈杂杂,人的欲望不断被刺激也变得纷纷扰扰,于是人类从内心深处渴望天人合一的自然家园,亦需要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云浮岂不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么?
两天后我们同云浮市的王书记与黄市长座谈。两位为政者年轻、专业、思路清晰,想要将云浮打造成“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市”。这正合我的心思。云浮这地方,与其像珠三角其他城市那样发展加工业、制造业,不如发展有文化亮点的旅游业、绿色生态的农业和养殖业,将自身的山水风情、宗教文化以及历史人文同自然的资源加以提炼,形成周边城市人们来此放松身心的好所在,让人沉浸在山水田园里,也沉浸在禅文化同生命智慧的精神家园里。
云浮这个地名我在当地一问,有多种解释,但不管解释有多少,总之这地名让人遐想,让人产生美感同诗意。真的,这地名有一种少见的美。
(《光明日报》2009年9月18日)
7.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文章开篇的描写,突出了云浮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分)
9.如何理解“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一句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在描写云浮的“地方胜迹”时,在选材和组材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因为云浮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而惠能是我很景仰的,所以“我”来到了云浮。
B.云浮是养在深山人未识,与“我”同行的作家都对云浮的印象一片空白,毫无所知。
C.云浮青峰似画,无市声嚣闹,无凡尘惊扰,禅宗文化的源头在云浮应该有它的道理的。
D.作者看到惠能手植的佛荔树,结出六颗红红的佛荔,认为这是六祖托荔树显灵的结果。
E.作者认为“安居乐业”的“安”,既是身安,亦是心安,云浮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
F.作者与云浮市的书记与市长有相同的想法,就是大力发展加工业、制造业和旅游业。
12.文章一再写到云浮的“安谧”“静美”,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和追求?根据文意,请作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6分)
【任选6句,超过6句,按前6句评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 ,浅草才能没马蹄。(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8)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说,远远看过去,瀑布就象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
B.作者靠近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
C.作者写瀑布,由远观转而写近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
D.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
15.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作简要赏析。(2分)
答:
16.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
答: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瓶庵小传
魏禧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①,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②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③。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①先陇:祖先陇地,祖墓。②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③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瓶庵幼失怙废学( ) (2)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 (3) 尝僦小舟,问舟子曰( ) (4) 吾六十,善病(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 朋友之穷老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① 有假其威虐人者 ②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① 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① 拜故旧之陇而酹之 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 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文意,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是因为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秀品格。(3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千秋观①记
[南宋]章鉴②
凡山间林下幽僻处,可以宾送日月者,无不游息,千秋观其一也。时杜添元实主兹山。余问其观之所始,则曰: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许旌阳逐老蛟,道修水,望山中紫气郁葱,曰:“此必异人舍其下。”因物色得之,相与为友,自刘君成道后,观故无恙。而历江左四朝及隋、唐、五季以来,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至端平又废。尺椽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圮,独后土祠岿然。识者曰:是观其复兴矣。
宝祐乙卯,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为之倡,邵于华③舁④以林木,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已而施者倾倒。不数月,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庖,无不完好,凡为屋几百楹,过者惊其神设。继黄金者曰:“喻惟镜而添源,又其再传也。”语未竟,且曰:“山祗洒扫,以迓公久矣,今幸辱而临之,愿赐一言,纪其颠末,永为山中重镇。”余曰:“分宁县中,禅席相望,而道观不能满二十,田租所入率皆微薄,总其数不如一律院⑤,虽恬淡为上者老氏之数,而道家者流,不以贫为讳。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今黄高士既能新美斯屋,而法嗣⑥又益充,拓之亦可为难矣!古人奖善之法,虽微必录。若是,吾安能默然?”乃取其语次第之,使后之览者,有所稽焉。
(选自梅中生主编《修水县志》,有修改)
【注】①千秋观:位于修水县上奉镇,晋时刘真君炼丹处,设黑石观,宋宣和赐额“千秋观”。②章鉴:修水县人,南宋咸淳十年曾拜右丞相兼枢密使。③邵于华:人名。④舁:yú,带,载。⑤律院:弘扬戒律的寺院。⑥法嗣: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也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22.第①段交代了千秋观的 和 情况。(2分)
23.第②段中“过者惊其神设”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后让先圣来居住,却不能遮风挡雨,难道不是差劲的事?
B.然后让先圣来居住,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
C.但是假如先圣所居,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
D.但是假如先圣所居,却不能遮风挡雨,难道不是差劲的事?
25.千秋观得以“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简述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写作7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的回答是“微不足道”。“那么让我给你讲一个不平凡的故事。”知更鸟说,“我飞落在一棵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下起了雪,小瓣儿小瓣儿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枝头上时,枝条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野鸽“静言思之”,自言自语道:“兴许只差一个人的力量,和平就会来临了。然而,只是林间折断的枝条总归是少的,倒是阳光来时,再厚的雪花也化掉了。”
请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所能表达的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
1.自由精神。
2.无论;还是。
3. A(两者有共同特点,但本质并不相同。)
4.(1)不受实际兴趣束缚,出于个人的感兴;(2)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3)能给鉴赏者审美的享受。
5.第四段说古希腊人对大自然各种现象的思考并非出于实用目的,证明科学活动本身是不计较利害和效用的活动。第五段说古希腊人既有自由精神又很讲实效,证明科学研究往往又是出于实用目的现象的存在。
6.在我国,科学研究活动在讲求实际效用(出于实用的目的,满足实际需要)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发扬科学所固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
7.雨后的空气中充满了负离子和植物的香气,又没有任何喧嚣,仙境般的环境可以使人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
8.描写了云浮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突出了雨后的绿色与安谧。为下文介绍国恩寺并抒发感受做铺垫。
9.云浮自然环境的独特美丽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可供修身养性。
10.详写国恩寺,对其相关历史、得名、环境等今昔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叙述,而对其他“胜迹”,如“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等则一笔带过。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突出了重点。
11.C(A没有因果关系;B过于绝对,文中是说“大抵也对云浮的印象一片空白”;D文中的表述是“仿佛是六祖托荔树显灵”; F“大力发展加工业、制造业”错。)
12.体现了对云浮近乎天人合一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由衷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宜居的自然与精神家园的向往,也暗示了对当今某些纷乱世相的厌弃。
13.(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奈何取之尽锱铢;(3)非宁静无以致远;(4)猿猱欲度愁攀援;(5)乱花渐欲迷人眼;(6)一尊还酹江月;(7)见贤思齐焉;(8)社稷次之。
14.C(曲中并没有写瀑布的声音)
15.比喻。作者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于悬崖的景观。
①作者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水,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高悬而又急下的态势。
②作者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泻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
③作者将瀑布的水花飞溅于山石之上比喻成片片飞舞的雪花落在沙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花的形与色。
16.答题时要明确提出见解;能从李白、乔吉的诗中合理引用并作分析;分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答案提示:认同,可从这首元曲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气势恢宏等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手法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相似。不认同,可从李白诗歌才调高迈、涵容天地、气势超凡脱俗,非乔吉所能追比等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差异。
17.(1)怙:依靠;(2)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3)租赁;(4)善:很容易。
18.C(①②都是“用”。 A项: ①结构助词;②动词,到。B项: ①代词,他的 ②语气副词,表反问。D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却”。)
19.(1)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
(2)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
20.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21.济贫扶弱、敬老爱幼、公正无私。
【《瓶庵小传》参考译文】
苏州枫江的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停止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对朋友中贫穷年老,没有生活依靠的人,他就说:“到我这里来养老送终吧。”所以,讲德行的读书人都认为瓶庵有才德。别人遇到急迫患难的事,他总是喜欢帮助人家。瓶庵曾经雇下一只小船,他问船夫:“船钱多少? ”对方回答说多少多少钱,瓶庵听了说:“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 ”就增加了船钱。所以,背负肩挑做买卖的小贩也说瓶庵是道德高尚的长者。苏州高风亮节之士徐枋,生活困难,瓶庵常赠送周济他,徐枋也不拒绝。
瓶庵六十岁那年,家里人要请客摆酒为他作寿,瓶庵说:“我将回故乡去,拿这笔钱做修整祖宗祠堂坟墓的费用吧。我六十岁了,容易患病,不趁这个机会去拜一拜先人的墓地,更待何时呢? ”于是离开苏州,回乡倡议修建了始祖的祠堂,修整了五世以上先辈的坟墓,拜望了已故亲友的墓园并洒酒祭奠,但不让自己的子孙们知道。办完事,他带病勉力游览了黄山,然后返回家中。邻居间发生了纠纷,常到瓶庵那里请他评判是非,连市井无赖或不讲道理的士兵都听他的话。有人说:“瓶庵的父亲到扬州寄居时,正赶上反逆的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有人借他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先生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一度处境很危险,后来总算平安无事。”瓶庵很有父亲的风格,他的父亲曾割下大腿肉为父治病,瓶庵的父亲生病了,他也割下大腿肉为自己的父亲治病。瓶庵的妹妹去世后,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所以无论远近的人士来到苏州,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
22.起源(历史)和兴废。
23.短段几个月,殿、堂、楼、门以及厨房浴室,完全建好的,总共建了几百间屋。
24.C
25.(1)有黄希斌把修复废弃古迹作为自己的责任;(2)由于捐资者慷慨踊跃。
26.作者感慨当时修水县佛教兴盛,道教衰微,道家虽然能甘于清贫恬淡,但后来人扩充屋舍、艰难地建造道观的行为值得表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千秋观记》参考译文】
凡是山林中幽深僻静、可以迎送日月的地方,(人们)没有不(在这里)游玩歇息的,千秋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时杜添元实际管理这座山。我问千秋观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他就回答说:晋朝时这个地方建了黑石观,有一个新吴的刘真君在这里炼丹,许旌阳追逐老蛟,取道修水,望见山中有紫气郁葱,就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人在山下居住”,于是找到了刘真君,互相成为朋友,自从刘君得道后,黑石观依然没有被破坏。然而经历江南宋、齐、梁、陈四朝及隋、唐、五代以来,从过去的书籍中求证,没有办法考察千秋观兴建和废弃的事迹。在宣和二年朝廷才赐给千秋观匾额,到端平年间又废弃了。即使是一点点椽木瓦片,都没有保存下来的,黑石观也就一天天地破败了,只有后面的土祠岿然耸立着。有见识的人说,这座观恐怕还是会重新修复的吧。
宋理宗宝祐年间(乙卯年),有一位九宫山黄希斌的高士把修复废弃古迹作为自己的责任,当时有德行高尚的路分人叶卓先生、提干人王绅先生、上舍人王纬先生,乐于行善捐献钱粮,为这件事情大力倡导,邵于华把林木送来,就这样,粗大的木材都置办好了。不久来募捐的人很多。不过几个月,无论殿、堂、楼还是门以及厨房浴室,没有不完全建好的,总共建了几百间屋,来探访的人惊讶不已,认为就像神做的一样。在黄希斌之后捐款的人说:“这就好比池塘又增加了活水源头,又能让它再次延续了。”话还没说完,又说:“山居恭敬地洒扫好,用来迎接您很久了,现在有幸承蒙您大驾光临,希望(您)赐给一篇文章,记录千秋观的(兴废)始末,永远作为山中重要的镇山之宝。”我说:“在分宁县(即今天的修水县)中,禅院一座接着一座,而道观却不到二十座,道观的田租收入都很微薄,加起来这些收入的数目还不如一座律院的,虽说恬淡是道家鼻祖老子的道义,而道家的信徒,并不把物质的贫困当作忌讳的事。但是假如先圣所居,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现在黄高士让观舍新修之后,而继承人又进一步扩充,扩建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啊!古代的人表彰行善的办法,即使很细小都一定要记录。假如这样,我怎么能保持沉默呢?”于是斟酌语言写下了这篇文章,让后来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一些可以查对的资料。
27.按照高考作文标准评分。 (218.13.32.24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
2012年上海高考模拟试题
』  下一个『
2012年上海高考模拟试题(3)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